述而第七
關燈
小
中
大
此篇多記聖人謙己誨人之辭及其容貌行事之實。
凡三十七章。
子曰: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竊比于我老彭。
”好,去聲。
述,傳舊而已。
作,則創始也。
故作非聖人不能,而述則賢者可及。
竊比,尊之之辭。
我,親之之辭。
老彭,商賢大夫,見大戴禮,蓋信古而傳述者也。
孔子删詩書,定禮樂,贊周易,修春秋,皆傳先王之舊,而未嘗有所作也,故其自言如此。
蓋不惟不敢當作者之聖,而亦不敢顯然自附于古之賢人;蓋其德愈盛而心愈下,不自知其辭之謙也。
然當是時,作者略備,夫子蓋集群聖之大成而折衷之。
其事雖述,而功則倍于作矣,此又不可不知也。
子曰:“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識,音志,又如字。
識,記也。
默識,謂不言而存諸心也。
一說:識,知也,不言而心解也。
前說近是。
何有于我,言何者能有于我也。
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,而猶不敢當,則謙而又謙之辭也。
子曰:“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
”尹氏曰:“德必修而後成,學必講而後明,見善能徙,改過不吝,此四者日新之要也。
苟未能之,聖人猶憂,況學者乎?” 子之燕居,申申如也,夭夭如也。
燕居,閑暇無事之時。
楊氏曰:“申申,其容舒也。
夭夭,其色愉也。
”程子曰:“此弟子善形容聖人處也,為申申字說不盡,故更着夭夭字。
今人燕居之時,不怠惰放肆,必太嚴厲。
嚴厲時着此四字不得,怠惰放肆時亦着此四字不得,惟聖人便自有中和之氣。
” 子曰:“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。
”複,扶又反。
孔子盛時,志欲行周公之道,故夢寐之間,如或見之。
至其老而不能行也,則無複是心,而亦無複是夢矣,故因此而自歎其衰之甚也。
程子曰:“孔子盛時,寤寐常存行周公之道;?其老也,則志慮衰而不可以有為矣。
蓋存道者心,無老少之異;而行道者身,老則衰也。
” 子曰:“志于道,志者,心之所之之謂。
道,則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是也。
如此而心必之焉,則所适者正,而無他歧之惑矣。
據于德,據者,執守之意。
德者,得也,得其道①于心而不失之謂也。
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,則終始惟一,而有日新之功矣。
依于仁,依者,不違之謂。
仁,則私欲盡去而心德之全也。
功夫至此而無終食之違,則存養之熟,無适而非天理之流行矣。
遊于藝。
”遊者,玩物适情之謂。
藝,則禮樂之文,射、禦、書、數之法,皆至理所寓,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。
朝夕遊焉,以博其義理之趣,則應務有餘,而心亦無所放矣。
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。
蓋學莫先于立志,志道,則心存于正而不他;據德,則道得于心而不失;依仁,則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;遊藝,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。
學者于此,有以不失其先後之序、輕重之倫焉,則本末兼該,内外交養,日用之間,無少間隙,而涵泳從容,忽不自知其入于聖賢之域矣。
①“德者得也,得其道”,清仿宋大字本作“德則行道而有得”。
吳英以為後者非朱熹定本之文,故不取,詳本書附錄四書章句集注定本辨。
子曰:“自行束修以上,吾未嘗無誨焉。
”修,脯也。
十脡為束。
古者相見,必執贽以為禮,束修其至薄者。
蓋人之有生,同具此理,故聖人之于人,無不欲其入于善。
但不知來學,則無往教之禮,故苟以禮來,則無不有以教之也。
子曰:“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,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複也。
”憤,房粉反。
悱,芳匪反。
複,扶又反。
憤者,心求通而未得之意。
悱者,口欲言而未能之貌。
啟,謂開其意。
發,謂達其辭。
物之有四隅者,舉一可知其三。
反者,還以相證之義。
複,再告也。
上章已言聖人誨人不倦之意,因幷記此,欲學者勉于用力,以為受教之地也。
程子曰:“憤悱,誠意之見于色辭者也。
待其誠至而後告之。
既告之,又必待其自得,乃複告爾。
”又曰:“不待憤悱而發,則知之不能堅固;待其憤悱而後發,則沛然矣。
”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,未嘗飽也。
臨喪哀,不能甘也。
子于是日哭,則不歌。
哭,謂吊哭。
日之内,餘哀未忘,自不能歌也。
謝氏曰:“學者于此二者,可見聖人情性之正也。
能識聖人之情性,然後可以學道。
” 子謂顔淵曰:“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唯我與爾有是夫!”
凡三十七章。
子曰: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竊比于我老彭。
”好,去聲。
述,傳舊而已。
作,則創始也。
故作非聖人不能,而述則賢者可及。
竊比,尊之之辭。
我,親之之辭。
老彭,商賢大夫,見大戴禮,蓋信古而傳述者也。
孔子删詩書,定禮樂,贊周易,修春秋,皆傳先王之舊,而未嘗有所作也,故其自言如此。
蓋不惟不敢當作者之聖,而亦不敢顯然自附于古之賢人;蓋其德愈盛而心愈下,不自知其辭之謙也。
然當是時,作者略備,夫子蓋集群聖之大成而折衷之。
其事雖述,而功則倍于作矣,此又不可不知也。
子曰:“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識,音志,又如字。
識,記也。
默識,謂不言而存諸心也。
一說:識,知也,不言而心解也。
前說近是。
何有于我,言何者能有于我也。
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,而猶不敢當,則謙而又謙之辭也。
子曰:“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
”尹氏曰:“德必修而後成,學必講而後明,見善能徙,改過不吝,此四者日新之要也。
苟未能之,聖人猶憂,況學者乎?” 子之燕居,申申如也,夭夭如也。
燕居,閑暇無事之時。
楊氏曰:“申申,其容舒也。
夭夭,其色愉也。
”程子曰:“此弟子善形容聖人處也,為申申字說不盡,故更着夭夭字。
今人燕居之時,不怠惰放肆,必太嚴厲。
嚴厲時着此四字不得,怠惰放肆時亦着此四字不得,惟聖人便自有中和之氣。
” 子曰:“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。
”複,扶又反。
孔子盛時,志欲行周公之道,故夢寐之間,如或見之。
至其老而不能行也,則無複是心,而亦無複是夢矣,故因此而自歎其衰之甚也。
程子曰:“孔子盛時,寤寐常存行周公之道;?其老也,則志慮衰而不可以有為矣。
蓋存道者心,無老少之異;而行道者身,老則衰也。
” 子曰:“志于道,志者,心之所之之謂。
道,則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是也。
如此而心必之焉,則所适者正,而無他歧之惑矣。
據于德,據者,執守之意。
德者,得也,得其道①于心而不失之謂也。
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,則終始惟一,而有日新之功矣。
依于仁,依者,不違之謂。
仁,則私欲盡去而心德之全也。
功夫至此而無終食之違,則存養之熟,無适而非天理之流行矣。
遊于藝。
”遊者,玩物适情之謂。
藝,則禮樂之文,射、禦、書、數之法,皆至理所寓,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。
朝夕遊焉,以博其義理之趣,則應務有餘,而心亦無所放矣。
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。
蓋學莫先于立志,志道,則心存于正而不他;據德,則道得于心而不失;依仁,則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;遊藝,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。
學者于此,有以不失其先後之序、輕重之倫焉,則本末兼該,内外交養,日用之間,無少間隙,而涵泳從容,忽不自知其入于聖賢之域矣。
①“德者得也,得其道”,清仿宋大字本作“德則行道而有得”。
吳英以為後者非朱熹定本之文,故不取,詳本書附錄四書章句集注定本辨。
子曰:“自行束修以上,吾未嘗無誨焉。
”修,脯也。
十脡為束。
古者相見,必執贽以為禮,束修其至薄者。
蓋人之有生,同具此理,故聖人之于人,無不欲其入于善。
但不知來學,則無往教之禮,故苟以禮來,則無不有以教之也。
子曰:“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,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複也。
”憤,房粉反。
悱,芳匪反。
複,扶又反。
憤者,心求通而未得之意。
悱者,口欲言而未能之貌。
啟,謂開其意。
發,謂達其辭。
物之有四隅者,舉一可知其三。
反者,還以相證之義。
複,再告也。
上章已言聖人誨人不倦之意,因幷記此,欲學者勉于用力,以為受教之地也。
程子曰:“憤悱,誠意之見于色辭者也。
待其誠至而後告之。
既告之,又必待其自得,乃複告爾。
”又曰:“不待憤悱而發,則知之不能堅固;待其憤悱而後發,則沛然矣。
”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,未嘗飽也。
臨喪哀,不能甘也。
子于是日哭,則不歌。
哭,謂吊哭。
日之内,餘哀未忘,自不能歌也。
謝氏曰:“學者于此二者,可見聖人情性之正也。
能識聖人之情性,然後可以學道。
” 子謂顔淵曰:“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唯我與爾有是夫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