述而第七

關燈
舍,上聲。

    夫,音扶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用舍無與于己,行藏安于所遇,命不足道也。

    顔子幾于聖人,故亦能之。

    ”子路曰:“子行三軍,則誰與?”萬二千五百人為軍,大國三軍。

    子路見孔子獨美顔淵,自負其勇,意夫子若行三軍,必與己同。

    子曰:“暴虎馮河,死而無悔者,吾不與也。

    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。

    ”馮,皮冰反。

    好,去聲。

    暴虎,徒搏。

    馮河,徒涉。

    懼,謂敬其事。

    成,謂成其謀。

    言此皆以抑其勇而教之,然行師之要實不外此,子路蓋不知也。

    謝氏曰:“聖人于行藏之間,無意無必。

    其行非貪位,其藏非獨善也。

    若有欲心,則不用而求行,舍之而不藏矣,是以惟顔子為可以與于此。

    子路雖非有欲心者,然未能無固必也,至以行三軍為問,則其論益卑矣。

    夫子之言,蓋因其失而救之。

    夫不謀無成,不懼必敗,小事尚然,而況于行三軍乎?” 子曰:“富而可求也,雖執鞭之士,吾亦為之。

    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

    ”好,去聲。

    執鞭,賤者之事。

    設言富若可求,則雖身為賤役以求之,亦所不辭。

    然有命焉,非求之可得也,則安于義理而已矣,何必徒取辱哉?蘇氏曰:“聖人未嘗有意于求富也,豈問其可不可哉?為此語者,特以明其決不可求爾。

    ”楊氏曰:“君子非惡富貴而不求,以其在天,無可求之道也。

    ” 子之所慎:齊,戰,疾。

    齊,側皆反。

    齊之為言齊也,将祭而齊其思慮之不齊者,以交于神明也。

    誠之至與不至,神之飨與不飨,皆決于此。

    戰則衆之死生、國之存亡系焉,疾又吾身之所以死生存亡者,皆不可以不謹也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夫子無所不謹,弟子記其大者耳。

    ” 子在齊聞韶,三月不知肉味。

    曰:“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!”史記三月上有“學之”二字。

    不知肉味,蓋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。

    曰:不意舜之作樂至于如此之美,則有以極其情文之備,而不覺其歎息之深也,蓋非聖人不足以及此。

    範氏曰:“韶盡美又盡善,樂之無以加此也。

    故學之三月,不知肉味,而歎美之如此。

    誠之至,感之深也。

    ” 冉有曰:“夫子為衛君乎?”子貢曰:“諾。

    吾将問之。

    ”為,去聲。

    為,猶助也。

    衛君,出公辄也。

    靈公逐其世子蒯聩。

    公薨,而國人立蒯聩之子辄。

    于是晉納蒯聩而辄拒之。

    時孔子居衛,衛人以蒯聩得罪于父,而辄嫡孫當立,故冉有疑而問之。

    諾,應辭也。

    入,曰:“伯夷、叔齊何人也?”曰:“古之賢人也。

    ”曰:“怨乎?”曰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。

    ”出,曰:“夫子不為也。

    ”伯夷、叔齊,孤竹君之二子。

    其父将死,遺命立叔齊。

    父卒,叔齊遜伯夷。

    伯夷曰:“父命也”,遂逃去。

    叔齊亦不立而逃之,國人立其中子。

    其後武王伐纣,夷、齊扣馬而谏。

    武王滅商,夷、齊恥食周粟,去隐于首陽山,遂餓而死。

    怨,猶悔也。

    君子居是邦,不非其大夫,況其君乎?故子貢不斥衛君,而以夷、齊為問。

    夫子告之如此,則其不為衛君可知矣。

    蓋伯夷以父命為尊,叔齊以天倫為重。

    其遜國也,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,而即乎人心之安。

    既而各得其志焉,則視棄其國猶敝蹝爾,何怨之有?若衛辄之據國拒父而惟恐失之,其不可同年而語明矣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伯夷、叔齊遜國而逃,谏伐而餓,終無怨悔,夫子以為賢,故知其不與辄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飯疏食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

    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雲。

    ”飯,符晚反。

    食,音嗣。

    枕,去聲。

    樂,音洛。

    飯,食之也。

    疏食,麤飯也。

    聖人之心,渾然天理,雖處困極,而樂亦無不在焉。

    其視不義之富貴,如浮雲之無有,漠然無所動于其中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非樂疏食飲水也,雖疏食飲水,不能改其樂也。

    不義之富貴,視之輕如浮雲然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須知所樂者何事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加我數年,五十以學易,可以無大過矣。

    ”劉聘君見元城劉忠定公自言嘗讀他論,“加”作假,“五十”作卒。

    蓋加、假聲相近而誤讀,卒與五十字相似而誤分也。

    愚按:此章之言,史記作為“假我數年,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”。

    加正作假,而無五十字。

    蓋是時,孔子年已幾七十矣,五十字誤無疑也。

    學易,則明乎吉兇消長之理,進退存亡之道,故可以無大過。

    蓋聖人深見易道之無窮,而言此以教人,使知其不可不學,而又不可以易而學也。

     子所雅言,詩、書、執禮,皆雅言也。

    雅,常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