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政第二
關燈
小
中
大
凡二十四章。
子曰:“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衆星共之。
”共,音拱,亦作拱。
政之為言正也,所以正人之不正也。
德之為言得也,得于心而不失也。
北辰,北極,天之樞也。
居其所,不動也。
共,向也,言衆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也。
為政以德,則無為而天下歸之,其象如此。
程子曰:“為政以德,然後無為。
”範氏曰:“為政以德,則不動而化、不言而信、無為而成。
所守者至簡而能禦煩,所處者至靜而能制動,所務者至寡而能服衆。
” 子曰:“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‘思無邪’。
”詩三百十一篇,言三百者,舉大數也。
蔽,猶蓋也。
“思無邪”,魯頌駉篇之辭。
凡詩之言,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,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,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。
然其言微婉,且或各因一事而發,求其直指全體,則未有若此之明且盡者。
故夫子言詩三百篇,而惟此一言足以盡蓋其義,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。
程子曰:“‘思無邪’者,誠也。
”範氏曰:“學者必務知要,知要則能守約,守約則足以盡博矣。
經禮三百,曲禮三千,亦可以一言以蔽之,曰‘毋不敬’。
” 子曰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;道,音導,下同。
道,猶引導,謂先之也。
政,謂法制禁令也。
齊,所以一之也。
道之而不從者,有刑以一之也。
免而無恥,謂苟免刑罰。
而無所羞愧,蓋雖不敢為惡,而為惡之心未嘗忘也。
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
”禮,謂制度品節也。
格,至也。
言躬行以率之,則民固有所觀感而興起矣,而其淺深厚薄之不一者,又有禮以一之,則民恥于不善,而又有以至于善也。
一說,格,正也。
書曰:“格其非心。
”愚謂政者,為治之具。
刑者,輔治之法。
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,而德又禮之本也。
此其相為終始,雖不可以偏廢,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,德禮之效,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。
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,又當深探其本也。
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古者十五而入大學。
心之所之謂之志。
此所謂學,即大學之道也。
志乎此,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。
三十而立,有以自立,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。
四十而不惑,于事物之所當然,皆無所疑,則知之明而無所事守矣。
五十而知天命,天命,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于物者,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。
知此則知極其精,而不惑又不足言矣。
六十而耳順,聲入心通,無所違逆,知之之至,不思而得也。
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
”從,如字。
從,随也。
矩,法度之器,所以為方者也。
随其心之所欲,而自不過于法度,安而行之,不勉而中也。
程子曰:“孔子生而知之也,言亦由學而至,所以勉進後人也。
立,能自立于斯道也。
不惑,則無所疑矣。
知天命,窮理盡性也。
耳順,所聞皆通也。
從心所欲,不踰矩,則不勉而中矣。
”又曰:“孔子自言其進德之序如此者,聖人未必然,但為學者立法,使之盈科而後進,成章而後達耳。
”胡氏曰:“聖人之教亦多術,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。
欲得此心者,惟志乎聖人所示之學,循其序而進焉。
至于一疵不存、萬理明盡之後,則其日用之間,本心瑩然,随所意欲,莫非至理。
蓋心即體,欲即用,體即道,用即義,聲為律而身為度矣。
”又曰:“聖人言此,一以示學者當優遊●泳,不可躐等而進;二以示學者當日就月将,不可半途而廢也。
”愚謂聖人生知安行,固無積累之漸,然其心未嘗自謂已至此也。
是其日用之間,必有獨覺其進而人不及知者。
故因其近似以自名,欲學者以是為則而自勉,非心實自聖而姑為是退托也。
後凡言謙辭之屬,意皆放此。
孟懿子問孝。
子曰:“無違。
”孟懿子,魯大夫仲孫氏,名何忌。
無違,謂不背于理。
樊遲禦,子告之曰:“孟孫問孝于我,我對曰‘無違’。
”樊遲,孔子弟子,名須。
禦,為孔子禦車也。
孟孫,即仲孫也。
夫子以懿子未達而不能問,恐其失指,而以從親之令為孝,故語樊遲以發之。
樊遲曰:“何謂也?”子曰:“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
”生事葬祭,事親之始終具矣。
禮,即理之節文也。
人之事親,自始至終,一于禮而不苟,其尊親也至矣。
是時三家僭禮,故夫子以是警之,然語意渾然,又若不專為三家發者,所以為
子曰:“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衆星共之。
”共,音拱,亦作拱。
政之為言正也,所以正人之不正也。
德之為言得也,得于心而不失也。
北辰,北極,天之樞也。
居其所,不動也。
共,向也,言衆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也。
為政以德,則無為而天下歸之,其象如此。
程子曰:“為政以德,然後無為。
”範氏曰:“為政以德,則不動而化、不言而信、無為而成。
所守者至簡而能禦煩,所處者至靜而能制動,所務者至寡而能服衆。
” 子曰:“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‘思無邪’。
”詩三百十一篇,言三百者,舉大數也。
蔽,猶蓋也。
“思無邪”,魯頌駉篇之辭。
凡詩之言,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,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,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。
然其言微婉,且或各因一事而發,求其直指全體,則未有若此之明且盡者。
故夫子言詩三百篇,而惟此一言足以盡蓋其義,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。
程子曰:“‘思無邪’者,誠也。
”範氏曰:“學者必務知要,知要則能守約,守約則足以盡博矣。
經禮三百,曲禮三千,亦可以一言以蔽之,曰‘毋不敬’。
” 子曰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;道,音導,下同。
道,猶引導,謂先之也。
政,謂法制禁令也。
齊,所以一之也。
道之而不從者,有刑以一之也。
免而無恥,謂苟免刑罰。
而無所羞愧,蓋雖不敢為惡,而為惡之心未嘗忘也。
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
”禮,謂制度品節也。
格,至也。
言躬行以率之,則民固有所觀感而興起矣,而其淺深厚薄之不一者,又有禮以一之,則民恥于不善,而又有以至于善也。
一說,格,正也。
書曰:“格其非心。
”愚謂政者,為治之具。
刑者,輔治之法。
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,而德又禮之本也。
此其相為終始,雖不可以偏廢,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,德禮之效,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。
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,又當深探其本也。
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古者十五而入大學。
心之所之謂之志。
此所謂學,即大學之道也。
志乎此,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。
三十而立,有以自立,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。
四十而不惑,于事物之所當然,皆無所疑,則知之明而無所事守矣。
五十而知天命,天命,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于物者,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。
知此則知極其精,而不惑又不足言矣。
六十而耳順,聲入心通,無所違逆,知之之至,不思而得也。
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
”從,如字。
從,随也。
矩,法度之器,所以為方者也。
随其心之所欲,而自不過于法度,安而行之,不勉而中也。
程子曰:“孔子生而知之也,言亦由學而至,所以勉進後人也。
立,能自立于斯道也。
不惑,則無所疑矣。
知天命,窮理盡性也。
耳順,所聞皆通也。
從心所欲,不踰矩,則不勉而中矣。
”又曰:“孔子自言其進德之序如此者,聖人未必然,但為學者立法,使之盈科而後進,成章而後達耳。
”胡氏曰:“聖人之教亦多術,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。
欲得此心者,惟志乎聖人所示之學,循其序而進焉。
至于一疵不存、萬理明盡之後,則其日用之間,本心瑩然,随所意欲,莫非至理。
蓋心即體,欲即用,體即道,用即義,聲為律而身為度矣。
”又曰:“聖人言此,一以示學者當優遊●泳,不可躐等而進;二以示學者當日就月将,不可半途而廢也。
”愚謂聖人生知安行,固無積累之漸,然其心未嘗自謂已至此也。
是其日用之間,必有獨覺其進而人不及知者。
故因其近似以自名,欲學者以是為則而自勉,非心實自聖而姑為是退托也。
後凡言謙辭之屬,意皆放此。
孟懿子問孝。
子曰:“無違。
”孟懿子,魯大夫仲孫氏,名何忌。
無違,謂不背于理。
樊遲禦,子告之曰:“孟孫問孝于我,我對曰‘無違’。
”樊遲,孔子弟子,名須。
禦,為孔子禦車也。
孟孫,即仲孫也。
夫子以懿子未達而不能問,恐其失指,而以從親之令為孝,故語樊遲以發之。
樊遲曰:“何謂也?”子曰:“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
”生事葬祭,事親之始終具矣。
禮,即理之節文也。
人之事親,自始至終,一于禮而不苟,其尊親也至矣。
是時三家僭禮,故夫子以是警之,然語意渾然,又若不專為三家發者,所以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