述而第七
關燈
小
中
大
執,守也。
詩以理情性,書以道政事,禮以謹節文,皆切于日用之實,故常言之。
禮獨言執者,以人所執守而言,非徒誦說而已也。
程子曰:“孔子雅素之言,止于如此。
若性與天道,則有不可得而聞者,要在默而識之也。
”謝氏曰:“此因學易之語而類記之。
”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對。
葉,舒涉反。
葉公,楚葉縣尹沈諸梁,字子高,僭稱公也。
葉公不知孔子,必有非所問而問者,故子路不對。
抑亦以聖人之德,實有未易名言者與?子曰:“女奚不曰,其為人也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将至雲爾。
”未得,則發憤而忘食;已得,則樂之而忘憂。
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,而不知年數之不足,但自言其好學之笃耳。
然深味之,則見其全體至極,純亦不已之妙,有非聖人不能及者。
蓋凡夫子之自言類如此,學者宜緻思焉。
子曰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
”好,去聲。
生而知之者,氣質清明,義理昭着,不待學而知也。
敏,速也,謂汲汲也。
○尹氏曰:“孔子以生知之聖,每雲好學者,非惟勉人也,蓋生而可知者義理爾,若夫禮樂名物,古今事變,亦必待學而後有以驗其實也。
子不語怪,力,亂,神。
怪異、勇力、悖亂之事,非理之正,固聖人所不語。
鬼神,造化之迹,雖非不正,然非窮理之至,有未易明者,故亦不輕以語人也。
謝氏曰:“聖人語常而不語怪,語德而不語力,語治而不語亂,語人而不語神。
” 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
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”三人同行,其一我也。
彼二人者,一善一惡,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,是二人者皆我師也。
尹氏曰:“見賢思齊,見不賢而内自省,則善惡皆我之師,進善其有窮乎?” 子曰:“天生德于予,桓魋其如予何?”魋,徒雷反。
桓魋,宋司馬向魋也。
出于桓公,故又稱桓氏。
魋欲害孔子,孔子言天既賦我以如是之德,則桓魋其奈我何?言必不能違天害己。
子曰:“二三子以我為隐乎?吾無隐乎爾。
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,是丘也。
”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幾及,故疑其有隐,而不知聖人作、止、語、默無非教也,故夫子以此言曉之。
與,猶示也。
程子曰:“聖人之道猶天然,門弟子親炙而冀及之,然後知其高且遠也。
使誠以為不可及,則趨向之心不幾于怠乎?故聖人之教,常俯而就之如此,非獨使資質庸下者勉思企及,而才氣高邁者亦不敢躐易而進也。
”呂氏曰:“聖人體道無隐,與天象昭然,莫非至教。
常以示人,而人自不察。
” 子以四教:文,行,忠,信。
行,去聲。
程子曰:“教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。
忠信,本也。
” 子曰:“聖人,吾不得而見之矣;得見君子者,斯可矣。
”聖人,神明不測之号。
君子,才德出衆之名。
子曰:“善人,吾不得而見之矣;得見有恒者,斯可矣。
恒,胡登反。
○“子曰”字疑衍文。
恒,常久之意。
張子曰:“有恒者,不貳其心。
善人者,志于仁而無惡。
”亡而為有,虛而為盈,約而為泰,難乎有恒矣。
”亡,讀為無。
三者皆虛誇之事,凡若此者,必不能守其常也。
張敬夫曰:“聖人、君子以學言,善人、有恒者以質言。
”愚謂有恒者之與聖人,高下固懸絕矣,然未有不自有恒而能至于聖者也。
故章末申言有恒之義,其示人入德之門,可謂深切而着明矣。
子釣而不綱,弋不射宿。
射,食亦反。
綱,以大繩屬網,絕流而漁者也。
弋,以生絲系矢而射也。
宿,宿鳥。
洪氏曰:“孔子少貧賤,為養與祭,或不得已而釣弋,如獵較是也。
然盡物取之,出其不意,亦不為也。
此可見仁人之本心矣。
待物如此,待人可知;小者如此,大者可知。
” 子曰:“蓋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無是也。
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,多見而識之,知之次也。
”識,音志。
不知而作,不知其理而妄作也。
孔子自言未嘗妄作,蓋亦謙辭,然亦可見其無所不知也。
識,記也。
所從不可不擇,記則善惡皆當存之,以備參考。
如此者雖未能實知其理,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。
互鄉難與言,童子見,門人惑。
見,賢遍反。
互鄉,鄉名。
其人習于不善,難與言善。
惑者,疑夫子不當見之也。
子曰:“與其進也,不與其退也,唯何甚!人潔己以進,與其潔也,不保其往也。
”疑此章有錯簡。
“人潔”
詩以理情性,書以道政事,禮以謹節文,皆切于日用之實,故常言之。
禮獨言執者,以人所執守而言,非徒誦說而已也。
程子曰:“孔子雅素之言,止于如此。
若性與天道,則有不可得而聞者,要在默而識之也。
”謝氏曰:“此因學易之語而類記之。
”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對。
葉,舒涉反。
葉公,楚葉縣尹沈諸梁,字子高,僭稱公也。
葉公不知孔子,必有非所問而問者,故子路不對。
抑亦以聖人之德,實有未易名言者與?子曰:“女奚不曰,其為人也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将至雲爾。
”未得,則發憤而忘食;已得,則樂之而忘憂。
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,而不知年數之不足,但自言其好學之笃耳。
然深味之,則見其全體至極,純亦不已之妙,有非聖人不能及者。
蓋凡夫子之自言類如此,學者宜緻思焉。
子曰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
”好,去聲。
生而知之者,氣質清明,義理昭着,不待學而知也。
敏,速也,謂汲汲也。
○尹氏曰:“孔子以生知之聖,每雲好學者,非惟勉人也,蓋生而可知者義理爾,若夫禮樂名物,古今事變,亦必待學而後有以驗其實也。
子不語怪,力,亂,神。
怪異、勇力、悖亂之事,非理之正,固聖人所不語。
鬼神,造化之迹,雖非不正,然非窮理之至,有未易明者,故亦不輕以語人也。
謝氏曰:“聖人語常而不語怪,語德而不語力,語治而不語亂,語人而不語神。
” 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
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”三人同行,其一我也。
彼二人者,一善一惡,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,是二人者皆我師也。
尹氏曰:“見賢思齊,見不賢而内自省,則善惡皆我之師,進善其有窮乎?” 子曰:“天生德于予,桓魋其如予何?”魋,徒雷反。
桓魋,宋司馬向魋也。
出于桓公,故又稱桓氏。
魋欲害孔子,孔子言天既賦我以如是之德,則桓魋其奈我何?言必不能違天害己。
子曰:“二三子以我為隐乎?吾無隐乎爾。
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,是丘也。
”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幾及,故疑其有隐,而不知聖人作、止、語、默無非教也,故夫子以此言曉之。
與,猶示也。
程子曰:“聖人之道猶天然,門弟子親炙而冀及之,然後知其高且遠也。
使誠以為不可及,則趨向之心不幾于怠乎?故聖人之教,常俯而就之如此,非獨使資質庸下者勉思企及,而才氣高邁者亦不敢躐易而進也。
”呂氏曰:“聖人體道無隐,與天象昭然,莫非至教。
常以示人,而人自不察。
” 子以四教:文,行,忠,信。
行,去聲。
程子曰:“教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。
忠信,本也。
” 子曰:“聖人,吾不得而見之矣;得見君子者,斯可矣。
”聖人,神明不測之号。
君子,才德出衆之名。
子曰:“善人,吾不得而見之矣;得見有恒者,斯可矣。
恒,胡登反。
○“子曰”字疑衍文。
恒,常久之意。
張子曰:“有恒者,不貳其心。
善人者,志于仁而無惡。
”亡而為有,虛而為盈,約而為泰,難乎有恒矣。
”亡,讀為無。
三者皆虛誇之事,凡若此者,必不能守其常也。
張敬夫曰:“聖人、君子以學言,善人、有恒者以質言。
”愚謂有恒者之與聖人,高下固懸絕矣,然未有不自有恒而能至于聖者也。
故章末申言有恒之義,其示人入德之門,可謂深切而着明矣。
子釣而不綱,弋不射宿。
射,食亦反。
綱,以大繩屬網,絕流而漁者也。
弋,以生絲系矢而射也。
宿,宿鳥。
洪氏曰:“孔子少貧賤,為養與祭,或不得已而釣弋,如獵較是也。
然盡物取之,出其不意,亦不為也。
此可見仁人之本心矣。
待物如此,待人可知;小者如此,大者可知。
” 子曰:“蓋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無是也。
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,多見而識之,知之次也。
”識,音志。
不知而作,不知其理而妄作也。
孔子自言未嘗妄作,蓋亦謙辭,然亦可見其無所不知也。
識,記也。
所從不可不擇,記則善惡皆當存之,以備參考。
如此者雖未能實知其理,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。
互鄉難與言,童子見,門人惑。
見,賢遍反。
互鄉,鄉名。
其人習于不善,難與言善。
惑者,疑夫子不當見之也。
子曰:“與其進也,不與其退也,唯何甚!人潔己以進,與其潔也,不保其往也。
”疑此章有錯簡。
“人潔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