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而第一
關燈
小
中
大
此為書之首篇,故所記多務本之意,乃入道之門、積德之基、學者之先務也。
凡十六章。
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說、悅同。
學之為言效也。
人性皆善,而覺有先後,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,乃可以明善而複其初也。
習,鳥數飛也。
學之不已,如鳥數飛也。
說,喜意也。
既學而又時時習之,則所學者熟,而中心喜說,其進自不能已矣。
程子曰“習,重習也。
時複思繹,浃洽于中,則說也。
”又曰:“學者,将以行之也。
時習之,則所學者在我,故說。
”謝氏曰:“時習者,無時而不習。
坐如屍,坐時習也;立①如齊,立時習也。
”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樂,音洛。
朋,同類也。
自遠方來,則近者可知。
程子曰:“以善及人,而信從者衆,故可樂。
”又曰:“說在心,樂主發散在外。
”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愠,纡問反。
愠,含怒意。
君子,成德之名。
尹氏曰:“學在己,知不知在人,何愠之有。
”程子曰:“雖樂于及人,不見是而無悶,乃所謂君子。
”愚謂及人而樂者順而易,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難,故惟成德者能之。
然德之所以成,亦曰學之正、習之熟、說之深,而不已焉耳。
程子曰:“樂由說而後得,非樂不足以語君子。
” ①“立”,原作“一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有子曰:“其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鮮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
弟、好,皆去聲。
鮮,上聲,下同。
有子,孔子弟子,名若。
善事父母為孝,善事兄長為弟。
犯上,謂幹犯在上之人。
鮮,少也。
作亂,則為悖逆争鬥之事矣。
此言人能孝弟,則其心和順,少好犯上,必不好作亂也。
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
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”與,平聲。
務,專力也。
本,猶根也。
仁者,愛之理,心之德也。
為仁,猶曰行仁。
與者,疑辭,謙退不敢質言也。
言君子凡事專用力于根本,根本既立,則其道自生。
若上文所謂孝弟,乃是為仁之本,學者務此,則仁道自此而生也。
程子曰:“孝弟,順德也,故不好犯上,豈複有逆理亂常之事。
德有本,本立則其道充大。
孝弟行于家,而後仁愛及于物,所謂親親而仁民也。
故為仁以孝弟為本。
論性,則以仁為孝弟之本。
”或問:“孝弟為仁之本,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?”曰:“非也。
謂行仁自孝弟始,孝弟是仁之一事。
謂之行仁之本則可,謂是仁之本則不可。
蓋仁是性也,孝弟是用也,性中隻有個仁、義、禮、智四者而已,曷嘗有孝弟來。
然仁主于愛,愛莫大于愛親,故曰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” 子曰:“巧言令色,鮮矣仁!”巧,好。
令,善也。
好其言,善其色,緻飾于外,務以悅人,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。
聖人辭不迫切,專言鮮,則絕無可知,學者所當深戒也。
程子曰:“知巧言令色之非仁,則知仁矣。
” 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省,悉井反。
為,去聲。
傳,平聲。
曾子,孔子弟子,名參,字子輿。
盡己之謂忠。
以實之謂信。
傳,謂受之于師。
習,謂熟之于己。
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,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,其自治誠切如此,可謂得為學之本矣。
而三者之序,則又以忠信為傳習之本也。
尹氏曰:“曾子守約,故動必求諸身。
”謝氏曰:“諸子之學,皆出于聖人,其後愈遠而愈失其真。
獨曾子之學,專用心于内,故傳之無弊,觀于子思孟子可見矣。
惜乎!其嘉言善行,不盡傳于世也。
其幸存而未泯者,學者其可不盡心乎!” 子曰:“道千乘之國: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
”道、乘,皆去聲。
道,治也。
馬氏雲:“八百家出車一乘。
”①千乘,諸侯之國,其地可出兵車千乘者也。
敬者,主一無适之謂。
敬事而信者,敬其事而信于民也。
時,謂農隙之時。
言治國之要,在此五者,亦務本之意也。
程子曰:“此言至淺,然當時諸侯果能此,亦足以治其國矣。
聖人言雖至近,上下皆通。
此三言者,若推其極,堯舜之治亦不過此。
若常人之言近,則淺近而已矣。
”楊氏曰:“上不敬則下慢,不信則下疑,下慢而疑,事不立矣。
敬
凡十六章。
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說、悅同。
學之為言效也。
人性皆善,而覺有先後,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,乃可以明善而複其初也。
習,鳥數飛也。
學之不已,如鳥數飛也。
說,喜意也。
既學而又時時習之,則所學者熟,而中心喜說,其進自不能已矣。
程子曰“習,重習也。
時複思繹,浃洽于中,則說也。
”又曰:“學者,将以行之也。
時習之,則所學者在我,故說。
”謝氏曰:“時習者,無時而不習。
坐如屍,坐時習也;立①如齊,立時習也。
”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樂,音洛。
朋,同類也。
自遠方來,則近者可知。
程子曰:“以善及人,而信從者衆,故可樂。
”又曰:“說在心,樂主發散在外。
”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愠,纡問反。
愠,含怒意。
君子,成德之名。
尹氏曰:“學在己,知不知在人,何愠之有。
”程子曰:“雖樂于及人,不見是而無悶,乃所謂君子。
”愚謂及人而樂者順而易,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難,故惟成德者能之。
然德之所以成,亦曰學之正、習之熟、說之深,而不已焉耳。
程子曰:“樂由說而後得,非樂不足以語君子。
” ①“立”,原作“一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有子曰:“其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鮮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
弟、好,皆去聲。
鮮,上聲,下同。
有子,孔子弟子,名若。
善事父母為孝,善事兄長為弟。
犯上,謂幹犯在上之人。
鮮,少也。
作亂,則為悖逆争鬥之事矣。
此言人能孝弟,則其心和順,少好犯上,必不好作亂也。
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
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”與,平聲。
務,專力也。
本,猶根也。
仁者,愛之理,心之德也。
為仁,猶曰行仁。
與者,疑辭,謙退不敢質言也。
言君子凡事專用力于根本,根本既立,則其道自生。
若上文所謂孝弟,乃是為仁之本,學者務此,則仁道自此而生也。
程子曰:“孝弟,順德也,故不好犯上,豈複有逆理亂常之事。
德有本,本立則其道充大。
孝弟行于家,而後仁愛及于物,所謂親親而仁民也。
故為仁以孝弟為本。
論性,則以仁為孝弟之本。
”或問:“孝弟為仁之本,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?”曰:“非也。
謂行仁自孝弟始,孝弟是仁之一事。
謂之行仁之本則可,謂是仁之本則不可。
蓋仁是性也,孝弟是用也,性中隻有個仁、義、禮、智四者而已,曷嘗有孝弟來。
然仁主于愛,愛莫大于愛親,故曰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” 子曰:“巧言令色,鮮矣仁!”巧,好。
令,善也。
好其言,善其色,緻飾于外,務以悅人,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。
聖人辭不迫切,專言鮮,則絕無可知,學者所當深戒也。
程子曰:“知巧言令色之非仁,則知仁矣。
” 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省,悉井反。
為,去聲。
傳,平聲。
曾子,孔子弟子,名參,字子輿。
盡己之謂忠。
以實之謂信。
傳,謂受之于師。
習,謂熟之于己。
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,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,其自治誠切如此,可謂得為學之本矣。
而三者之序,則又以忠信為傳習之本也。
尹氏曰:“曾子守約,故動必求諸身。
”謝氏曰:“諸子之學,皆出于聖人,其後愈遠而愈失其真。
獨曾子之學,專用心于内,故傳之無弊,觀于子思孟子可見矣。
惜乎!其嘉言善行,不盡傳于世也。
其幸存而未泯者,學者其可不盡心乎!” 子曰:“道千乘之國: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
”道、乘,皆去聲。
道,治也。
馬氏雲:“八百家出車一乘。
”①千乘,諸侯之國,其地可出兵車千乘者也。
敬者,主一無适之謂。
敬事而信者,敬其事而信于民也。
時,謂農隙之時。
言治國之要,在此五者,亦務本之意也。
程子曰:“此言至淺,然當時諸侯果能此,亦足以治其國矣。
聖人言雖至近,上下皆通。
此三言者,若推其極,堯舜之治亦不過此。
若常人之言近,則淺近而已矣。
”楊氏曰:“上不敬則下慢,不信則下疑,下慢而疑,事不立矣。
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