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伯第八

關燈
富且貴焉,恥也。

    ”世治而無可行之道,世亂而無能守之節,碌碌庸人,不足以為士矣,可恥之甚也。

    晁氏曰:“有學有守,而去就之義潔,出處之分明,然後為君子之全德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

    ”程子曰:“不在其位,則不任其事也,若君大夫問而告者則有矣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師摯之始,關雎之亂,洋洋乎!盈耳哉。

    ”摯,音至。

    雎,七餘反。

    師摯,魯樂師名摯也。

    亂,樂之卒章也。

    史記曰“關雎之亂以為風始。

    ”洋洋,美盛意。

    孔子自衛反魯而正樂,适師摯在官之初,故樂之美盛如此。

     子曰:“狂而不直,侗而不願,悾悾而不信,吾不知之矣。

    ”侗,音通。

    悾,音空。

    侗,無知貌。

    願,謹厚也。

    悾悾,無能貌。

    吾不知之者,甚絕之之辭,亦不屑之教誨也。

    蘇氏曰:“天之生物,氣質不齊。

    其中材以下,有是德則有是病。

    有是病必有是德,故馬之蹄齧者必善走,其不善者必馴。

    有是病而無是德,則天下之棄才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學如不及,猶恐失之。

    ”言人之為學,既如有所不及矣,而其心猶竦然,惟恐其或失之,警學者當如是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學如不及,猶恐失之,不得放過。

    纔說姑待明日,便不可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巍巍乎!舜禹之有天下也,而不與焉。

    ”與,去聲。

    巍巍,高大之貌。

    不與,猶言不相關,言其不以位為樂也。

     子曰:“大哉堯之為君也!巍巍乎!唯天為大,唯堯則之。

    蕩蕩乎!民無能名焉。

    唯,猶獨也。

    則,猶準也。

    蕩蕩,廣遠之稱也。

    言物之高大,莫有過于天者,而獨堯之德能與之準。

    故其德之廣遠,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語形容也。

    巍巍乎!其有成功也;煥乎,其有文章!”成功,事業也。

    煥,光明之貌。

    文章,禮樂法度也。

    堯之德不可名,其可見者此爾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天道之大,無為而成。

    唯堯則之以治天下,故民無得而名焉。

    所可名者,其功業文章巍然煥然而已。

    ”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。

    治,去聲。

    五人,禹、稷、契、臯陶、伯益。

    武王曰:“予有亂臣十人。

    ”書泰誓之辭。

    馬氏曰:“亂,治也。

    ”十人,謂周公旦、召公奭、太公望、畢公、榮公、太颠、闳夭、散宜生、南宮适,其一人謂文母。

    劉侍讀以為子無臣母之義,蓋邑姜也。

    九人治外,邑姜治内。

    或曰:“亂本作乿,古治字也。

    ”孔子曰:“才難,不其然乎?唐虞之際,于斯為盛。

    有婦人焉,九人而已。

    稱孔子者,上系武王君臣之際,記者謹之。

    才難,蓋古語,而孔子然之也。

    才者,德之用也。

    唐虞,堯舜有天下之号。

    際,交會之間。

    言周室人才之多,惟唐虞之際,乃盛于此。

    降自夏商,皆不能及,然猶但有此數人爾,是才之難得也。

    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。

    周之德,其可謂至德也已矣。

    ”春秋傳曰,“文王率商之畔國以事纣”,蓋天下歸文王者六州,荊、梁、雍、豫、徐、揚也。

    惟青、?、冀,尚屬纣耳。

    範氏曰:“文王之德,足以代商。

    天與之,人歸之,乃不取而服事焉,所以為至德也。

    孔子因武王之言而及文王之德,且與泰伯,皆以至德稱之,其指微矣。

    ”或曰:“宜斷三分以下,别以孔子曰起之,而自為一章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禹,吾無間然矣。

    菲飲食,而緻孝乎鬼神;惡衣服,而緻美乎黻冕;卑宮室,而盡力乎溝洫。

    禹,吾無間然矣。

    ”閑,去聲。

    菲,音匪。

    黻,音弗。

    洫,呼域反。

    閑,罅隙也,謂指其罅隙而非議之也。

    菲,薄也。

    緻孝鬼神,謂享祀豐潔。

    衣服,常服。

    黻,蔽膝也,以韋為之。

    冕,冠也,皆祭服也。

    溝洫,田間水道,以正疆界、備旱潦者也。

    或豐或儉,各适其宜,所以無罅隙之可議也,故再言以深美之。

    ○楊氏曰:“薄于自奉,而所勤者民之事,所緻飾者宗廟朝廷之禮,所謂有天下而不與也,夫何間然之有。

    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