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佾第三
關燈
小
中
大
他人言之,必曰我事君盡禮,小人以為谄,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。
聖人道大德宏,此亦可見。
” 定公問:“君使臣,臣事君,如之何?”孔子對曰:“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。
”定公,魯君,名宋。
二者皆理之當然,各欲自盡而已。
呂氏曰:“使臣不患其不忠,患禮之不至;事君不患其無禮,患忠之不足。
”尹氏曰:“君臣以義合者也。
故君使臣以禮,則臣事君以忠。
” 子曰:“關雎,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。
”樂,音洛。
關雎,周南國風詩之首篇也。
淫者,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。
傷者,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。
關雎之詩,言後妃之德,宜配君子。
求之未得,則不能無寤寐反側之憂;求而得之,則宜其有琴瑟鐘鼓之樂。
蓋其憂雖深而不害于和,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,故夫子稱之如此。
欲學者玩其辭,審其音,而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。
哀公問社于宰我。
宰我對曰:“夏後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,曰使民戰栗。
”宰我,孔子弟子,名予。
三代之社不同者,古者立社,各樹其土之所宜木以為主也。
戰栗,恐懼貌。
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。
豈以古者戮人于社,故附會其說與?子聞之曰:“成事不說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
”遂事,謂事雖未成,而勢不能已者。
孔子以宰我所對,非立社之本意,又啟時君殺伐之心,而其言已出,不可複救,故曆言此以深責之,欲使謹其後也。
尹氏曰:“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,非取義于木也。
宰我不知而妄對,故夫子責之。
” 子曰:“管仲之器小哉!”管仲,齊大夫,名夷吾,相桓公霸諸侯。
器小,言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,故局量褊淺、規模卑狹,不能正身修德以緻主于王道。
或曰:“管仲儉乎?”曰:“管氏有三歸,官事不攝,焉得儉?”焉,于虔反。
或人蓋疑器小之為儉。
三歸,台名。
事見說苑。
攝,兼也。
家臣不能具官,一人常兼數事。
管仲不然,皆言其侈。
“然則管仲知禮乎?”曰:“邦君樹塞門,管氏亦樹塞門;邦君為兩君之好,有反坫,管氏亦有反坫。
管氏而知禮,孰不知禮?”好,去聲。
坫,丁念反。
或人又疑不儉為知禮。
屏謂之樹。
塞,猶蔽也。
設屏于門,以蔽内外也。
好,謂好會。
坫,在兩楹之間,獻酬飲畢,則反爵于其上。
此皆諸侯之禮,而管仲僭之,不知禮也。
愚謂孔子譏管仲之器小,其旨深矣。
或人不知而疑其儉,故斥其奢以明其非儉。
或又疑其知禮,故又斥其僭,以明其不知禮。
蓋雖不複明言小器之所以然,而其所以小者,于此亦可見矣。
故程子曰“奢而犯禮,其器之小可知。
蓋器大,則自知禮而無此失矣。
”此言當深味也。
蘇氏曰:“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國,則其本深,其及者遠,是謂大器。
揚雄所謂‘大器猶規矩準繩’,先自治而後治人者是也。
管仲三歸反坫,桓公内嬖六人,而霸天下,其本固已淺矣。
管仲死,桓公薨,天下不複宗齊。
”楊氏曰:“夫子大管仲之功而小其器。
蓋非王佐之才,雖能合諸侯、正天下,其器不足稱也。
道學不明,而王霸之略混為一途。
故聞管仲之器小,則疑其為儉,以不儉告之,則又疑其知禮。
蓋世方以詭遇為功,而不知為之範,則不悟其小宜矣。
” 子語魯大師樂。
曰:“樂其可知也:始作,翕如也;從之,純如也,皦如也,繹如也,以成。
”語,去聲。
大,音泰。
從,音縱。
語,告也。
大師,樂官名。
時音樂廢缺,故孔子教之。
翕,合也。
從,放也。
純,和也。
皦,明也。
繹,相續不絕也。
成,樂之一終也。
謝氏曰:“五音六律不具,不足以為樂。
翕如,言其合也。
五音合矣,清濁高下,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,故曰純如。
合而和矣,欲其無相奪倫,故曰皦如,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?不相反而相連,如貫珠可也,故曰繹如也,以成。
” 儀封人請見。
曰:“君子之至于斯也,吾未嘗不得見也。
”從者見之。
出曰:“二三子,何患于喪乎?天下之無道也久矣,天将以夫子為木铎。
”請見、見之之見,賢遍反。
從、喪,皆去聲。
儀,衛邑。
封人,掌封疆之官,蓋賢而隐于下位者也。
君子,謂當時賢者。
至此皆得見之,自言其平日不見絕于賢者,而求以自通也。
見之,謂通使得見。
喪,謂失位去國,禮曰“喪欲速貧”是也。
木铎,金口木舌,施政教時所振,以警衆者也。
言亂極當治,天必将使夫子得位設教,不久失位也。
封人一見夫子而遽以是稱之,其所得于觀感之間者深矣。
或曰:“木铎所以?于道路,言天使夫子失位,周流四方以行其教,如木铎之?于道路也。
” 子謂韶,“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
”謂武,“盡美矣,未盡善也”。
韶,舜樂。
武,武王樂。
美者,聲容之盛。
善者,美之實也。
舜紹堯緻治,武王伐纣救民,其功一也,故其樂皆盡美。
然舜之德,性之也,又以揖遜而有天下;武王之德,反之也,又以征誅而得天下,故其實有不同者。
程子曰:“成湯放桀,惟有慚德,武王亦然,故未盡善。
堯、舜、湯、武,其揆一也。
征伐非其所欲,所遇之時然爾。
” 子曰:“居上不寬,為禮不敬,臨喪不哀,吾何以觀之哉?”居上主于愛人,故以寬為本。
為禮以敬為本,臨喪以哀為本。
既無其本,則以何者而觀其所行之得失哉?
聖人道大德宏,此亦可見。
” 定公問:“君使臣,臣事君,如之何?”孔子對曰:“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。
”定公,魯君,名宋。
二者皆理之當然,各欲自盡而已。
呂氏曰:“使臣不患其不忠,患禮之不至;事君不患其無禮,患忠之不足。
”尹氏曰:“君臣以義合者也。
故君使臣以禮,則臣事君以忠。
” 子曰:“關雎,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。
”樂,音洛。
關雎,周南國風詩之首篇也。
淫者,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。
傷者,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。
關雎之詩,言後妃之德,宜配君子。
求之未得,則不能無寤寐反側之憂;求而得之,則宜其有琴瑟鐘鼓之樂。
蓋其憂雖深而不害于和,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,故夫子稱之如此。
欲學者玩其辭,審其音,而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。
哀公問社于宰我。
宰我對曰:“夏後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,曰使民戰栗。
”宰我,孔子弟子,名予。
三代之社不同者,古者立社,各樹其土之所宜木以為主也。
戰栗,恐懼貌。
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。
豈以古者戮人于社,故附會其說與?子聞之曰:“成事不說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
”遂事,謂事雖未成,而勢不能已者。
孔子以宰我所對,非立社之本意,又啟時君殺伐之心,而其言已出,不可複救,故曆言此以深責之,欲使謹其後也。
尹氏曰:“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,非取義于木也。
宰我不知而妄對,故夫子責之。
” 子曰:“管仲之器小哉!”管仲,齊大夫,名夷吾,相桓公霸諸侯。
器小,言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,故局量褊淺、規模卑狹,不能正身修德以緻主于王道。
或曰:“管仲儉乎?”曰:“管氏有三歸,官事不攝,焉得儉?”焉,于虔反。
或人蓋疑器小之為儉。
三歸,台名。
事見說苑。
攝,兼也。
家臣不能具官,一人常兼數事。
管仲不然,皆言其侈。
“然則管仲知禮乎?”曰:“邦君樹塞門,管氏亦樹塞門;邦君為兩君之好,有反坫,管氏亦有反坫。
管氏而知禮,孰不知禮?”好,去聲。
坫,丁念反。
或人又疑不儉為知禮。
屏謂之樹。
塞,猶蔽也。
設屏于門,以蔽内外也。
好,謂好會。
坫,在兩楹之間,獻酬飲畢,則反爵于其上。
此皆諸侯之禮,而管仲僭之,不知禮也。
愚謂孔子譏管仲之器小,其旨深矣。
或人不知而疑其儉,故斥其奢以明其非儉。
或又疑其知禮,故又斥其僭,以明其不知禮。
蓋雖不複明言小器之所以然,而其所以小者,于此亦可見矣。
故程子曰“奢而犯禮,其器之小可知。
蓋器大,則自知禮而無此失矣。
”此言當深味也。
蘇氏曰:“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國,則其本深,其及者遠,是謂大器。
揚雄所謂‘大器猶規矩準繩’,先自治而後治人者是也。
管仲三歸反坫,桓公内嬖六人,而霸天下,其本固已淺矣。
管仲死,桓公薨,天下不複宗齊。
”楊氏曰:“夫子大管仲之功而小其器。
蓋非王佐之才,雖能合諸侯、正天下,其器不足稱也。
道學不明,而王霸之略混為一途。
故聞管仲之器小,則疑其為儉,以不儉告之,則又疑其知禮。
蓋世方以詭遇為功,而不知為之範,則不悟其小宜矣。
” 子語魯大師樂。
曰:“樂其可知也:始作,翕如也;從之,純如也,皦如也,繹如也,以成。
”語,去聲。
大,音泰。
從,音縱。
語,告也。
大師,樂官名。
時音樂廢缺,故孔子教之。
翕,合也。
從,放也。
純,和也。
皦,明也。
繹,相續不絕也。
成,樂之一終也。
謝氏曰:“五音六律不具,不足以為樂。
翕如,言其合也。
五音合矣,清濁高下,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,故曰純如。
合而和矣,欲其無相奪倫,故曰皦如,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?不相反而相連,如貫珠可也,故曰繹如也,以成。
” 儀封人請見。
曰:“君子之至于斯也,吾未嘗不得見也。
”從者見之。
出曰:“二三子,何患于喪乎?天下之無道也久矣,天将以夫子為木铎。
”請見、見之之見,賢遍反。
從、喪,皆去聲。
儀,衛邑。
封人,掌封疆之官,蓋賢而隐于下位者也。
君子,謂當時賢者。
至此皆得見之,自言其平日不見絕于賢者,而求以自通也。
見之,謂通使得見。
喪,謂失位去國,禮曰“喪欲速貧”是也。
木铎,金口木舌,施政教時所振,以警衆者也。
言亂極當治,天必将使夫子得位設教,不久失位也。
封人一見夫子而遽以是稱之,其所得于觀感之間者深矣。
或曰:“木铎所以?于道路,言天使夫子失位,周流四方以行其教,如木铎之?于道路也。
” 子謂韶,“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
”謂武,“盡美矣,未盡善也”。
韶,舜樂。
武,武王樂。
美者,聲容之盛。
善者,美之實也。
舜紹堯緻治,武王伐纣救民,其功一也,故其樂皆盡美。
然舜之德,性之也,又以揖遜而有天下;武王之德,反之也,又以征誅而得天下,故其實有不同者。
程子曰:“成湯放桀,惟有慚德,武王亦然,故未盡善。
堯、舜、湯、武,其揆一也。
征伐非其所欲,所遇之時然爾。
” 子曰:“居上不寬,為禮不敬,臨喪不哀,吾何以觀之哉?”居上主于愛人,故以寬為本。
為禮以敬為本,臨喪以哀為本。
既無其本,則以何者而觀其所行之得失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