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佾第三

關燈
?商賜可與言詩者以此。

    若夫玩心于章句之末,則其為詩也固而已矣。

    所謂起予,則亦相長之義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夏禮吾能言之,杞不足征也;殷禮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

    文獻不足故也,足則吾能征之矣。

    ”杞,夏之後。

    宋,殷之後。

    征,證也。

    文,典籍也。

    獻,賢也。

    言二代之禮,我能言之,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,以其文獻不足故也。

    文獻若足,則我能取之,以證君言矣。

     子曰:“禘自既灌而往者,吾不欲觀之矣。

    ”禘,大計反。

    趙伯循曰:“禘,王者之大祭也。

    王者既立始祖之廟,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,祀之于始祖之廟,而以始祖配之也。

    成王以周公有大勳勞,賜魯重祭。

    故得禘于周公之廟,以文王為所出之帝,而周公配之,然非禮矣。

    ”灌者,方祭之始,用郁鬯之酒灌地,以降神也。

    魯之君臣,當此之時,誠意未散,猶有可觀,自此以後,則浸以懈怠而無足觀矣。

    蓋魯祭非禮,孔子本不欲觀,至此而失禮之中又失禮焉,故發此歎也。

    謝氏曰:“夫子嘗曰:‘我欲觀夏道,是故之杞,而不足征也;我欲觀殷道,是故之宋,而不足征也。

    ’又曰:‘我觀周道,幽厲傷之,吾舍魯何适矣。

    魯之郊禘非禮也,周公其衰矣!’考之杞宋已如彼,考之當今又如此,孔子所以深歎也。

    ” 或問禘之說。

    子曰:“不知也。

    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諸斯乎!”指其掌。

    先王報本追遠之意,莫深于禘。

    非仁孝誠敬之至,不足以與此,非或人之所及也。

    而不王不禘之法,又魯之所當諱者,故以不知答之。

    示,與視同。

    指其掌,弟子記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,言其明且易也。

    蓋知禘之說,則理無不明,誠無不格,而治天下不難矣。

    聖人于此,豈真有所不知也哉? 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祭,祭先祖也。

    祭神,祭外神也。

    祭先主于孝,祭神主于敬。

    ”愚謂此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意。

    子曰:“吾不與祭,如不祭。

    ”與,去聲。

    又記孔子之言以明之。

    言己當祭之時,或有故不得與,而使他人攝之,則不得緻其如在之誠。

    故雖已祭,而此心缺然,如未嘗祭也。

    範氏曰:“君子之祭,七日戒,三日齊,必見所祭者,誠之至也。

    是故郊則天神格,廟則人鬼享,皆由己以緻之也。

    有其誠則有其神,無其誠則無其神,可不謹乎?吾不與祭如不祭,誠為實,禮為虛也。

    ” 王孫賈問曰:“與其媚于奧,甯媚于竈,何謂也?”王孫賈,衛大夫。

    媚,親順也。

    室西南隅為奧。

    竈者,五祀之一,夏所祭也。

    凡祭五祀,皆先設主而祭于其所,然後迎屍而祭于奧,略如祭宗廟之儀。

    如祀竈,則設主于竈陉,祭畢,而更設馔于奧以迎屍也。

    故時俗之語,因以奧有常尊,而非祭之主;竈雖卑賤,而當時用事。

    喻自結于君,不如阿附權臣也。

    賈,衛之權臣,故以此諷孔子。

    子曰:“不然,獲罪于天,無所禱也。

    ”天,即理也;其尊無對,非奧竈之可比也。

    逆理,則獲罪于天矣,豈媚于奧竈所能禱而免乎?言但當順理,非特不當媚竈,亦不可媚于奧也。

    謝氏曰:“聖人之言,遜而不迫。

    使王孫賈而知此意,不為無益;使其不知,亦非所以取禍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周監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從周。

    ”郁,于六反。

    監,視也。

    二代,夏商也。

    言其視二代之禮而損益之。

    郁郁,文盛貌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三代之禮至周大備,夫子美其文而從之。

    ” 子入大廟,每事問。

    或曰:“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?入大廟,每事問。

    ”子聞之曰:“是禮也。

    ”大,音泰。

    鄹,側留反。

    大廟,魯周公廟。

    此蓋孔子始仕之時,入而助祭也。

    鄹,魯邑名。

    孔子父叔梁纥,嘗為其邑大夫。

    孔子自少以知禮聞,故或人因此而譏之。

    孔子言是禮者,敬謹之至,乃所以為禮也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禮者,敬而已矣。

    雖知亦問,謹之至也,其為敬莫大于此。

    謂之不知禮者,豈足以知孔子哉?” 子曰:“射不主皮,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。

    ”為,去聲。

    射不主皮,鄉射禮文。

    為力不同科,孔子解禮之意如此也。

    皮,革也,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為的,所謂鹄也。

    科,等也。

    古者射以觀德,但主于中,而不主于貫革,蓋以人之力有強弱,不同等也。

    記曰:“武王克商,散軍郊射,而貫革之射息。

    ”正謂此也。

    周衰,禮廢,列國兵争,複尚貫革,故孔子歎之。

    楊氏曰:“中可以學而能,力不可以強而至。

    聖人言古之道,所以正今之失。

    ” 子貢欲去告朔之饩羊。

    去,起呂反。

    告,古笃反。

    饩,許氣反。

    告朔之禮:古者天子常以季冬,頒來歲十二月之朔于諸侯,諸侯受而藏之祖廟。

    月朔,則以特羊告廟,請而行之。

    饩,生牲也。

    魯自文公始不視朔,而有司猶供此羊,故子貢欲去之。

    子曰:“賜也,爾愛其羊,我愛其禮。

    ”愛,猶惜也。

    子貢蓋惜其無實而妄費。

    然禮雖廢,羊存,猶得以識之而可複焉。

    若并去其羊,則此禮遂亡矣,孔子所以惜之。

    楊氏曰:“告朔,諸侯所以?命于君親,禮之大者。

    魯不視朔矣,然羊存則告朔之名未泯,而其實因可舉。

    此夫子所以惜之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事君盡禮,人以為谄也。

    ”黃氏曰:“孔子于事君之禮,非有所加也,如是而後盡爾。

    時人不能,反以為谄。

    故孔子言之,以明禮之當然也。

    ”程子曰:“聖人事君盡禮,當時以為谄。

    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