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四 盡心章句下
關燈
小
中
大
也。
夷,平也。
掩,覆也。
言平考其行,則不能覆其言也。
程子曰:“曾皙言志,而夫子與之。
蓋與聖人之志同,便是堯舜氣象也,特行有不掩焉耳,此所謂狂也。
”狂者又不可得,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,是獧也,是又其次也。
此因上文所引,遂解所以思得獧者之意。
狂,有志者也;獧,有守者也。
有志者能進于道,有守者不失其身。
屑,潔也孔子曰:‘過我門而不入我室,我不憾焉者,其惟鄉原乎!鄉原,德之賊也。
’”曰:“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?”鄉人,非有識者。
原,與願同。
荀子“原悫”,字皆讀作願,謂謹願之人也。
故鄉裡所謂願人,謂之鄉原。
孔子以其似德而非德,故以為德之賊。
過門不入而不恨之,以其不見親就為幸,深惡而痛絕之也。
萬章又引孔子之言而問也曰:“‘何以是嘐嘐也?言不顧行,行不顧言,則曰:古之人,古之人。
行何為踽踽涼涼?生斯世也,為斯世也,善斯可矣。
’閹然媚于世也者,是鄉原也。
”行,去聲。
踽,其禹反。
閹,音奄。
踽踽,獨行不進之貌。
涼涼,薄也,不見親厚于人也。
鄉原譏狂者曰:何用如此嘐嘐然,行不掩其言,而徒每事必稱古人邪?又譏狷者曰:何必如此踽踽涼涼,無所親厚哉?人既生于此世,則但當為此世之人,使當世之人皆以為善則可矣,此鄉原之志也。
閹,如奄人之奄,閉藏之意也。
媚,求悅于人也。
孟子言此深自閉藏,以求親媚于世,是鄉原之行也。
萬子曰:“一鄉皆稱原人焉,無所往而不為原人,孔子以為德之賊,何哉?”原,亦謹厚之稱,而孔子以為德之賊,故萬章疑之。
曰:“非之無舉也,刺之無刺也;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;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潔;衆皆悅之,自以為是,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,故曰德之賊也。
呂侍講曰:“言此等之人,欲非之則無可舉,欲刺之則無可刺也。
”流俗者,風俗頹靡,如水之下流,衆莫不然也。
污,濁也。
非忠信而似忠信,非廉潔而似廉潔。
孔子曰:‘惡似而非者:惡莠,恐其亂苗也;惡佞,恐其亂義也;惡利口,恐其亂信也;惡鄭聲,恐其亂樂也;惡紫,恐其亂朱也;惡鄉原,恐其亂德也。
’惡,去聲。
莠,音有。
孟子又引孔子之言以明之。
莠,似苗之草也。
佞,才智之稱,其言似義而非義也。
利口,多言而不實者也。
鄭聲,淫樂也。
樂,正樂也。
紫,閑色。
朱,正色也。
鄉原不狂不獧,人皆以為善,有似乎中道而實非也,故恐其亂德。
君子反經而已矣。
經正,則庶民興;庶民興,斯無邪慝矣。
”反,複也。
經,常也,萬世不易之常道也。
興,興起于善也。
邪慝,如鄉原之屬是也。
世衰道微,大經不正,故人人得為異說以濟其私,而邪慝幷起,不可勝正,君子于此,亦複其常道而已。
常道既複,則民興于善,而是非明白,無所回互,雖有邪慝,不足以惑之矣。
尹氏曰:“君子取夫狂獧者,蓋以狂者志大而可與進道,獧者有所不為,而可與有為也。
所惡于鄉原,而欲痛絕之者,為其似是而非,惑人之深也。
絕之之術無他焉,亦曰反經而已矣。
” 孟子曰:“由堯舜至于湯,五百有餘歲,若禹、臯陶,則見而知之;若湯,則聞而知之。
趙氏曰:“五百歲而聖人出,天道之常;然亦有遲速,不能正五百年,故言有餘也。
”尹氏曰:“知,謂知其道也。
”由湯至于文王,五百有餘歲,若伊尹、萊朱則見而知之;若文王,則聞而知之。
趙氏曰:“萊朱,湯賢臣。
”或曰:“即仲虺也,為湯左相。
”由文王至于孔子,五百有餘歲,若太公望、散宜生,則見而知之;若孔子,則聞而知之。
散,素亶反。
散,氏;宜生,名;文王賢臣也。
子貢曰:“文武之道,未墜于地,在人。
賢者識其大者,不賢者識其小者,莫不有文武之道焉。
夫子焉不學?”此所謂聞而知之也。
由孔子而來至于今,百有餘歲,去聖人之世,若此其未遠也;近聖人之居,若此其甚也,然而無有乎爾,則亦無有乎爾。
”林氏曰:“孟子言孔子至今時未遠,鄒魯相去又近,然而已無有見而知之者矣;則五百餘歲之後,又豈複有聞而知之者乎?”愚按:此言,雖若不敢自謂已得其傳,而憂後世遂失其傳,然乃所以自見其有不得辭者,而又以見夫天理民彜不可泯滅,百世之下,必将有神會而心得之者耳。
故于篇終,曆序群聖之統,而終之以此,所以明其傳之有在,而又以俟後聖于無窮也,其指深哉!有宋元豐八年,河南程颢伯淳卒。
潞公文彥博題其墓曰:“明道先生。
”而其弟頤正叔序之曰:“周公殁,聖人之道不行;孟轲死,聖人之學不傳。
道不行,百世無善治;學不傳,千載無真儒。
無善治,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,以淑諸人,以傳諸後;無真儒,則天下貿貿焉莫知所之,人欲肆而天理滅矣。
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後,得不傳之學于遺經,以興起斯文為己任。
辨異端,辟邪說,使聖人之道渙然複明于世。
蓋自孟子之後,一人而已。
然學者于道不知所向,則孰知斯人之為功?不知所至,則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?”
夷,平也。
掩,覆也。
言平考其行,則不能覆其言也。
程子曰:“曾皙言志,而夫子與之。
蓋與聖人之志同,便是堯舜氣象也,特行有不掩焉耳,此所謂狂也。
”狂者又不可得,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,是獧也,是又其次也。
此因上文所引,遂解所以思得獧者之意。
狂,有志者也;獧,有守者也。
有志者能進于道,有守者不失其身。
屑,潔也孔子曰:‘過我門而不入我室,我不憾焉者,其惟鄉原乎!鄉原,德之賊也。
’”曰:“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?”鄉人,非有識者。
原,與願同。
荀子“原悫”,字皆讀作願,謂謹願之人也。
故鄉裡所謂願人,謂之鄉原。
孔子以其似德而非德,故以為德之賊。
過門不入而不恨之,以其不見親就為幸,深惡而痛絕之也。
萬章又引孔子之言而問也曰:“‘何以是嘐嘐也?言不顧行,行不顧言,則曰:古之人,古之人。
行何為踽踽涼涼?生斯世也,為斯世也,善斯可矣。
’閹然媚于世也者,是鄉原也。
”行,去聲。
踽,其禹反。
閹,音奄。
踽踽,獨行不進之貌。
涼涼,薄也,不見親厚于人也。
鄉原譏狂者曰:何用如此嘐嘐然,行不掩其言,而徒每事必稱古人邪?又譏狷者曰:何必如此踽踽涼涼,無所親厚哉?人既生于此世,則但當為此世之人,使當世之人皆以為善則可矣,此鄉原之志也。
閹,如奄人之奄,閉藏之意也。
媚,求悅于人也。
孟子言此深自閉藏,以求親媚于世,是鄉原之行也。
萬子曰:“一鄉皆稱原人焉,無所往而不為原人,孔子以為德之賊,何哉?”原,亦謹厚之稱,而孔子以為德之賊,故萬章疑之。
曰:“非之無舉也,刺之無刺也;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;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潔;衆皆悅之,自以為是,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,故曰德之賊也。
呂侍講曰:“言此等之人,欲非之則無可舉,欲刺之則無可刺也。
”流俗者,風俗頹靡,如水之下流,衆莫不然也。
污,濁也。
非忠信而似忠信,非廉潔而似廉潔。
孔子曰:‘惡似而非者:惡莠,恐其亂苗也;惡佞,恐其亂義也;惡利口,恐其亂信也;惡鄭聲,恐其亂樂也;惡紫,恐其亂朱也;惡鄉原,恐其亂德也。
’惡,去聲。
莠,音有。
孟子又引孔子之言以明之。
莠,似苗之草也。
佞,才智之稱,其言似義而非義也。
利口,多言而不實者也。
鄭聲,淫樂也。
樂,正樂也。
紫,閑色。
朱,正色也。
鄉原不狂不獧,人皆以為善,有似乎中道而實非也,故恐其亂德。
君子反經而已矣。
經正,則庶民興;庶民興,斯無邪慝矣。
”反,複也。
經,常也,萬世不易之常道也。
興,興起于善也。
邪慝,如鄉原之屬是也。
世衰道微,大經不正,故人人得為異說以濟其私,而邪慝幷起,不可勝正,君子于此,亦複其常道而已。
常道既複,則民興于善,而是非明白,無所回互,雖有邪慝,不足以惑之矣。
尹氏曰:“君子取夫狂獧者,蓋以狂者志大而可與進道,獧者有所不為,而可與有為也。
所惡于鄉原,而欲痛絕之者,為其似是而非,惑人之深也。
絕之之術無他焉,亦曰反經而已矣。
” 孟子曰:“由堯舜至于湯,五百有餘歲,若禹、臯陶,則見而知之;若湯,則聞而知之。
趙氏曰:“五百歲而聖人出,天道之常;然亦有遲速,不能正五百年,故言有餘也。
”尹氏曰:“知,謂知其道也。
”由湯至于文王,五百有餘歲,若伊尹、萊朱則見而知之;若文王,則聞而知之。
趙氏曰:“萊朱,湯賢臣。
”或曰:“即仲虺也,為湯左相。
”由文王至于孔子,五百有餘歲,若太公望、散宜生,則見而知之;若孔子,則聞而知之。
散,素亶反。
散,氏;宜生,名;文王賢臣也。
子貢曰:“文武之道,未墜于地,在人。
賢者識其大者,不賢者識其小者,莫不有文武之道焉。
夫子焉不學?”此所謂聞而知之也。
由孔子而來至于今,百有餘歲,去聖人之世,若此其未遠也;近聖人之居,若此其甚也,然而無有乎爾,則亦無有乎爾。
”林氏曰:“孟子言孔子至今時未遠,鄒魯相去又近,然而已無有見而知之者矣;則五百餘歲之後,又豈複有聞而知之者乎?”愚按:此言,雖若不敢自謂已得其傳,而憂後世遂失其傳,然乃所以自見其有不得辭者,而又以見夫天理民彜不可泯滅,百世之下,必将有神會而心得之者耳。
故于篇終,曆序群聖之統,而終之以此,所以明其傳之有在,而又以俟後聖于無窮也,其指深哉!有宋元豐八年,河南程颢伯淳卒。
潞公文彥博題其墓曰:“明道先生。
”而其弟頤正叔序之曰:“周公殁,聖人之道不行;孟轲死,聖人之學不傳。
道不行,百世無善治;學不傳,千載無真儒。
無善治,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,以淑諸人,以傳諸後;無真儒,則天下貿貿焉莫知所之,人欲肆而天理滅矣。
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後,得不傳之學于遺經,以興起斯文為己任。
辨異端,辟邪說,使聖人之道渙然複明于世。
蓋自孟子之後,一人而已。
然學者于道不知所向,則孰知斯人之為功?不知所至,則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