裡仁第四
關燈
小
中
大
所以為小人。
” 子曰:“放于利而行,多怨。
”放,上聲。
孔氏曰:“放,依也。
多怨,謂多取怨。
”○程子曰:“欲利于己,必害于人,故多怨。
” 子曰:“能以禮讓為國乎?何有?不能以禮讓為國,如禮何?”讓者,禮之實也。
何有,言不難也。
言有禮之實以為國,則何難之有,不然,則其禮文雖具,亦且無如之何矣,而況于為國乎? 子曰:“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;不患莫己知,求為可知也。
”所以立,謂所以立乎其位者。
可知①,謂可以見知之實。
程子曰:“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。
” ①“知”原作“矣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子曰:“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
”曾子曰:“唯。
”參,所金反。
唯,上聲。
參乎者,呼曾子之名而告之。
貫,通也。
唯者,應之速而無疑者也。
聖人之心,渾然一理,而泛應曲當,用各不同。
曾子于其用處,蓋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,但未知其體之一爾。
夫子知其真積力久,将有所得,是以呼而告之。
曾子果能默契其指,即應之速而無疑也。
子出。
門人問曰:“何謂也?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
”盡己之謂忠,推己之謂恕。
而已矣者,竭盡而無餘之辭也。
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,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,而萬物各得其所也。
自此之外,固無餘法,而亦無待于推矣。
曾子有見于此而難言之,故借學者盡己、推己之目以着明之,欲人之易曉也。
蓋至誠無息者,道之體也,萬殊之所以一本也;萬物各得其所者,道之用也,一本之所以萬殊也。
以此觀之,一以貫之之實可見矣。
或曰:“中心為忠,如心為恕。
”于義亦通。
程子曰:“以己及物,仁也;推己及物,恕也,違道不遠是也。
忠恕一以貫之:忠者天道,恕者人道;忠者無妄,恕者所以行乎忠也;忠者體,恕者用,大本達道也。
此與違道不遠異者,動以天爾。
”又曰:“‘維天之命,于穆不已’,忠也;‘幹道變化,各正性命’,恕也。
”又曰:“聖人教人各因其才,吾道一以貫之,惟曾子為能達此,孔子所以告之也。
曾子告門人曰:‘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’,亦猶夫子之告曾子也。
中庸所謂‘忠恕違道不遠’,斯乃下學上達之義。
” 子曰:“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。
”喻,猶曉也。
義者,天理之所宜。
利者,人情之所欲。
程子曰:“君子之于義,猶小人之于利也。
唯其深喻,是以笃好。
”楊氏曰:“君子有舍生而取義者,以利言之,則人之所欲無甚于生,所惡無甚于死,孰肯舍生而取義哉?其所喻者義而已,不知利之為利故也,小人反是。
” 子曰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内自省也。
”省,悉井反。
思齊者,冀己亦有是善;内自省者,恐己亦有是惡。
胡氏曰:“見人之善惡不同,而無不反諸身者,則不徒羨人而甘自棄,不徒責人而忘自責矣。
” 子曰:“事父母幾谏。
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
”此章與内則之言相表裡。
幾,微也。
微谏,所謂“父母有過,下氣怡色,柔聲以谏”也。
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所謂“谏若不入,起敬起孝,悅則複谏”也。
勞而不怨,所謂“與其得罪于鄉、黨、州、闾,甯熟谏。
父母怒不悅,而撻之流血,不敢疾怨,起敬起孝”也。
子曰:“父母在,不遠遊。
遊必有方。
”遠遊,則去親遠而為日久,定省曠而音問疏;不惟己之思親不置,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。
遊必有方,如己告雲之東,即不敢更适西,欲親必知己之所在而無憂,召己則必至而無失也。
範氏曰:“子能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孝矣。
” 子曰:“三年無改于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
”胡氏曰:“已見首篇,此蓋複出而逸其半也。
” 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
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
”知,猶記憶也。
常知父母之年,則既喜其壽,又懼其衰,而于愛日之誠,自有不能已者。
子曰:“古者言之不出,恥躬之不逮也。
”言古者,以見今之不然。
逮,及也。
行不及言,可恥之甚。
古者所以不出其言,為此故也。
範氏曰:“君子之于言也,不得已而後出之,非言之難,而行之難也。
人惟其不行也,是以輕言之。
言之如其所行,行之如其所言,則出諸其口必不易矣。
” 子曰:“以約失之者鮮矣。
”鮮,上聲。
謝氏曰:“不侈然以自放之謂約。
”尹氏曰:“凡事約則鮮失,非止謂儉約也。
” 子曰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
”行,去聲。
謝氏曰:“放言易,故欲讷;力行難,故欲敏。
”胡氏曰:“自吾道一貫至此十章,疑皆曾子門人所記也。
” 子曰:“德不孤,必有鄰。
”鄰,猶親也。
德不孤立,必以類應。
故有德者,必有其類從之,如居之有鄰也。
子遊曰:“事君數,斯辱矣,朋友數,斯疏矣。
”數,色角反。
程子曰:“數,煩數也。
”胡氏曰:“事君谏不行,則當去;導友善不納,則當止。
至于煩渎,則言者輕,聽者厭矣,是以求榮而反辱,求親而反疏也。
”範氏曰:“君臣朋友,皆以義合,故其事同也。
”
” 子曰:“放于利而行,多怨。
”放,上聲。
孔氏曰:“放,依也。
多怨,謂多取怨。
”○程子曰:“欲利于己,必害于人,故多怨。
” 子曰:“能以禮讓為國乎?何有?不能以禮讓為國,如禮何?”讓者,禮之實也。
何有,言不難也。
言有禮之實以為國,則何難之有,不然,則其禮文雖具,亦且無如之何矣,而況于為國乎? 子曰:“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;不患莫己知,求為可知也。
”所以立,謂所以立乎其位者。
可知①,謂可以見知之實。
程子曰:“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。
” ①“知”原作“矣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子曰:“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
”曾子曰:“唯。
”參,所金反。
唯,上聲。
參乎者,呼曾子之名而告之。
貫,通也。
唯者,應之速而無疑者也。
聖人之心,渾然一理,而泛應曲當,用各不同。
曾子于其用處,蓋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,但未知其體之一爾。
夫子知其真積力久,将有所得,是以呼而告之。
曾子果能默契其指,即應之速而無疑也。
子出。
門人問曰:“何謂也?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
”盡己之謂忠,推己之謂恕。
而已矣者,竭盡而無餘之辭也。
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,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,而萬物各得其所也。
自此之外,固無餘法,而亦無待于推矣。
曾子有見于此而難言之,故借學者盡己、推己之目以着明之,欲人之易曉也。
蓋至誠無息者,道之體也,萬殊之所以一本也;萬物各得其所者,道之用也,一本之所以萬殊也。
以此觀之,一以貫之之實可見矣。
或曰:“中心為忠,如心為恕。
”于義亦通。
程子曰:“以己及物,仁也;推己及物,恕也,違道不遠是也。
忠恕一以貫之:忠者天道,恕者人道;忠者無妄,恕者所以行乎忠也;忠者體,恕者用,大本達道也。
此與違道不遠異者,動以天爾。
”又曰:“‘維天之命,于穆不已’,忠也;‘幹道變化,各正性命’,恕也。
”又曰:“聖人教人各因其才,吾道一以貫之,惟曾子為能達此,孔子所以告之也。
曾子告門人曰:‘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’,亦猶夫子之告曾子也。
中庸所謂‘忠恕違道不遠’,斯乃下學上達之義。
” 子曰:“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。
”喻,猶曉也。
義者,天理之所宜。
利者,人情之所欲。
程子曰:“君子之于義,猶小人之于利也。
唯其深喻,是以笃好。
”楊氏曰:“君子有舍生而取義者,以利言之,則人之所欲無甚于生,所惡無甚于死,孰肯舍生而取義哉?其所喻者義而已,不知利之為利故也,小人反是。
” 子曰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内自省也。
”省,悉井反。
思齊者,冀己亦有是善;内自省者,恐己亦有是惡。
胡氏曰:“見人之善惡不同,而無不反諸身者,則不徒羨人而甘自棄,不徒責人而忘自責矣。
” 子曰:“事父母幾谏。
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
”此章與内則之言相表裡。
幾,微也。
微谏,所謂“父母有過,下氣怡色,柔聲以谏”也。
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所謂“谏若不入,起敬起孝,悅則複谏”也。
勞而不怨,所謂“與其得罪于鄉、黨、州、闾,甯熟谏。
父母怒不悅,而撻之流血,不敢疾怨,起敬起孝”也。
子曰:“父母在,不遠遊。
遊必有方。
”遠遊,則去親遠而為日久,定省曠而音問疏;不惟己之思親不置,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。
遊必有方,如己告雲之東,即不敢更适西,欲親必知己之所在而無憂,召己則必至而無失也。
範氏曰:“子能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孝矣。
” 子曰:“三年無改于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
”胡氏曰:“已見首篇,此蓋複出而逸其半也。
” 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
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
”知,猶記憶也。
常知父母之年,則既喜其壽,又懼其衰,而于愛日之誠,自有不能已者。
子曰:“古者言之不出,恥躬之不逮也。
”言古者,以見今之不然。
逮,及也。
行不及言,可恥之甚。
古者所以不出其言,為此故也。
範氏曰:“君子之于言也,不得已而後出之,非言之難,而行之難也。
人惟其不行也,是以輕言之。
言之如其所行,行之如其所言,則出諸其口必不易矣。
” 子曰:“以約失之者鮮矣。
”鮮,上聲。
謝氏曰:“不侈然以自放之謂約。
”尹氏曰:“凡事約則鮮失,非止謂儉約也。
” 子曰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
”行,去聲。
謝氏曰:“放言易,故欲讷;力行難,故欲敏。
”胡氏曰:“自吾道一貫至此十章,疑皆曾子門人所記也。
” 子曰:“德不孤,必有鄰。
”鄰,猶親也。
德不孤立,必以類應。
故有德者,必有其類從之,如居之有鄰也。
子遊曰:“事君數,斯辱矣,朋友數,斯疏矣。
”數,色角反。
程子曰:“數,煩數也。
”胡氏曰:“事君谏不行,則當去;導友善不納,則當止。
至于煩渎,則言者輕,聽者厭矣,是以求榮而反辱,求親而反疏也。
”範氏曰:“君臣朋友,皆以義合,故其事同也。
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