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政第二
關燈
小
中
大
聖人之言也。
胡氏曰:“人之欲孝其親,心雖無窮,而分則有限。
得為而不為,與不得為而為之,均于不孝。
所謂以禮者,為其所得為者而已矣。
” 孟武伯問孝。
子曰:“父母唯其疾之憂。
”武伯,懿子之子,名彘。
言父母愛子之心,無所不至,惟恐其有疾病,常以為憂也。
人子體此,而以父母之心為心,則凡所以守其身者,自不容于不謹矣,豈不可以為孝乎?舊說,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義為憂,而獨以其疾為憂,乃可謂孝。
亦通。
子遊問孝。
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
至于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别乎?”養,去聲。
别,彼列反。
子遊,孔子弟子,姓言,名偃。
養,謂飲食供奉也。
犬馬待人而食,亦若養然。
言人畜犬馬,皆能有以養之,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,則與養犬馬者何異。
甚言不敬之罪,所以深警之也。
胡氏曰:“世俗事親,能養足矣。
狎恩恃愛,而不知其漸流于不敬,則非小失也。
子遊聖門高弟,未必至此,聖人直恐其愛踰于敬,故以是深警發之也。
子夏問孝。
子曰:“色難。
有事弟子服其勞,有酒食先生馔,曾是以為孝乎?”食,音嗣。
色難,謂事親之際,惟色為難也。
食,飯也。
先生,父兄也。
馔,飲食之也。
曾,猶嘗也。
蓋孝子之有深愛者,必有和氣;有和氣者,必有愉色;有愉色者,必有婉容;故事親之際,惟色為難耳,服勞奉養未足為孝也。
舊說,承順父母之色為難,亦通。
程子曰:“告懿子,告衆人者也。
告武伯者,以其人多可憂之事。
子遊能養而或失于敬,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。
各因其材之高下,與其所失而告之,故不同也。
” 子曰:“吾與回言終日,不違如愚。
退而省其私,亦足以發。
回也不愚。
”回,孔子弟子,姓顔。
字子淵。
不違者,意不相背,有聽受而無問難也。
私,謂燕居獨處,非進見請問之時。
發,謂發明所言之理。
愚聞之師曰:“顔子深潛純粹,其于聖人體段已具。
其聞夫子之言,默識心融,觸處洞然,自有條理。
故終日言,但見其不違如愚人而已。
及退省其私,則見其日用動靜語默之間,皆足以發明夫子之道,坦然由之而無疑,然後知其不愚也。
” 子曰:“視其所以,以,為也。
為善者為君子,為惡者為小人。
觀其所由,觀,比視為詳矣。
由,從也。
事雖為善,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,則亦不得為君子矣。
或曰:“由,行也。
謂所以行其所為者也。
”察其所安。
察,則又加詳矣。
安,所樂也。
所由雖善,而心之所樂者不在于是,則亦僞耳,豈能久而不變哉?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”焉,于虔反。
廋,所留反。
焉,何也。
廋,匿也。
重言以深明之。
程子曰:“在己者能知言窮理,則能以此察人如聖人也。
” 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
”溫,尋繹也。
故者,舊所聞。
新者,今所得。
言學能時習舊聞,而每有新得,則所學在我,而其應不窮,故可以為人師。
若夫記問之學,則無得于心,而所知有限,故學記譏其“不足以為人師”,正與此意互相發也。
子曰:“君子不器。
”器者,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。
成德之士,體無不具,故用無不周,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。
子貢問君子。
子曰:“先行其言而後從之。
”周氏曰:“先行其言者,行之于未言之前;而後從之者,言之于既行之後。
”範氏曰:“子貢之患,非言之艱而行之艱,故告之以此。
” 子曰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
”周,普遍也。
比,偏黨也。
皆與人親厚之意,但周公而比私耳。
君子小人所為不同,如陰陽晝夜,每每相反。
然究其所以分,則在公私之際,毫厘之差耳。
故聖人于周比、和同、驕泰之屬,常對舉而互言之,欲學者察乎兩閑,而審其取舍之幾也。
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
”不求諸心,故昏而無得。
不習其事,故危而不安。
程子曰:“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五者,廢其一,非學也。
” 子曰:“攻乎異端,斯害也已!”範氏曰:“攻,專治也,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。
異端,非聖人之道,而别為一端,如楊墨是也。
其率天下至于無父無君,專治而欲精之,為害甚矣!”程子曰“佛氏之言,比之楊墨,尤為近理,所以其害為尤甚。
學者當如淫聲美色以遠之,不爾,
胡氏曰:“人之欲孝其親,心雖無窮,而分則有限。
得為而不為,與不得為而為之,均于不孝。
所謂以禮者,為其所得為者而已矣。
” 孟武伯問孝。
子曰:“父母唯其疾之憂。
”武伯,懿子之子,名彘。
言父母愛子之心,無所不至,惟恐其有疾病,常以為憂也。
人子體此,而以父母之心為心,則凡所以守其身者,自不容于不謹矣,豈不可以為孝乎?舊說,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義為憂,而獨以其疾為憂,乃可謂孝。
亦通。
子遊問孝。
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
至于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别乎?”養,去聲。
别,彼列反。
子遊,孔子弟子,姓言,名偃。
養,謂飲食供奉也。
犬馬待人而食,亦若養然。
言人畜犬馬,皆能有以養之,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,則與養犬馬者何異。
甚言不敬之罪,所以深警之也。
胡氏曰:“世俗事親,能養足矣。
狎恩恃愛,而不知其漸流于不敬,則非小失也。
子遊聖門高弟,未必至此,聖人直恐其愛踰于敬,故以是深警發之也。
子夏問孝。
子曰:“色難。
有事弟子服其勞,有酒食先生馔,曾是以為孝乎?”食,音嗣。
色難,謂事親之際,惟色為難也。
食,飯也。
先生,父兄也。
馔,飲食之也。
曾,猶嘗也。
蓋孝子之有深愛者,必有和氣;有和氣者,必有愉色;有愉色者,必有婉容;故事親之際,惟色為難耳,服勞奉養未足為孝也。
舊說,承順父母之色為難,亦通。
程子曰:“告懿子,告衆人者也。
告武伯者,以其人多可憂之事。
子遊能養而或失于敬,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。
各因其材之高下,與其所失而告之,故不同也。
” 子曰:“吾與回言終日,不違如愚。
退而省其私,亦足以發。
回也不愚。
”回,孔子弟子,姓顔。
字子淵。
不違者,意不相背,有聽受而無問難也。
私,謂燕居獨處,非進見請問之時。
發,謂發明所言之理。
愚聞之師曰:“顔子深潛純粹,其于聖人體段已具。
其聞夫子之言,默識心融,觸處洞然,自有條理。
故終日言,但見其不違如愚人而已。
及退省其私,則見其日用動靜語默之間,皆足以發明夫子之道,坦然由之而無疑,然後知其不愚也。
” 子曰:“視其所以,以,為也。
為善者為君子,為惡者為小人。
觀其所由,觀,比視為詳矣。
由,從也。
事雖為善,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,則亦不得為君子矣。
或曰:“由,行也。
謂所以行其所為者也。
”察其所安。
察,則又加詳矣。
安,所樂也。
所由雖善,而心之所樂者不在于是,則亦僞耳,豈能久而不變哉?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”焉,于虔反。
廋,所留反。
焉,何也。
廋,匿也。
重言以深明之。
程子曰:“在己者能知言窮理,則能以此察人如聖人也。
” 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
”溫,尋繹也。
故者,舊所聞。
新者,今所得。
言學能時習舊聞,而每有新得,則所學在我,而其應不窮,故可以為人師。
若夫記問之學,則無得于心,而所知有限,故學記譏其“不足以為人師”,正與此意互相發也。
子曰:“君子不器。
”器者,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。
成德之士,體無不具,故用無不周,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。
子貢問君子。
子曰:“先行其言而後從之。
”周氏曰:“先行其言者,行之于未言之前;而後從之者,言之于既行之後。
”範氏曰:“子貢之患,非言之艱而行之艱,故告之以此。
” 子曰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
”周,普遍也。
比,偏黨也。
皆與人親厚之意,但周公而比私耳。
君子小人所為不同,如陰陽晝夜,每每相反。
然究其所以分,則在公私之際,毫厘之差耳。
故聖人于周比、和同、驕泰之屬,常對舉而互言之,欲學者察乎兩閑,而審其取舍之幾也。
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
”不求諸心,故昏而無得。
不習其事,故危而不安。
程子曰:“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五者,廢其一,非學也。
” 子曰:“攻乎異端,斯害也已!”範氏曰:“攻,專治也,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。
異端,非聖人之道,而别為一端,如楊墨是也。
其率天下至于無父無君,專治而欲精之,為害甚矣!”程子曰“佛氏之言,比之楊墨,尤為近理,所以其害為尤甚。
學者當如淫聲美色以遠之,不爾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