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冶長第五

關燈
子,衛大夫,名圉。

    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,位高者多恥下問。

    故谥法有以“勤學好問”為文者,蓋亦人所難也。

    孔圉得谥為文,以此而已。

    蘇氏曰:“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。

    疾通于初妻之娣,文子怒,将攻之。

    訪于仲尼,仲尼不對,命駕而行。

    疾奔宋,文子使疾弟遺室孔姞。

    其為人如此而谥曰文,此子貢之所以疑而問也。

    孔子不沒其善,言能如此,亦足以為文矣,非經天緯地之文也。

    ” 子謂子産,“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養民也惠,其使民也義。

    ”子産,鄭大夫公孫僑。

    恭,謙遜也。

    敬,謹恪也。

    惠,愛利也。

    使民義,如都鄙有章、上下有服、田有封洫、廬井有伍之類。

    吳氏曰:“數其事而責之者,其所善者多也,臧文仲不仁者三、不知者三是也。

    數其事而稱之者,猶有所未至也,子産有君子之道四焉是也。

    今或以一言蓋一人、一事蓋一時,皆非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晏平仲善與人交,久而敬之。

    ”晏平仲,齊大夫,名嬰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人交久則敬衰,久而能敬,所以為善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臧文仲居蔡,山節藻梲,何如其知也?”梲,章悅反。

    知,去聲。

    臧文仲,魯大夫臧孫氏,名辰。

    居,猶藏也。

    蔡,大龜也。

    節,柱頭鬥栱也。

    藻,水草名。

    梲,梁上短柱也。

    蓋為藏龜之室,而刻山于節、畫藻于梲也。

    當時以文仲為知,孔子言其不務民義,而谄渎鬼神如此,安得為知?春秋傳所謂作虛器,即此事也。

    張子曰:“山節藻梲為藏龜之室,祀爰居之義,同歸于不知宜矣。

    ” 子張問曰:“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,無喜色;三已之,無愠色。

    舊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尹。

    何如?”子曰:“忠矣。

    ”曰:“仁矣乎?”曰:“未知,焉得仁?”知,如字。

    焉,于虔反。

    令尹,官名,楚上卿執政者也。

    子文,姓鬥,名谷于菟。

    其為人也,喜怒不形,物我無閑,知有其國而不知有其身,其忠盛矣,故子張疑其仁。

    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,未知其皆出于天理而無人欲之私也,是以夫子但許其忠,而未許其仁也。

    “崔子弒齊君,陳文子有馬十乘,棄而違之。

    至于他邦,則曰:‘猶吾大夫崔子也。

    ’違之。

    之一邦,則又曰:‘猶吾大夫崔子也。

    ’違之。

    何如?”子曰:“清矣。

    ”曰:“仁矣乎?”曰:“未知。

    焉得仁?”乘,去聲。

    崔子,齊大夫,名杼。

    齊君,莊公,名光。

    陳文子,亦齊大夫,名須無。

    十乘,四十匹也。

    違,去也。

    文子潔身去亂,可謂清矣,然未知其心果見義理之當然,而能脫然無所累乎?抑不得已于利害之私,而猶未免于怨悔也。

    故夫子特許其清,而不許其仁。

    愚聞之師曰:“當理而無私心,則仁矣。

    今以是而觀二子之事,雖其制行之高若不可及,然皆未有以見其必當于理,而真無私心也。

    子張未識仁體,而悅于苟難,遂以小者信其大者,夫子之不許也宜哉。

    ”讀者于此,更以上章“不知其仁”、後篇“仁則吾不知”之語幷與三仁夷齊之事觀之,則彼此交盡,而仁之為義可識矣。

    今以他書考之,子文之相楚,所謀者無非僭王猾夏之事。

    文子之仕齊,既失正君讨賊之義,又不數歲而複反于齊焉,則其不仁亦可見矣。

    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。

    子聞之,曰:“再,斯可矣。

    ”三,去聲。

    季文子,魯大夫,名行父。

    每事必三思而後行,若使晉而求遭喪之禮以行,亦其一事也。

    斯,語辭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為惡之人,未嘗知有思,有思則為善矣。

    然至于再則已審,三則私意起而反惑矣,故夫子譏之。

    ”愚按:季文子慮事如此,可謂詳審,而宜無過舉矣。

    而宣公篡立,文子乃不能讨,反為之使齊而納賂焉,豈非程子所謂私意起而反惑之驗欤?是以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,不徒多思之為尚。

     子曰:“甯武子邦有道則知,邦無道則愚。

    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

    ”知,去聲。

    ○甯武子,衛大夫,名俞。

    按春秋傳,武子仕衛,當文公、成公之時。

    文公有道,而武子無事可見,此其知之可及也。

    成公無道,至于失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