述而第七

關燈
至“往也”十四字,當在“與其進也”之前。

    潔,修治也。

    與,許也。

    往,前日也。

    言人潔己而來,但許其能自潔耳,固不能保其前日所為之善惡也;但許其進而來見耳,非許其既退而為不善也。

    蓋不追其既往,不逆其将來,以是心至,斯受之耳。

    唯字上下,疑又有阙文,大抵亦不為已甚之意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聖人待物之洪如此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

    ”仁者,心之德,非在外也。

    放而不求,故有以為遠者;反而求之,則即此而在矣,夫豈遠哉?程子曰:“為仁由己,欲之則至,何遠之有?”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?孔子曰:“知禮。

    ”陳,國名。

    司敗,官名,即司寇也。

    昭公,魯君,名裯。

    習于威儀之節,當時以為知禮。

    故司敗以為問,而孔子答之如此孔子退,揖巫馬期而進之,曰:“吾聞君子不黨,君子亦黨乎?君取于吳為同姓,謂之吳孟子。

    君而知禮,孰不知禮?”取,七住反。

    ○巫馬姓,期字,孔子弟子,名施。

    司敗揖而進之也。

    相助匿非曰黨。

    禮不娶同姓,而魯與吳皆姬姓。

    謂之吳孟子者,諱之使若宋女子姓者然。

    巫馬期以告。

    子曰:“丘也幸,苟有過,人必知之。

    ”孔子不可自謂諱君之惡,又不可以娶同姓為知禮,故受以為過而不辭。

    吳氏曰:“魯蓋夫子父母之國,昭公,魯之先君也。

    司敗又未嘗顯言其事,而遽以知禮為問,其對之宜如此也。

    及司敗以為有黨,而夫子受以為過,蓋夫子之盛德,無所不可也。

    然其受以為過也,亦不正言其所以過,初若不知孟子之事者,可以為萬世之法矣。

    ” 子與人歌而善,必使反之,而後和之。

    和,去聲。

    反,複也。

    必使複歌者,欲得其詳而取其善也。

    而後和之者,喜得其詳而與其善也。

    此見聖人氣象從容,誠意懇至,而其謙遜審密,不掩人善又如此。

    蓋一事之微,而衆善之集,有不可勝既者焉,讀者宜詳味之。

     子曰:“文,莫吾猶人也。

    躬行君子,則吾未之有得。

    ”莫,疑辭。

    猶人,言不能過人,而尚可以及人。

    未之有得,則全未有得,皆自謙之辭。

    而足以見言行之難易緩急,欲人之勉其實也。

    謝氏曰“文雖聖人無不與人同,故不遜;能躬行君子,斯可以入聖,故不居;猶言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若聖與仁,則吾豈敢?抑為之不厭,誨人不倦,則可謂雲爾已矣。

    ”公西華曰:“正唯弟子不能學也。

    ”此亦夫子之謙辭也。

    聖者,大而化之。

    仁,則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備也。

    為之,謂為仁聖之道。

    誨人,亦謂以此教人也。

    然不厭不倦,非己有之則不能,所以弟子不能學也。

    晁氏曰:“當時有稱夫子聖且仁者,以故夫子辭之。

    苟辭之而已焉,則無以進天下之材,率天下之善,将使聖與仁為虛器,而人終莫能至矣。

    故夫子雖不居仁聖,而必以為之不厭、誨人不倦自處也。

    ”可謂雲爾已矣者,無他之辭也。

    公西華仰而歎之,其亦深知夫子之意矣。

     子疾病,子路請禱。

    子曰:“有諸?”子路對曰:“有之。

    诔曰:‘禱爾于上下神隻。

    ’”子曰:“丘之禱久矣。

    ”诔,力①軌反。

    禱,謂禱于鬼神。

    有諸,問有此理否。

    诔者,哀死而述其行之辭也。

    上下,謂天地。

    天曰神,地曰隻。

    禱者,悔過遷善,以祈神之佑也。

    無其理則不必禱,既曰有之,則聖人未嘗有過,無善可遷。

    其素行固已合于神明,故曰:“丘之禱久矣。

    ”又士喪禮,疾病行禱五祀,蓋臣子迫切之至情,有不能自已者,初不請于病者而後禱也。

    故孔子之于子路,不直拒之,而但告以無所事禱之意。

     ①“力”原作“九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
     子曰:“奢則不孫,儉則固。

    與其不孫也,甯固。

    ”孫,去聲。

    孫,順也。

    固,陋也。

    奢儉俱失中,而奢之害大。

    晁氏曰:“不得已而救時之弊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。

    ”坦,平也。

    蕩蕩,寬廣貌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君子循理,故常舒泰;小人役于物,故多憂戚。

    ”程子曰:“君子坦蕩蕩,心廣體胖。

    ” 子溫而厲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

    厲,嚴肅也。

    人之德性本無不備,而氣質所賦,鮮有不偏,惟聖人全體渾然,陰陽合德,故其中和之氣見于容貌之間者如此。

    門人熟察而詳記之,亦可見其用心之密矣。

    抑非知足以知聖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也,故程子以為曾子之言。

    學者所宜反複而玩心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