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也第六
關燈
小
中
大
凡二十八章。
篇内第十四章以前,大意與前篇同。
子曰:“雍也可使南面。
”南面者,人君聽治之位。
言仲弓寬洪簡重,有人君之度也。
仲弓問子桑伯子,子曰:“可也簡。
”子桑伯子,魯人,胡氏以為疑即莊周所稱子桑戶者是也。
仲弓以夫子許己南面,故問伯子如何。
可者,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。
簡者,不煩之謂。
①仲弓曰:“居敬而行簡,以臨其民,不亦可乎?居簡而行簡,無乃大簡乎?”大,音泰。
言自處以敬,則中有主而自治嚴,如是而行簡以臨民,則事不煩而民不擾,所以為可。
若先自處以簡,則中無主而自治疏矣,而所行又簡,豈不失之太簡,而無法度之可守乎?家語記伯子不衣冠而處,夫子譏其欲同人道于牛馬。
然則伯子蓋太簡者,而仲弓疑夫子之過許與?子曰:“雍之言然。
”仲弓蓋未喻夫子可字之意,而其所言之理,有默契焉者,故夫子然之。
程子曰“子桑伯子之簡,雖可取而未盡善,故夫子雲可也。
仲弓因言内主于敬而簡,則為要直;内存乎簡而簡,則為疏略,可謂得其旨矣。
”又曰:“居敬則心中無物,故所行自簡;居簡則先有心于簡,而多一簡字矣,故曰太簡。
” ①“謂”字,據文義及各本補。
哀公問:“弟子孰為好學?”孔子對曰:“有顔回者好學,不遷怒,不貳過。
不幸短命死矣!今也則亡,未聞好學者也。
”好,去聲。
亡,與無同。
遷,移也。
貳,複也。
怒于甲者,不移于乙;過于前者,不複于後。
顔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,可謂真好學矣。
短命者,顔子三十二而卒也。
既雲今也則亡,又言未聞好學者,蓋深惜之,又以見真好學者之難得也。
程子曰:“顔子之怒,在物不在己,故不遷。
有不善未嘗不知,知之未嘗複行,不貳過也。
”又曰:“喜怒在事,則理之當喜怒者也,不在血氣則不遷。
若舜之誅四兇也,可怒在彼,己何與焉。
如鑒之照物,妍媸在彼,随物應之而已,何遷之有?”又曰:“如顔子地位,豈有不善?所謂不善,隻是微有差失。
纔差失便能知之,纔知之便更不萌作。
”張子曰:“慊于己者,不使萌于再。
”或曰:“詩書六藝,七十子非不習而通也,而夫子獨稱顔子為好學。
顔子之所好,果何學欤?”程子曰:“學以至乎聖人之道也。
”“學之道奈何?”曰:“天地儲精,得五行之秀者為人。
其本也真而靜。
其未發也五性具焉,曰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
形既生矣,外物觸其形而動于中矣。
其中動而七情出焉,曰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。
情既熾而益蕩,其性鑿矣。
故學者約其情使合于中,正其心,養其性而已。
然必先明諸心,知所往,然後力行以求至焉。
若顔子之非禮勿視、聽、言、動,不遷怒貳過者,則其好之笃而學之得其道也。
然其未至于聖人者,守之也,非化之也。
假之以年,則不日而化矣。
今人乃謂聖本生知,非學可至,而所以為學者,不過記誦文辭之間,其亦異乎顔子之學矣。
” 子華使于齊,冉子為其母請粟。
子曰:“與之釜。
”請益。
曰:“與之庾。
”冉子與之粟五秉。
使、為,并去聲。
子華,公西赤也。
使,為孔子使也。
釜,六鬥四升。
庾,十六鬥。
秉,十六斛。
子曰:“赤之适齊也,乘肥馬,衣輕裘。
吾聞之也,君子周急不繼富。
”衣,去聲。
乘肥馬、衣輕裘,言其富也。
急,窮迫也。
周者,補不足。
繼者,續有餘。
原思為之宰,與之粟九百,辭。
原思,孔子弟子,名憲。
孔子為魯司寇時,以思為宰。
粟,宰之祿也。
九百不言其量,不可考。
子曰:“毋!以與爾鄰裡鄉黨乎!”毋,禁止辭。
五家為鄰,二十五家為裡,萬二千五百家為鄉,五百家為黨。
言常祿不當辭,有餘自可推之以周貧乏,蓋鄰、裡、鄉、黨有相周之義。
程子曰:“夫子之使子華,子華之為夫子使,義也。
而冉子乃為之請,聖人寬容,不欲直拒人。
故與之少,所以示不當與也。
請益而與之亦少,所以示不當益也。
求未達而自與之多,則己過矣,故夫子非之。
蓋赤苟至乏,則夫子必自周之,不待請矣。
原思為宰,則有常祿。
思辭其多,故又教以分諸鄰裡之貧者,蓋亦莫非義也。
”張子曰:“于斯二者,可見聖人之用财矣。
” 子謂仲弓曰:“犁牛之子骍且角,雖欲勿用,山川其舍諸?”犁,利之反。
骍,息營反。
舍,上聲。
犁,雜文。
骍,赤色。
周人尚赤,牲用骍。
角,角周正,中犧牲也。
用,用以祭也。
山川,
篇内第十四章以前,大意與前篇同。
子曰:“雍也可使南面。
”南面者,人君聽治之位。
言仲弓寬洪簡重,有人君之度也。
仲弓問子桑伯子,子曰:“可也簡。
”子桑伯子,魯人,胡氏以為疑即莊周所稱子桑戶者是也。
仲弓以夫子許己南面,故問伯子如何。
可者,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。
簡者,不煩之謂。
①仲弓曰:“居敬而行簡,以臨其民,不亦可乎?居簡而行簡,無乃大簡乎?”大,音泰。
言自處以敬,則中有主而自治嚴,如是而行簡以臨民,則事不煩而民不擾,所以為可。
若先自處以簡,則中無主而自治疏矣,而所行又簡,豈不失之太簡,而無法度之可守乎?家語記伯子不衣冠而處,夫子譏其欲同人道于牛馬。
然則伯子蓋太簡者,而仲弓疑夫子之過許與?子曰:“雍之言然。
”仲弓蓋未喻夫子可字之意,而其所言之理,有默契焉者,故夫子然之。
程子曰“子桑伯子之簡,雖可取而未盡善,故夫子雲可也。
仲弓因言内主于敬而簡,則為要直;内存乎簡而簡,則為疏略,可謂得其旨矣。
”又曰:“居敬則心中無物,故所行自簡;居簡則先有心于簡,而多一簡字矣,故曰太簡。
” ①“謂”字,據文義及各本補。
哀公問:“弟子孰為好學?”孔子對曰:“有顔回者好學,不遷怒,不貳過。
不幸短命死矣!今也則亡,未聞好學者也。
”好,去聲。
亡,與無同。
遷,移也。
貳,複也。
怒于甲者,不移于乙;過于前者,不複于後。
顔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,可謂真好學矣。
短命者,顔子三十二而卒也。
既雲今也則亡,又言未聞好學者,蓋深惜之,又以見真好學者之難得也。
程子曰:“顔子之怒,在物不在己,故不遷。
有不善未嘗不知,知之未嘗複行,不貳過也。
”又曰:“喜怒在事,則理之當喜怒者也,不在血氣則不遷。
若舜之誅四兇也,可怒在彼,己何與焉。
如鑒之照物,妍媸在彼,随物應之而已,何遷之有?”又曰:“如顔子地位,豈有不善?所謂不善,隻是微有差失。
纔差失便能知之,纔知之便更不萌作。
”張子曰:“慊于己者,不使萌于再。
”或曰:“詩書六藝,七十子非不習而通也,而夫子獨稱顔子為好學。
顔子之所好,果何學欤?”程子曰:“學以至乎聖人之道也。
”“學之道奈何?”曰:“天地儲精,得五行之秀者為人。
其本也真而靜。
其未發也五性具焉,曰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
形既生矣,外物觸其形而動于中矣。
其中動而七情出焉,曰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。
情既熾而益蕩,其性鑿矣。
故學者約其情使合于中,正其心,養其性而已。
然必先明諸心,知所往,然後力行以求至焉。
若顔子之非禮勿視、聽、言、動,不遷怒貳過者,則其好之笃而學之得其道也。
然其未至于聖人者,守之也,非化之也。
假之以年,則不日而化矣。
今人乃謂聖本生知,非學可至,而所以為學者,不過記誦文辭之間,其亦異乎顔子之學矣。
” 子華使于齊,冉子為其母請粟。
子曰:“與之釜。
”請益。
曰:“與之庾。
”冉子與之粟五秉。
使、為,并去聲。
子華,公西赤也。
使,為孔子使也。
釜,六鬥四升。
庾,十六鬥。
秉,十六斛。
子曰:“赤之适齊也,乘肥馬,衣輕裘。
吾聞之也,君子周急不繼富。
”衣,去聲。
乘肥馬、衣輕裘,言其富也。
急,窮迫也。
周者,補不足。
繼者,續有餘。
原思為之宰,與之粟九百,辭。
原思,孔子弟子,名憲。
孔子為魯司寇時,以思為宰。
粟,宰之祿也。
九百不言其量,不可考。
子曰:“毋!以與爾鄰裡鄉黨乎!”毋,禁止辭。
五家為鄰,二十五家為裡,萬二千五百家為鄉,五百家為黨。
言常祿不當辭,有餘自可推之以周貧乏,蓋鄰、裡、鄉、黨有相周之義。
程子曰:“夫子之使子華,子華之為夫子使,義也。
而冉子乃為之請,聖人寬容,不欲直拒人。
故與之少,所以示不當與也。
請益而與之亦少,所以示不當益也。
求未達而自與之多,則己過矣,故夫子非之。
蓋赤苟至乏,則夫子必自周之,不待請矣。
原思為宰,則有常祿。
思辭其多,故又教以分諸鄰裡之貧者,蓋亦莫非義也。
”張子曰:“于斯二者,可見聖人之用财矣。
” 子謂仲弓曰:“犁牛之子骍且角,雖欲勿用,山川其舍諸?”犁,利之反。
骍,息營反。
舍,上聲。
犁,雜文。
骍,赤色。
周人尚赤,牲用骍。
角,角周正,中犧牲也。
用,用以祭也。
山川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