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伯第八
關燈
小
中
大
。
君子人與?君子人也。
”與,平聲。
其才可以輔幼君、攝國政,其節至于死生之際而不可奪,可謂君子矣。
與,疑辭。
也,決辭。
設為問答,所以深着其必然也。
程子曰:“節操如是,可謂君子矣。
” 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
弘,寬廣也。
毅,強忍也。
非弘不能勝其重,非毅無以緻其遠。
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”仁者,人心之全德,而必欲以身體而力行之,可謂重矣。
一息尚存,此志不容少懈,可謂遠矣。
程子曰:“弘而不毅,則無規矩而難立;毅而不弘,則隘陋而無以居之。
”又曰“弘大剛毅,然後能勝重任而遠到。
” 子曰:“興于詩,興,起也。
詩本性情,有邪有正,其為言既易知,而吟詠之間,抑揚反複,其感人又易入。
故學者之初,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,而不能自已者,必于此而得之。
立于禮。
禮以恭敬辭遜為本,而有節文度數之詳,可以固人肌膚之會,筋骸之束。
故學者之中,所以能卓然自立,而不為事物之所搖奪者,必于此而得之。
成于樂。
”樂有五聲十二律,更唱疊和,以為歌舞八音之節,可以養人之性情,而蕩滌其邪穢,消融其查滓。
故學者之終,所以至于義精仁熟,而自和順于道德者,必于此而得之,是學之成也。
按内則,十年學幼儀,十三學樂誦詩,二十而後學禮。
則此三者,非小學傳授之次,乃大學終身所得之難易、先後、淺深也。
程子曰:“天下之英才不為少矣,特以道學不明,故不得有所成就。
夫古人之詩,如今之歌曲,雖闾裡童稚,皆習聞之而知其說,故能興起。
今雖老師宿儒,尚不能曉其義,況學者乎?是不得興于詩也。
古人自灑埽應對,以至冠、昏、喪、祭,莫不有禮。
今皆廢壞,是以人倫不明,治家無法,是不得立于禮也。
古人之樂:聲音所以養其耳,采色所以養其目,歌詠所以養其性情,舞蹈所以養其血脈。
今皆無之,是不得成于樂也。
是以古之成材也易,今之成材也難。
” 子曰: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
”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當然,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。
程子曰:“聖人設教,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,然不能使之知,但能使之由之爾。
若曰聖人不使民知,則是後世朝四暮三之術也,豈聖人之心乎?” 子曰:“好勇疾貧,亂也。
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亂也。
”好,去聲。
好勇而不安分,則必作亂。
惡不仁之人而使之無所容,則必緻亂。
二者之心,善惡雖殊,然其生亂則一也。
子曰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。
”才美,謂智能技藝之美。
驕,矜誇。
吝,鄙啬也。
程子曰:“此甚言驕吝之不可也。
蓋有周公之德,則自無驕吝;若但有周公之才而驕吝焉,亦不足觀矣。
”又曰:“驕,氣盈。
吝,氣歉。
”愚謂驕吝雖有盈歉之殊,然其勢常相因。
蓋驕者吝之枝葉,吝者驕之本根。
故嘗驗之天下之人,未有驕而不吝,吝而不驕者也。
子曰:“三年學,不至于谷,不易得也。
”易,去聲。
谷,祿也。
至,疑當作志。
為學之久,而不求祿,如此之人,不易得也。
楊氏曰:“雖子張之賢,猶以幹祿為問,況其下者乎?然則三年學而不至于谷,宜不易得也。
” 子曰:“笃信好學,守死善道。
好,去聲。
笃,厚而力也。
不笃信,則不能好學;然笃信而不好學,則所信或非其正。
不守死,則不能以善其道;然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,則亦徒死而已。
蓋守死者笃信之效,善道者好學之功。
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。
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隐。
見,賢遍反。
君子見危授命,則仕危邦者無可去之義,在外則不入可也。
亂邦未危,而刑政紀綱紊矣,故潔其身而去之。
天下,舉一世而言。
無道,則隐其身而不見也。
此惟笃信好學、守死善道者能之。
邦有道,貧且賤焉,恥也;邦無道,
君子人與?君子人也。
”與,平聲。
其才可以輔幼君、攝國政,其節至于死生之際而不可奪,可謂君子矣。
與,疑辭。
也,決辭。
設為問答,所以深着其必然也。
程子曰:“節操如是,可謂君子矣。
” 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
弘,寬廣也。
毅,強忍也。
非弘不能勝其重,非毅無以緻其遠。
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”仁者,人心之全德,而必欲以身體而力行之,可謂重矣。
一息尚存,此志不容少懈,可謂遠矣。
程子曰:“弘而不毅,則無規矩而難立;毅而不弘,則隘陋而無以居之。
”又曰“弘大剛毅,然後能勝重任而遠到。
” 子曰:“興于詩,興,起也。
詩本性情,有邪有正,其為言既易知,而吟詠之間,抑揚反複,其感人又易入。
故學者之初,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,而不能自已者,必于此而得之。
立于禮。
禮以恭敬辭遜為本,而有節文度數之詳,可以固人肌膚之會,筋骸之束。
故學者之中,所以能卓然自立,而不為事物之所搖奪者,必于此而得之。
成于樂。
”樂有五聲十二律,更唱疊和,以為歌舞八音之節,可以養人之性情,而蕩滌其邪穢,消融其查滓。
故學者之終,所以至于義精仁熟,而自和順于道德者,必于此而得之,是學之成也。
按内則,十年學幼儀,十三學樂誦詩,二十而後學禮。
則此三者,非小學傳授之次,乃大學終身所得之難易、先後、淺深也。
程子曰:“天下之英才不為少矣,特以道學不明,故不得有所成就。
夫古人之詩,如今之歌曲,雖闾裡童稚,皆習聞之而知其說,故能興起。
今雖老師宿儒,尚不能曉其義,況學者乎?是不得興于詩也。
古人自灑埽應對,以至冠、昏、喪、祭,莫不有禮。
今皆廢壞,是以人倫不明,治家無法,是不得立于禮也。
古人之樂:聲音所以養其耳,采色所以養其目,歌詠所以養其性情,舞蹈所以養其血脈。
今皆無之,是不得成于樂也。
是以古之成材也易,今之成材也難。
” 子曰: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
”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當然,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。
程子曰:“聖人設教,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,然不能使之知,但能使之由之爾。
若曰聖人不使民知,則是後世朝四暮三之術也,豈聖人之心乎?” 子曰:“好勇疾貧,亂也。
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亂也。
”好,去聲。
好勇而不安分,則必作亂。
惡不仁之人而使之無所容,則必緻亂。
二者之心,善惡雖殊,然其生亂則一也。
子曰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。
”才美,謂智能技藝之美。
驕,矜誇。
吝,鄙啬也。
程子曰:“此甚言驕吝之不可也。
蓋有周公之德,則自無驕吝;若但有周公之才而驕吝焉,亦不足觀矣。
”又曰:“驕,氣盈。
吝,氣歉。
”愚謂驕吝雖有盈歉之殊,然其勢常相因。
蓋驕者吝之枝葉,吝者驕之本根。
故嘗驗之天下之人,未有驕而不吝,吝而不驕者也。
子曰:“三年學,不至于谷,不易得也。
”易,去聲。
谷,祿也。
至,疑當作志。
為學之久,而不求祿,如此之人,不易得也。
楊氏曰:“雖子張之賢,猶以幹祿為問,況其下者乎?然則三年學而不至于谷,宜不易得也。
” 子曰:“笃信好學,守死善道。
好,去聲。
笃,厚而力也。
不笃信,則不能好學;然笃信而不好學,則所信或非其正。
不守死,則不能以善其道;然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,則亦徒死而已。
蓋守死者笃信之效,善道者好學之功。
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。
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隐。
見,賢遍反。
君子見危授命,則仕危邦者無可去之義,在外則不入可也。
亂邦未危,而刑政紀綱紊矣,故潔其身而去之。
天下,舉一世而言。
無道,則隐其身而不見也。
此惟笃信好學、守死善道者能之。
邦有道,貧且賤焉,恥也;邦無道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