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而第一

關燈
其形容,尚能使人興起,而況于親炙之者乎?”張敬夫曰:“夫子至是邦必聞其政,而未有能委國而授之以政者。

    蓋見聖人之儀刑而樂告之者,秉彜好德之良心也,而私欲害之,是以終不能用耳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父在,觀其志;父沒,觀其行;三年無改于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

    ”行,去聲。

    ○父在,子不得自專,而志則可知。

    父沒,然後其行可見。

    故觀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惡,然又必能三年無改于父之道,乃見其孝,不然,則所行雖善,亦不得為孝矣。

    ○尹氏曰:“如其道,雖終身無改可也。

    如其非道,何待三年。

    然則三年無改者,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。

    ”遊氏曰:“三年無改,亦謂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者耳。

    ” 有子曰:“禮之用,和為貴。

    先王之道斯為美,小大由之。

    禮者,天理之節文,人事之儀則也。

    和者,從容不迫之意。

    蓋禮之為體雖嚴,而皆出于自然之理,故其為用,必從容而不迫,乃為可貴。

    先王之道,此其所以為美,而小事大事無不由之也。

    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也。

    ”承上文而言,如此而複有所不行者,以其徒知和之為貴而一于和,不複以禮節之,則亦非複理之本然矣,所以流蕩忘反,而亦不可行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禮勝則離,故禮之用和為貴。

    先王之道以斯為美,而小大由之。

    樂勝則流,故有所不行者,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。

    ”範氏曰:“凡禮之體主于敬,而其用則以和為貴。

    敬者,禮之所以立也;和者,樂之所由生也。

    若有子可謂達禮樂之本矣。

    ”愚謂嚴而泰,和而節,此理之自然,禮之全體也。

    毫厘有差,則失其中正,而各倚于一偏,其不可行均矣。

     有子曰:“信近于義,言可複也;恭近于禮,遠恥辱也;因不失其親,亦可宗也。

    ”近、遠,皆去聲。

    信,約信也。

    義者,事之宜也。

    複,踐言也。

    恭,緻敬也。

    禮,節文也。

    因,猶依也。

    宗,猶主也。

    言約信而合其宜,則言必可踐矣。

    緻恭而中其節,則能遠恥辱矣。

    所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,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。

    此言人之言行交際,皆當謹之于始而慮其所終,不然,則因仍苟且之間,将有不勝其自失之悔者矣。

     子曰:“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。

    ”好,去聲。

    不求安飽者,志有在而不暇及也。

    敏于事者,勉其所不足。

    慎于言者,不敢盡其所有餘也。

    然猶不敢自是,而必就有道之人,以正其是非,則可謂好學矣。

    凡言道者,皆謂事物當然之理,人之所共由者也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君子之學,能是四者,可謂笃志力行者矣。

    然不取正于有道,未免有差,如楊墨學仁義而差者也,其流至于無父無君,謂之好學可乎?” 子貢曰:“貧而無谄,富而無驕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。

    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。

    ”樂,音洛。

    好,去聲。

    谄,卑屈也。

    驕,矜肆也。

    常人溺于貧富之中,而不知所以自守,故必有二者之病。

    無谄無驕,則知自守矣,而未能超乎貧富之外也。

    凡曰可者,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也。

    樂則心廣體胖而忘其貧,好禮則安處善,樂循理,亦不自知其富矣。

    子貢貨殖,蓋先貧後富,而嘗用力于自守者,故以此為問。

    而夫子答之如此,蓋許其所已能,而勉其所未至也。

    子貢曰:“詩雲: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

    ’其斯之謂與?”磋,七多反。

    與,平聲。

    詩衛風淇澳之篇,言治骨角者,既切之而複磋之;治玉石者,既琢之而複磨之;治之已精,而益求其精也。

    子貢自以無谄無驕為至矣,聞夫子之言,又知義理之無窮,雖有得焉,而未可遽自足也,故引是詩以明之。

    子曰:“賜也,始可與言詩已矣!告諸往而知來者。

    ”往者,其所已言者。

    來者,其所未言者。

    愚按:此章問答,其淺深高下,固不待辨說而明矣。

    然不切則磋無所施,不琢則磨無所措。

    故學者雖不可安于小成,而不求造道之極緻;亦不可骛于虛遠,而不察切己之實病也。

     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

    ”尹氏曰:“君子求在我者,故不患人之不己知。

    不知人,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,故以為患也。

    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