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而第一
關燈
小
中
大
事而信,以身先之也。
易曰:‘節以制度,不傷财,不害民。
’蓋侈用則傷财,傷财必至于害民,故愛民必先于節用。
然使之不以其時,則力本者不獲自盡,雖有愛人之心,而人不被其澤矣。
然此特論其所存而已,未及為政也。
苟無是心,則雖有政,不行焉。
”胡氏曰:“凡此數者,又皆以敬為主。
”愚謂五者反複相因,各有次第,讀者宜細推之。
①“馬氏雲八百家出車一乘”十字,據清仿宋大字本補。
子曰:“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衆,而親仁。
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
”弟子之弟,上聲。
則弟之弟,去聲。
謹者,行之有常也。
信者,言之有實也。
泛,廣也。
衆,謂衆人。
親,近也。
仁,謂仁者。
餘力,猶言暇日。
以,用也。
文,謂詩書六藝之文。
程子曰:“為弟子之職,力有餘則學文,不修其職而先文,非為己之學也。
”尹氏曰:“德行,本也。
文藝,末也。
窮其本末,知所先後,可以入德矣。
”洪氏曰:“未有餘力而學文,則文滅其質;有餘力而不學文,則質勝而野。
”愚謂力行而不學文,則無以考聖賢之成法,識事理之當然,而所行或出于私意,非但失之于野而已。
子夏曰:“賢賢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緻其身,與朋友交言而有信。
雖曰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。
”子夏,孔子弟子,姓蔔,名商。
賢人之賢,而易其好色之心,好善有誠也。
緻,猶委也。
委緻其身,謂不有其身也。
四者皆人倫之大者,而行之必盡其誠,學求如是而已。
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,苟非生質之美,必其務學之至。
雖或以為未嘗為學,我必謂之已學也。
遊氏曰:“三代之學,皆所以明人倫也。
能是四者,則于人倫厚矣。
學之為道,何以加此。
子夏以文學名,而其言如此,則古人之所謂學者可知矣。
故學而一篇,大抵皆在于務本。
”吳氏曰:“子夏之言,其意善矣。
然辭氣之間,抑揚太過,其流之弊,将或至于廢學。
必若上章夫子之言,然後為無弊也。
” 子曰:“君子不重則不威,學則不固。
重,厚重。
威,威嚴。
固,堅固也。
輕乎外者,必不能堅乎内,故不厚重則無威嚴,而所學亦不堅固也。
主忠信。
人不忠信,則事皆無實,為惡則易,為善則難,故學者必以是為主焉。
程子曰:“人道惟在忠信,不誠則無物,且出入無時,莫知其鄉者,人心也。
若無忠信,豈複有物乎?”無友不如己者。
無、毋通,禁止辭也。
友所以輔仁,不如己,則無益而有損。
過則勿憚改。
”勿,亦禁止之辭。
憚,畏難也。
自治不勇,則惡日長,故有過則當速改,不可畏難而苟安也。
程子曰:“學問之道無他也,知其不善,則速改以從善而已。
”程子曰:“君子自修之道當如是也。
”遊氏曰:“君子之道,以威重為質,而學以成之。
學之道,必以忠信為主,而以勝己者輔之。
然或吝于改過,則終無以入德,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,故以過勿憚改終焉。
” 曾子曰:“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。
”慎終者,喪盡其禮。
追遠者,祭盡其誠。
民德歸厚,謂下民化之,其德亦歸于厚。
蓋終者,人之所易忽也,而能謹之;遠者,人之所易忘也,而能追之:厚之道也。
故以此自為,則己之德厚,下民化之,則其德亦歸于厚也。
子禽問于子貢曰:“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聞其政,求之與?抑與之與?”之與之與,平聲,下同。
子禽,姓陳,名亢。
子貢,姓端木,名賜。
皆孔子弟子。
或曰:“亢,子貢弟子。
”未知孰是。
抑,反語辭。
子貢曰:“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。
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?”溫,和厚也。
良,易直也。
恭,莊敬也。
儉,節制也。
讓,謙遜也。
五者,夫子之盛德光輝接于人者也。
其諸,語辭也。
人,他人也。
言夫子未嘗求之,但其德容如是,故時君敬信,自以其政就而問之耳,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後得也。
聖人過化存神之妙,未易窺測,然即此而觀,則其德盛禮恭而不願乎外,亦可見矣。
學者所當潛心而勉學也。
謝氏曰:“學者觀于聖人威儀之間,亦可以進德矣。
若子貢亦可謂善觀聖人矣,亦可謂善言德行矣。
今去聖人千五百年,以此五者想見
易曰:‘節以制度,不傷财,不害民。
’蓋侈用則傷财,傷财必至于害民,故愛民必先于節用。
然使之不以其時,則力本者不獲自盡,雖有愛人之心,而人不被其澤矣。
然此特論其所存而已,未及為政也。
苟無是心,則雖有政,不行焉。
”胡氏曰:“凡此數者,又皆以敬為主。
”愚謂五者反複相因,各有次第,讀者宜細推之。
①“馬氏雲八百家出車一乘”十字,據清仿宋大字本補。
子曰:“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衆,而親仁。
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
”弟子之弟,上聲。
則弟之弟,去聲。
謹者,行之有常也。
信者,言之有實也。
泛,廣也。
衆,謂衆人。
親,近也。
仁,謂仁者。
餘力,猶言暇日。
以,用也。
文,謂詩書六藝之文。
程子曰:“為弟子之職,力有餘則學文,不修其職而先文,非為己之學也。
”尹氏曰:“德行,本也。
文藝,末也。
窮其本末,知所先後,可以入德矣。
”洪氏曰:“未有餘力而學文,則文滅其質;有餘力而不學文,則質勝而野。
”愚謂力行而不學文,則無以考聖賢之成法,識事理之當然,而所行或出于私意,非但失之于野而已。
子夏曰:“賢賢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緻其身,與朋友交言而有信。
雖曰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。
”子夏,孔子弟子,姓蔔,名商。
賢人之賢,而易其好色之心,好善有誠也。
緻,猶委也。
委緻其身,謂不有其身也。
四者皆人倫之大者,而行之必盡其誠,學求如是而已。
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,苟非生質之美,必其務學之至。
雖或以為未嘗為學,我必謂之已學也。
遊氏曰:“三代之學,皆所以明人倫也。
能是四者,則于人倫厚矣。
學之為道,何以加此。
子夏以文學名,而其言如此,則古人之所謂學者可知矣。
故學而一篇,大抵皆在于務本。
”吳氏曰:“子夏之言,其意善矣。
然辭氣之間,抑揚太過,其流之弊,将或至于廢學。
必若上章夫子之言,然後為無弊也。
” 子曰:“君子不重則不威,學則不固。
重,厚重。
威,威嚴。
固,堅固也。
輕乎外者,必不能堅乎内,故不厚重則無威嚴,而所學亦不堅固也。
主忠信。
人不忠信,則事皆無實,為惡則易,為善則難,故學者必以是為主焉。
程子曰:“人道惟在忠信,不誠則無物,且出入無時,莫知其鄉者,人心也。
若無忠信,豈複有物乎?”無友不如己者。
無、毋通,禁止辭也。
友所以輔仁,不如己,則無益而有損。
過則勿憚改。
”勿,亦禁止之辭。
憚,畏難也。
自治不勇,則惡日長,故有過則當速改,不可畏難而苟安也。
程子曰:“學問之道無他也,知其不善,則速改以從善而已。
”程子曰:“君子自修之道當如是也。
”遊氏曰:“君子之道,以威重為質,而學以成之。
學之道,必以忠信為主,而以勝己者輔之。
然或吝于改過,則終無以入德,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,故以過勿憚改終焉。
” 曾子曰:“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。
”慎終者,喪盡其禮。
追遠者,祭盡其誠。
民德歸厚,謂下民化之,其德亦歸于厚。
蓋終者,人之所易忽也,而能謹之;遠者,人之所易忘也,而能追之:厚之道也。
故以此自為,則己之德厚,下民化之,則其德亦歸于厚也。
子禽問于子貢曰:“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聞其政,求之與?抑與之與?”之與之與,平聲,下同。
子禽,姓陳,名亢。
子貢,姓端木,名賜。
皆孔子弟子。
或曰:“亢,子貢弟子。
”未知孰是。
抑,反語辭。
子貢曰:“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。
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?”溫,和厚也。
良,易直也。
恭,莊敬也。
儉,節制也。
讓,謙遜也。
五者,夫子之盛德光輝接于人者也。
其諸,語辭也。
人,他人也。
言夫子未嘗求之,但其德容如是,故時君敬信,自以其政就而問之耳,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後得也。
聖人過化存神之妙,未易窺測,然即此而觀,則其德盛禮恭而不願乎外,亦可見矣。
學者所當潛心而勉學也。
謝氏曰:“學者觀于聖人威儀之間,亦可以進德矣。
若子貢亦可謂善觀聖人矣,亦可謂善言德行矣。
今去聖人千五百年,以此五者想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