裡仁第四
關燈
小
中
大
凡二十六章。
子曰:“裡仁為美。
擇不處仁,焉得知?”處,上聲。
焉,于虔反。
知,去聲。
裡有仁厚之俗為美。
擇裡而不居于是焉,則失其是非之本心,而不得為知矣。
子曰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。
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
”樂,音洛。
知,去聲。
約,窮困也。
利,猶貪也,蓋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。
不仁之人,失其本心,久約必濫,久樂必淫。
惟仁者則安其仁而無适不然,知者則利于仁而不易所守,蓋雖深淺之不同,然皆非外物所能奪矣。
謝氏曰:“仁者心無内外遠近精粗之間,非有所存而自不亡,非有所理而自不亂,如目視而耳聽,手持而足行也。
知者謂之有所見則可,謂之有所得則未可。
有所存斯不亡,有所理斯不亂,未能無意也。
安仁則一,利仁則二。
安仁者非顔闵以上,去聖人為不遠,不知此味也。
諸子雖有卓越之才,謂之見道不惑則可,然未免于利之也。
” 子曰:“唯仁者能好人,能惡人。
”好、惡,皆去聲。
唯之為言獨也。
蓋無私心,然後好惡當于理,程子所謂“得其公正”是也。
遊氏曰:“好善而惡惡,天下之同情,然人每失其正者,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。
惟仁者無私心,所以能好惡也。
” 子曰:“苟志于仁矣,無惡也。
”惡,如字。
苟,誠也。
志者,心之所之也。
其心誠在于仁,則必無為惡之事矣。
楊氏曰:“苟志于仁,未必無過舉也,然而為惡則無矣。
” 子曰:“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;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
惡,去聲。
不以其道得之,謂不當得而得之。
然于富貴則不處,于貧賤則不去,君子之審富貴而安貧賤也如此。
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惡,平聲。
言君子所以為君子,以其仁也。
若貪富貴而厭貧賤,則是自離其仁,而無君子之實矣,何所成其名乎?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
”造,七到反。
沛,音貝。
終食者,一飯之頃。
造次,急遽苟且之時。
颠沛,傾覆流離之際。
蓋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,不但富貴、貧賤、取舍之間而已也。
言君子為仁,自富貴、貧賤、取舍之間,以至于終食、造次、颠沛之頃,無時無處而不用其力也。
然取舍之分明,然後存養之功密;存養之功密,則其取舍之分益明矣。
子曰:“我未見好仁者,惡不仁者。
好仁者,無以尚之;惡不仁者,其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
好、惡,皆去聲。
夫子自言未見好仁者、惡不仁者。
蓋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,故天下之物無以加之。
惡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惡,故其所以為仁者,必能絕去不仁之事,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。
此皆成德之事,故難得而見之也。
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?我未見力不足者。
言好仁惡不仁者,雖不可見,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奮然用力于仁,則我又未見其力有不足者。
蓋為仁在己,欲之則是,而志之所至,氣必至焉。
故仁雖難能,而至之亦易也。
蓋有之矣,我未之見也。
”蓋,疑辭。
有之,謂有用力而力不足者。
蓋人之氣質不同,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,欲進而不能者,但我偶未之見耳。
蓋不敢終以為易,而又歎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。
此章言仁之成德,雖難其人,然學者苟能實用其力,則亦無不可至之理。
但用力而不至者,今亦未見其人焉,此夫子所以反複而歎惜之也。
子曰:“人之過也,各于其黨。
觀過,斯知仁矣。
”黨,類也。
程子曰:“人之過也,各于其類。
君子常失于厚,小人常失于薄;君子過于愛,小人過于忍。
”尹氏曰:“于此觀之,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。
”吳氏曰:“後漢吳佑謂:‘掾以親故:受污辱之名,所謂觀過知仁’是也。
”愚按:此亦但言人雖有過,猶可即此而知其厚薄,非謂必俟其有過,而後賢否可知也。
子曰: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
”道者,事物當然之理。
苟得聞之,則生順死安,無複遺恨矣。
朝夕,所以甚言其時之近。
程子曰“言人不可以不知道,苟得聞道,雖死可也。
”又曰:“皆實理也,人知而信者為難。
死生亦大矣!非誠有所得,豈以夕死為可乎?” 子曰:“士志于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。
”心欲求道,而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為恥,其識趣之卑陋甚矣,何足與議于道哉?程子曰:“志于道而心役乎外,何足與議也?” 子曰: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無适也,無莫也,義之與比。
”适,丁曆反。
比,必二反。
○适,專主也。
春秋傳曰“吾誰适從”是也。
莫,不肯也。
比,從也。
謝氏曰:“适,可也。
莫,不可也。
無可無不可,苟無道以主之,不幾于猖狂自恣乎?此佛老之學,所以自謂心無所住而能應變,而卒得罪于聖人也。
聖人之學不然,于無可無不可之間,有義存焉。
然則君子之心,果有所倚乎?” 子曰:“君子懷德,小人懷土;君子懷刑,小人懷惠。
”懷,思念也。
懷德,謂存其固有之善。
懷土,謂溺其所處之安。
懷刑,謂畏法。
懷惠,謂貪利。
君子小人趣向不同,公私之間而已。
尹氏曰“樂善惡不善,所以為君子;苟安務得,
子曰:“裡仁為美。
擇不處仁,焉得知?”處,上聲。
焉,于虔反。
知,去聲。
裡有仁厚之俗為美。
擇裡而不居于是焉,則失其是非之本心,而不得為知矣。
子曰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。
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
”樂,音洛。
知,去聲。
約,窮困也。
利,猶貪也,蓋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。
不仁之人,失其本心,久約必濫,久樂必淫。
惟仁者則安其仁而無适不然,知者則利于仁而不易所守,蓋雖深淺之不同,然皆非外物所能奪矣。
謝氏曰:“仁者心無内外遠近精粗之間,非有所存而自不亡,非有所理而自不亂,如目視而耳聽,手持而足行也。
知者謂之有所見則可,謂之有所得則未可。
有所存斯不亡,有所理斯不亂,未能無意也。
安仁則一,利仁則二。
安仁者非顔闵以上,去聖人為不遠,不知此味也。
諸子雖有卓越之才,謂之見道不惑則可,然未免于利之也。
” 子曰:“唯仁者能好人,能惡人。
”好、惡,皆去聲。
唯之為言獨也。
蓋無私心,然後好惡當于理,程子所謂“得其公正”是也。
遊氏曰:“好善而惡惡,天下之同情,然人每失其正者,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。
惟仁者無私心,所以能好惡也。
” 子曰:“苟志于仁矣,無惡也。
”惡,如字。
苟,誠也。
志者,心之所之也。
其心誠在于仁,則必無為惡之事矣。
楊氏曰:“苟志于仁,未必無過舉也,然而為惡則無矣。
” 子曰:“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;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
惡,去聲。
不以其道得之,謂不當得而得之。
然于富貴則不處,于貧賤則不去,君子之審富貴而安貧賤也如此。
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惡,平聲。
言君子所以為君子,以其仁也。
若貪富貴而厭貧賤,則是自離其仁,而無君子之實矣,何所成其名乎?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
”造,七到反。
沛,音貝。
終食者,一飯之頃。
造次,急遽苟且之時。
颠沛,傾覆流離之際。
蓋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,不但富貴、貧賤、取舍之間而已也。
言君子為仁,自富貴、貧賤、取舍之間,以至于終食、造次、颠沛之頃,無時無處而不用其力也。
然取舍之分明,然後存養之功密;存養之功密,則其取舍之分益明矣。
子曰:“我未見好仁者,惡不仁者。
好仁者,無以尚之;惡不仁者,其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
好、惡,皆去聲。
夫子自言未見好仁者、惡不仁者。
蓋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,故天下之物無以加之。
惡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惡,故其所以為仁者,必能絕去不仁之事,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。
此皆成德之事,故難得而見之也。
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?我未見力不足者。
言好仁惡不仁者,雖不可見,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奮然用力于仁,則我又未見其力有不足者。
蓋為仁在己,欲之則是,而志之所至,氣必至焉。
故仁雖難能,而至之亦易也。
蓋有之矣,我未之見也。
”蓋,疑辭。
有之,謂有用力而力不足者。
蓋人之氣質不同,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,欲進而不能者,但我偶未之見耳。
蓋不敢終以為易,而又歎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。
此章言仁之成德,雖難其人,然學者苟能實用其力,則亦無不可至之理。
但用力而不至者,今亦未見其人焉,此夫子所以反複而歎惜之也。
子曰:“人之過也,各于其黨。
觀過,斯知仁矣。
”黨,類也。
程子曰:“人之過也,各于其類。
君子常失于厚,小人常失于薄;君子過于愛,小人過于忍。
”尹氏曰:“于此觀之,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。
”吳氏曰:“後漢吳佑謂:‘掾以親故:受污辱之名,所謂觀過知仁’是也。
”愚按:此亦但言人雖有過,猶可即此而知其厚薄,非謂必俟其有過,而後賢否可知也。
子曰: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
”道者,事物當然之理。
苟得聞之,則生順死安,無複遺恨矣。
朝夕,所以甚言其時之近。
程子曰“言人不可以不知道,苟得聞道,雖死可也。
”又曰:“皆實理也,人知而信者為難。
死生亦大矣!非誠有所得,豈以夕死為可乎?” 子曰:“士志于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。
”心欲求道,而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為恥,其識趣之卑陋甚矣,何足與議于道哉?程子曰:“志于道而心役乎外,何足與議也?” 子曰: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無适也,無莫也,義之與比。
”适,丁曆反。
比,必二反。
○适,專主也。
春秋傳曰“吾誰适從”是也。
莫,不肯也。
比,從也。
謝氏曰:“适,可也。
莫,不可也。
無可無不可,苟無道以主之,不幾于猖狂自恣乎?此佛老之學,所以自謂心無所住而能應變,而卒得罪于聖人也。
聖人之學不然,于無可無不可之間,有義存焉。
然則君子之心,果有所倚乎?” 子曰:“君子懷德,小人懷土;君子懷刑,小人懷惠。
”懷,思念也。
懷德,謂存其固有之善。
懷土,謂溺其所處之安。
懷刑,謂畏法。
懷惠,謂貪利。
君子小人趣向不同,公私之間而已。
尹氏曰“樂善惡不善,所以為君子;苟安務得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