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也第六
關燈
小
中
大
女得人焉爾乎?”曰:“有澹台滅明者,行不由徑。
非公事,未嘗至于偃之室也。
”女,音汝。
澹,徒甘反。
武城,魯下邑。
澹台姓,滅明名,字子羽。
徑,路之小而捷者。
公事,如飲射讀法之類。
不由徑,則動必以正,而無見小欲速之意可知。
非公事不見邑宰,則其有以自守,而無枉己殉人之私可見矣。
楊氏曰:“為政以人才為先,故孔子以得人為問。
如滅明者,觀其二事之小,而其正大之情可見矣。
後世有不由徑者,人必以為迂;不至其室,人必以為簡。
非孔氏之徒,其孰能知而取之?”愚謂持身以滅明為法,則無苟賤之羞;取人以子遊為法,則無邪媚之惑。
子曰:“孟之反不伐,奔而殿。
将入門,策其馬,曰:‘非敢後也,馬不進也。
’”殿,去聲。
孟之反,魯大夫,名側。
胡氏曰“反即莊周所稱孟子反者是也。
”伐,誇功也。
奔,敗走也。
軍後曰殿。
策,鞭也。
戰敗而還,以後為功。
反奔而殿,故以此言自揜其功也。
事在哀公十一年。
謝氏曰:“人能操無欲上人之心,則人欲日消、天理日明,而凡可以矜己誇人者,皆無足道矣。
然不知學者欲上人之心無時而忘也,若孟之反,可以為法矣。
” 子曰:“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,難乎免于今之世矣!”鮀,徒河反。
祝,宗廟之官。
鮀,衛大夫,字子魚,有口才。
朝,宋公子,有美色。
言衰世好谀悅色,非此難免,蓋傷之也。
子曰:“誰能出不由戶?何莫由斯道也?”言人不能出不由戶,何故乃不由此道邪?怪而歎之之辭。
○洪氏曰:“人知出必由戶,而不知行必由道。
非道遠人,人自遠爾。
” 子曰:“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。
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
”野,野人,言鄙略也。
史,掌文書,多聞習事,而誠或不足也。
彬彬,猶班班,物相雜而适均之貌。
言學者當損有餘,補不足,至于成德,則不期然而然矣。
楊氏曰:“文質不可以相勝。
然質之勝文,猶之甘可以受和,白可以受采也。
文勝而至于滅質,則其本亡矣。
雖有文,将安施乎?然則與其史也,甯野。
” 子曰:“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
”程子曰:“生理本直。
罔,不直也,而亦生者,幸而免爾。
” 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
”好,去聲。
樂,音洛。
尹氏曰:“知之者,知有此道也。
好之者,好而未得也。
樂之者,有所得而樂之也。
”張敬夫曰:“譬之五谷,知者知其可食者也,好者食而嗜之者也,樂者嗜之而飽者也。
知而不能好,則是知之未至也;好之而未及于樂,則是好之未至也。
此古之學者,所以自強而不息者欤?” 子曰:“中人以上,可以語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語上也。
”以上之上,上聲。
語,去聲。
語,告也。
言教人者,當随其高下而告語之,則其言易入而無躐等之弊也。
張敬夫曰:“聖人之道,精粗雖無二緻,但其施教,則必因其材而笃焉。
蓋中人以下之質,驟而語之太高,非惟不能以入,且将妄意躐等,而有不切于身之弊,亦終于下而已矣。
故就其所及而語之,是乃所以使之切問近思,而漸進于高遠也。
” 樊遲問知。
子曰:“務民之義,敬鬼神而遠之,可謂知矣。
”問仁。
曰:“仁者先難而後獲,可謂仁矣。
”知、遠,皆去聲。
民,亦人也。
獲,謂得也。
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,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,知者之事也。
先其事之所難,而後其效之所得,仁者之心也。
此必因樊遲之失而告之。
程子曰:“人多信鬼神,惑也。
而不信者又不能敬,能敬能遠,可謂知矣。
”又曰:“先難,克己也。
以所難為先,而不計所獲,仁也。
”呂氏曰:“當務為急,不求所難知;力行所知,不憚所難為。
” 子曰:“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;知者動,仁者靜;知者樂,仁者壽。
”知,去聲。
樂,上二字并五教反,下一字音洛。
樂,喜好也。
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滞,有似于水,故樂水;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,有似于山,故樂山。
動靜以體言,樂壽以效言也。
動而不括故樂,靜而有常故壽。
程子曰:“非體仁知之深者,不能如此形容之。
” 子曰:“齊一變,至于魯;魯一變,至于道。
”孔子之時,齊俗急功利,喜誇詐,乃霸政之餘習。
魯則重禮教,崇信義,猶有先王之遺風焉,但人亡政息,不能無廢墜爾。
道,則先王之道也。
言二國之政俗有美惡,故其變而之道有難易。
非公事,未嘗至于偃之室也。
”女,音汝。
澹,徒甘反。
武城,魯下邑。
澹台姓,滅明名,字子羽。
徑,路之小而捷者。
公事,如飲射讀法之類。
不由徑,則動必以正,而無見小欲速之意可知。
非公事不見邑宰,則其有以自守,而無枉己殉人之私可見矣。
楊氏曰:“為政以人才為先,故孔子以得人為問。
如滅明者,觀其二事之小,而其正大之情可見矣。
後世有不由徑者,人必以為迂;不至其室,人必以為簡。
非孔氏之徒,其孰能知而取之?”愚謂持身以滅明為法,則無苟賤之羞;取人以子遊為法,則無邪媚之惑。
子曰:“孟之反不伐,奔而殿。
将入門,策其馬,曰:‘非敢後也,馬不進也。
’”殿,去聲。
孟之反,魯大夫,名側。
胡氏曰“反即莊周所稱孟子反者是也。
”伐,誇功也。
奔,敗走也。
軍後曰殿。
策,鞭也。
戰敗而還,以後為功。
反奔而殿,故以此言自揜其功也。
事在哀公十一年。
謝氏曰:“人能操無欲上人之心,則人欲日消、天理日明,而凡可以矜己誇人者,皆無足道矣。
然不知學者欲上人之心無時而忘也,若孟之反,可以為法矣。
” 子曰:“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,難乎免于今之世矣!”鮀,徒河反。
祝,宗廟之官。
鮀,衛大夫,字子魚,有口才。
朝,宋公子,有美色。
言衰世好谀悅色,非此難免,蓋傷之也。
子曰:“誰能出不由戶?何莫由斯道也?”言人不能出不由戶,何故乃不由此道邪?怪而歎之之辭。
○洪氏曰:“人知出必由戶,而不知行必由道。
非道遠人,人自遠爾。
” 子曰:“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。
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
”野,野人,言鄙略也。
史,掌文書,多聞習事,而誠或不足也。
彬彬,猶班班,物相雜而适均之貌。
言學者當損有餘,補不足,至于成德,則不期然而然矣。
楊氏曰:“文質不可以相勝。
然質之勝文,猶之甘可以受和,白可以受采也。
文勝而至于滅質,則其本亡矣。
雖有文,将安施乎?然則與其史也,甯野。
” 子曰:“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
”程子曰:“生理本直。
罔,不直也,而亦生者,幸而免爾。
” 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
”好,去聲。
樂,音洛。
尹氏曰:“知之者,知有此道也。
好之者,好而未得也。
樂之者,有所得而樂之也。
”張敬夫曰:“譬之五谷,知者知其可食者也,好者食而嗜之者也,樂者嗜之而飽者也。
知而不能好,則是知之未至也;好之而未及于樂,則是好之未至也。
此古之學者,所以自強而不息者欤?” 子曰:“中人以上,可以語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語上也。
”以上之上,上聲。
語,去聲。
語,告也。
言教人者,當随其高下而告語之,則其言易入而無躐等之弊也。
張敬夫曰:“聖人之道,精粗雖無二緻,但其施教,則必因其材而笃焉。
蓋中人以下之質,驟而語之太高,非惟不能以入,且将妄意躐等,而有不切于身之弊,亦終于下而已矣。
故就其所及而語之,是乃所以使之切問近思,而漸進于高遠也。
” 樊遲問知。
子曰:“務民之義,敬鬼神而遠之,可謂知矣。
”問仁。
曰:“仁者先難而後獲,可謂仁矣。
”知、遠,皆去聲。
民,亦人也。
獲,謂得也。
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,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,知者之事也。
先其事之所難,而後其效之所得,仁者之心也。
此必因樊遲之失而告之。
程子曰:“人多信鬼神,惑也。
而不信者又不能敬,能敬能遠,可謂知矣。
”又曰:“先難,克己也。
以所難為先,而不計所獲,仁也。
”呂氏曰:“當務為急,不求所難知;力行所知,不憚所難為。
” 子曰:“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;知者動,仁者靜;知者樂,仁者壽。
”知,去聲。
樂,上二字并五教反,下一字音洛。
樂,喜好也。
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滞,有似于水,故樂水;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,有似于山,故樂山。
動靜以體言,樂壽以效言也。
動而不括故樂,靜而有常故壽。
程子曰:“非體仁知之深者,不能如此形容之。
” 子曰:“齊一變,至于魯;魯一變,至于道。
”孔子之時,齊俗急功利,喜誇詐,乃霸政之餘習。
魯則重禮教,崇信義,猶有先王之遺風焉,但人亡政息,不能無廢墜爾。
道,則先王之道也。
言二國之政俗有美惡,故其變而之道有難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