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四 盡心章句下

關燈
,智之于賢者也,聖人之于天道也,命也,有性焉,君子不謂命也。

    ”程子曰:“仁義禮智天道,在人則賦于命者,所禀有厚薄清濁,然而性善可學而盡,故不謂之命也。

    ”張子曰:“晏嬰智矣,而不知仲尼。

    是非命邪?”愚按:所禀者厚而清,則其仁之于父子也至,義之于君臣也盡,禮之于賓主也恭,智之于賢否也哲,聖人之于天道也,無不吻合而純亦不已焉。

    薄而濁,則反是,是皆所謂命也。

    或曰“者”當作否,“人”衍字,更詳之。

    愚聞之師曰:“此二條者,皆性之所有而命于天者也。

    然世之人,以前五者為性,雖有不得,而必欲求之;以後五者為命,一有不至,則不複緻力,故孟子各就其重處言之,以伸此而抑彼也。

    張子所謂‘養則付命于天,道則責成于己’。

    其言約而盡矣。

    ” 浩生不害問曰:“樂正子,何人也?”孟子曰:“善人也,信人也。

    ”趙氏曰:“浩生,姓;不害,名,齊人也。

    ”“何謂善?何謂信?”不害問也。

    曰:“可欲之謂善,天下之理,其善者必可欲,其惡者必可惡。

    其為人也,可欲而不可惡,則可謂善人矣。

    有諸己之謂信。

    凡所謂善,皆實有之,如惡惡臭,如好好色,是則可謂信人矣。

    張子曰:“志仁無惡之謂善,誠善于身之謂信。

    ”充實之謂美,力行其善,至于充滿而積實,則美在其中而無待于外矣。

    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,和順積中,而英華發外;美在其中,而暢于四支,發于事業,則德業至盛而不可加矣。

    大而化之之謂聖,大而能化,使其大者泯然無複可見之迹,則不思不勉、從容中道,而非人力之所能為矣。

    張子曰:“大可為也,化不可為也,在熟之而已矣。

    ”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聖不可知,謂聖之至妙,人所不能測。

    非聖人之上,又有一等神人也。

    ”樂正子,二之中,四之下也。

    ”蓋在善信之閑,觀其從于子敖,則其有諸己者或未實也。

    張子曰:“顔淵、樂正子皆知好仁矣。

    樂正子志仁無惡而不緻于學,所以但為善人信人而已;顔子好學不倦,合仁與智,具體聖人,獨未至聖人之止耳。

    ”程子曰:“士之所難者,在有諸己而已。

    能有諸己,則居之安,資之深,而美且大可以馴緻矣。

    徒知可欲之善,而若存若亡而已,則能不受變于俗者鮮矣。

    ”尹氏曰:“自可欲之善,至于聖而不可知之神,上下一理。

    擴充之至于神,則不可得而名矣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逃墨必歸于楊,逃楊必歸于儒。

    歸,斯受之而已矣。

    墨氏務外而不情,楊氏太簡而近實,故其反正之漸,大略如此。

    歸斯受之者,憫其陷溺之久,而取其悔悟之新也。

    今之與楊墨辯者,如追放豚,既入其苙,又從而招之。

    ”放豚,放逸之豕豚也。

    苙,闌也。

    招,罥也,羁其足也。

    言彼既來歸,而又追咎其既往之失也。

    此章見聖賢之于異端,距之甚嚴,而于其來歸,待之甚恕。

    距之嚴,故人知彼說之為邪;待之恕,故人知此道之可反,仁之至,義之盡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有布縷之征,粟米之征,力役之征。

    君子用其一,緩其二。

    用其二而民有殍,用其三而父子離。

    ”征賦之法,歲有常數,然布縷取之于夏,粟米取之于秋,力役取之于冬,當各以其時;若幷取之,則民力有所不堪矣。

    今兩稅三限之法,亦此意也。

    尹氏曰“言民為邦本,取之無度,則其國危矣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諸侯之寶三:土地,人民,政事。

    寶珠玉者,殃必及身。

    ”尹氏曰:“言寶得其寶者安,寶失其寶者危。

    ” 盆成括仕于齊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死矣盆成括!”盆成括見殺。

    門人問曰:“夫子何以知其将見殺?”曰:“其為人也小有才,未聞君子之大道也,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。

    ”盆成,姓;括,名也。

    恃才妄作,所以取禍。

    徐氏曰:“君子道其常而已。

    括有死之道焉,設使幸而獲免,孟子之言猶信也。

    ” 孟子之滕,館于上宮。

    有業屦于牖上,館人求之弗得。

    館,舍也。

    上宮,别宮名。

    業屦,織之有次業而未成者,蓋館人所作,置之牖上而失之也。

    或問之曰:“若是乎從者之廋也?”曰:“子以是為竊屦來與?”曰:“殆非也。

    夫子之設科也,往者不追,來者不距。

    苟以是心至,斯受之而已矣。

    ”從、為,并去聲。

    與,平聲。

    夫子,如字,舊讀為扶餘者非。

    或問之者,問于孟子也。

    廋,匿也。

    言子之從者,乃匿人之物如此乎?孟子答之,而或人自悟其失,因言此從者固不為竊屦而來,但夫子設置科條以待學者,苟以向道之心而來,則受之耳,雖夫子亦不能保其往也。

    門人取其言,有合于聖賢之指,故記之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人皆有所不忍,達之于其所忍,仁也;人皆有所不為,達之于其所為,義也。

    恻隐羞惡之心,人皆有之,故莫不有所不忍不為,此仁義之端也。

    然以氣質之偏、物欲之蔽,則于他事或有不能者。

    但推所能,達之于所不能,則無非仁義矣。

    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,而仁不可勝用也;人能充無穿踰之心,而義不可勝用也。

    勝,平聲。

    充,滿也。

    穿,穿穴;踰,踰牆,皆為盜之事也。

    能推所不忍,以達于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