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四 盡心章句下

關燈
忍,則能滿其無欲害人之心,而無不仁矣;能推其所不為,以達于所為,則能滿其無穿踰之心,而無不義矣。

    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,無所往而不為義也。

    此申說上文充無穿踰之心之意也。

    蓋爾汝人所輕賤之稱,人雖或有所貪昧隐忍而甘受之者,然其中心必有慚忿而不肯受之之實。

    人能即此而推之,使其充滿無所虧缺,則無适而非義矣。

    士未可以言而言,是以言餂之也;可以言而不言,是以不言餂之也,是皆穿踰之類也。

    ”餂,音忝。

    餂,探取之也。

    今人以舌取物曰餂,即此意也。

    便佞隐默,皆有意探取于人,是亦穿踰之類。

    然其事隐微,人所易忽,故特舉以見例。

    明必推無穿踰之心,以達于此而悉去之,然後為能充其無穿踰之心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言近而指遠者,善言也;守約而施博者,善道也。

    君子之言也,不下帶而道存焉。

    施,去聲。

    古人視不下于帶,則帶之上,乃目前常見至近之處也。

    舉目前之近事,而至理存焉,所以為言近而指遠也。

    君子之守,修其身而天下平。

    此所謂守約而施博也。

    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,所求于人者重,而所以自任者輕。

    ”舍,音舍。

    此言不守約而務博施之病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堯舜,性者也;湯武,反之也。

    性者,得全于天,無所污壞,不假修為,聖之至也。

    反之者,修為以複其性,而至于聖人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性之反之,古未有此語,蓋自孟子發之。

    ”呂氏曰:“無意而安行,性者也,有意利行,而至于無意,複性者也。

    堯舜不失其性,湯武善反其性,及其成功則一也。

    ”動容周旋中禮者,盛德之至也;哭死而哀,非為生者也;經德不回,非以幹祿也;言語必信,非以正行也。

    中、為、行,并去聲。

    細微曲折,無不中禮,乃其盛德之至。

    自然而中,而非有意于中也。

    經,常也。

    回,曲也。

    三者亦皆自然而然,非有意而為之也,皆聖人之事,性之之德也。

    君子行法,以俟命而已矣。

    ”法者,天理之當然者也。

    君子行之,而吉兇禍福有所不計,蓋雖未至于自然,而已非有所為而為矣。

    此反之之事,董子所謂“正其義不謀其利,明其道不計其功”,正此意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動容周旋中禮者,盛德之至。

    行法以俟命者,‘朝聞道夕死可矣’之意也。

    ”呂氏曰:“法由此立,命由此出,聖人也;行法以俟命,君子也。

    聖人性之,君子所以複其性也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說大人,則藐之,勿視其巍巍然。

    說,音稅。

    藐,音眇。

    趙氏曰:“大人,當時尊貴者也。

    藐,輕之也。

    巍巍,富貴高顯之貌。

    藐焉而不畏之,則志意舒展,言語得盡也。

    ”堂高數仞,榱題數尺,我得志弗為也;食前方丈,侍妾數百人,我得志弗為也;般樂飲酒,驅騁田獵,後車千乘,我得志弗為也。

    在彼者,皆我所不為也;在我者,皆古之制也,吾何畏彼哉?”榱,楚危反。

    般,音盤。

    樂,音洛。

    乘,去聲。

    榱,桷也。

    題,頭也。

    食前方丈,馔食列于前者,方一丈也。

    此皆其所謂巍巍然者,我雖得志,有所不為,而所守者皆古聖賢之法,則彼之巍巍者,何足道哉!楊氏曰:“孟子此章,以己之長,方人之短,猶有此等氣象,在孔子則無此矣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養心莫善于寡欲。

    其為人也寡欲,雖有不存焉者,寡矣;其為人也多欲,雖有存焉者,寡矣。

    ”欲,如口鼻耳目四支之欲,雖人之所不能無,然多而不節,未有不失其本心者,學者所當深戒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所欲不必沈溺,隻有所向便是欲。

    ” 曾皙嗜羊棗,而曾子不忍食羊棗。

    羊棗,實小黑而圓,又謂之羊矢棗。

    曾子以父嗜之,父殁之後,食必思親,故不忍食也。

    公孫醜問曰:“脍炙與羊棗孰美?”孟子曰:“脍炙哉!”公孫醜曰:“然則曾子何為食脍炙而不食羊棗?”曰:“脍炙所同也,羊棗所獨也。

    諱名不諱姓,姓所同也,名所獨也。

    ”肉聶而切之為脍。

    炙,炙肉也。

     萬章問曰:“孔子在陳曰:‘盍歸乎來!吾黨之士狂簡,進取,不忘其初。

    ’孔子在陳,何思魯之狂士?”盍,何不也。

    狂簡,謂志大而略于事。

    進取,謂求望高遠。

    不忘其初,謂不能改其舊也。

    此語與論語小異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孔子‘不得中道而與之,必也狂獧乎!狂者進取,獧者有所不為也’。

    孔子豈不欲中道哉?不可必得,故思其次也。

    ”獧,音絹。

    不得中道,至有所不為,據論語亦孔子之言。

    然則孔子字下當有曰字。

    論語道作行,獧作狷。

    有所不為者,知恥自好,不為不善之人也。

    孔子豈不欲中道以下,孟子言也。

    “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?”萬章問。

    曰:“如琴張、曾皙、牧皮者,孔子之所謂狂矣。

    ”琴張,名牢,字子張。

    子桑戶死,琴張臨其喪而歌。

    事見莊子。

    雖未必盡然,要必有近似者。

    曾皙見前篇。

    季武子死,曾皙倚其門而歌,事見檀弓。

    又言志異乎三子者之撰,事見論語。

    牧皮,未詳“何以謂之狂也?”萬章問。

    曰:“其志嘐嘐然,曰‘古之人,古之人’。

    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。

    嘐,火交反。

    行,去聲。

    嘐嘐,志大言大也。

    重言古之人,見其動辄稱之,不一稱而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