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四 盡心章句下
關燈
小
中
大
猶不得也。
所謂得天下者,必如三代而後可。
” 孟子曰:“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。
社,土神。
稷,谷神。
建國則立壇壝以祀之。
蓋國以民為本,社稷亦為民而立,而君之尊,又系于二者之存亡,故其輕重如此。
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,得乎天子為諸侯,得乎諸侯為大夫。
丘民,田野之民,至微賤也。
然得其心,則天下歸之。
天子至尊貴也,而得其心者,不過為諸侯耳,是民為重也。
諸侯危社稷,則變置。
諸侯無道,将使社稷為人所滅,則當更立賢君,是君輕于社稷也。
犧牲既成,粢盛既潔,祭祀以時,然而旱幹水溢,則變置社稷。
”盛,音成。
祭祀不失禮,而土谷之神不能為民禦災捍患,則毀其壇壝而更置之,亦年不順成,八蠟不通之意,是社稷雖重于君而輕于民也。
孟子曰:“聖人,百世之師也,伯夷、柳下惠是也。
故聞伯夷之風者,頑夫廉,懦夫有立志;聞柳下惠之風者,薄夫敦,鄙夫寬。
奮乎百世之上。
百世之下,聞者莫不興起也。
非聖人而能若是乎,而況于親炙之者乎?”興起,感動奮發也。
親炙,親近而熏炙之也,餘見前篇。
孟子曰:“仁也者,人也。
合而言之,道也。
”仁者,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。
然仁,理也;人,物也。
以仁之理,合于人之身而言之,乃所謂道者也。
程子曰:“中庸所謂率性之謂道是也。
”或曰“外國本,人也之下,有‘義也者宜也,禮也者履也,智也者知也,信也者實也’,凡二十字。
”今按如此,則理極分明,然未詳其是否也。
孟子曰:“孔子之去魯,曰:‘遲遲吾行也。
’去父母國之道也。
去齊,接淅而行,去他國之道也。
”重出。
孟子曰:“君子之厄于陳蔡之閑,無上下之交也。
”君子,孔子也。
厄,與?同,君臣皆惡,無所與交也。
貉稽曰:“稽大不理于口。
”貉,音陌。
趙氏曰:“貉姓,稽名,為衆口所讪。
”理,賴也。
今按漢書無俚,方言亦訓賴。
孟子曰:“無傷也。
士憎茲多口。
趙氏曰:“為士者,益多為衆口所讪。
”按此則憎當從土,今本皆從心,蓋傳寫之誤。
詩雲:‘憂心悄悄,愠于群小。
’孔子也。
‘肆不殄厥愠,亦不隕厥問。
’文王也。
”詩邶風柏舟,及大雅綿之篇也。
悄悄,憂貌。
愠,怒也。
本言衛之仁人見怒于群小。
孟子以為孔子之事,可以當之。
肆,發語辭。
隕,墜也。
問,聲問也。
本言太王事昆夷,雖不能殄絕其愠怒,亦不自墜其聲問之美。
孟子以為文王之事,可以當之。
尹氏曰:“言人顧自處如何,盡其在我者而已。
” 孟子曰:“賢者以其昭昭,使人昭昭;今以其昏昏,使人昭昭。
”昭昭,明也。
昏昏,闇也。
尹氏曰:“大學之道,在自昭明德,而施于天下國家,其有不順者寡矣。
” 孟子謂高子曰:“山徑之蹊閑,介然用之而成路。
為閑不用,則茅塞之矣。
今茅塞子之心矣。
”介,音戛。
徑,小路也。
蹊,人行處也。
介然,倏然之頃也。
用,由也。
路,大路也。
為閑,少頃也。
茅塞,茅草生而塞之也。
言理義之心,不可少有閑斷也。
高子曰:“禹之聲,尚文王之聲。
”尚,加尚也。
豐氏曰:“言禹之樂,過于文王之樂。
”孟子曰:“何以言之?”曰:“以追蠡。
”追,音堆。
蠡,音禮。
豐氏曰:“追,鐘紐也。
周禮所謂旋蟲是也。
蠡者,齧木蟲也。
言禹時鐘在者,鐘紐如蟲齧而欲絕,蓋用之者多,而文王之鐘不然,是以知禹之樂過于文王之樂也。
”曰:“是奚足哉?城門之軌,兩馬之力與?”與,平聲。
豐氏曰:“奚足,言此何足以知之也。
軌,車轍迹也。
兩馬,一車所駕也。
城中之塗容九軌,車可散行,故其轍迹淺;城門惟容一車,車皆由之,故其轍迹深。
蓋日久車多所緻,非一車兩馬之力,能使之然也。
言禹在文王前千餘年,故鐘久而紐絕;文王之鐘,則未久而紐全,不可以此而議優劣也。
”此章文義本不可曉,舊說相承如此,而豐氏差明白,故今存之,亦未知其是否也。
齊饑。
陳臻曰:“國人皆以夫子将複為發棠,殆不可複。
”複,扶又反。
先時齊國嘗饑,孟子勸王發棠邑之倉,以振貧窮。
至此又饑,陳臻問言齊人望孟子複勸王發棠,而又自言恐其不可也。
孟子曰:“是為馮婦也。
晉人有馮婦者,善搏虎,卒為善士。
則之野,有衆逐虎。
虎負嵎,莫之敢撄。
望見馮婦,趨而迎之。
馮婦攘臂下車。
衆皆悅之,其為士者笑之。
”手執曰搏。
卒為善士,後能改行為善也。
之,适也。
負,依也。
山曲曰嵎。
撄,觸也。
笑之,笑其不知止也。
疑此時齊王已不能用孟子,而孟子亦将去矣,故其言如此。
孟子曰:“口之于味也,目之于色也,耳之于聲也,鼻之于臭也,四肢之于安佚也,性也,有命焉,君子不謂性也。
程子曰:“五者之欲,性也。
然有分,不能皆如其願,則是命也。
不可謂我性之所有,而求必得之也。
”愚按:不能皆如其願,不止為貧賤。
蓋雖富貴之極,亦有品節限制,則是亦有命也。
仁之于父子也,義之于君臣也,禮之于賓主也
所謂得天下者,必如三代而後可。
” 孟子曰:“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。
社,土神。
稷,谷神。
建國則立壇壝以祀之。
蓋國以民為本,社稷亦為民而立,而君之尊,又系于二者之存亡,故其輕重如此。
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,得乎天子為諸侯,得乎諸侯為大夫。
丘民,田野之民,至微賤也。
然得其心,則天下歸之。
天子至尊貴也,而得其心者,不過為諸侯耳,是民為重也。
諸侯危社稷,則變置。
諸侯無道,将使社稷為人所滅,則當更立賢君,是君輕于社稷也。
犧牲既成,粢盛既潔,祭祀以時,然而旱幹水溢,則變置社稷。
”盛,音成。
祭祀不失禮,而土谷之神不能為民禦災捍患,則毀其壇壝而更置之,亦年不順成,八蠟不通之意,是社稷雖重于君而輕于民也。
孟子曰:“聖人,百世之師也,伯夷、柳下惠是也。
故聞伯夷之風者,頑夫廉,懦夫有立志;聞柳下惠之風者,薄夫敦,鄙夫寬。
奮乎百世之上。
百世之下,聞者莫不興起也。
非聖人而能若是乎,而況于親炙之者乎?”興起,感動奮發也。
親炙,親近而熏炙之也,餘見前篇。
孟子曰:“仁也者,人也。
合而言之,道也。
”仁者,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。
然仁,理也;人,物也。
以仁之理,合于人之身而言之,乃所謂道者也。
程子曰:“中庸所謂率性之謂道是也。
”或曰“外國本,人也之下,有‘義也者宜也,禮也者履也,智也者知也,信也者實也’,凡二十字。
”今按如此,則理極分明,然未詳其是否也。
孟子曰:“孔子之去魯,曰:‘遲遲吾行也。
’去父母國之道也。
去齊,接淅而行,去他國之道也。
”重出。
孟子曰:“君子之厄于陳蔡之閑,無上下之交也。
”君子,孔子也。
厄,與?同,君臣皆惡,無所與交也。
貉稽曰:“稽大不理于口。
”貉,音陌。
趙氏曰:“貉姓,稽名,為衆口所讪。
”理,賴也。
今按漢書無俚,方言亦訓賴。
孟子曰:“無傷也。
士憎茲多口。
趙氏曰:“為士者,益多為衆口所讪。
”按此則憎當從土,今本皆從心,蓋傳寫之誤。
詩雲:‘憂心悄悄,愠于群小。
’孔子也。
‘肆不殄厥愠,亦不隕厥問。
’文王也。
”詩邶風柏舟,及大雅綿之篇也。
悄悄,憂貌。
愠,怒也。
本言衛之仁人見怒于群小。
孟子以為孔子之事,可以當之。
肆,發語辭。
隕,墜也。
問,聲問也。
本言太王事昆夷,雖不能殄絕其愠怒,亦不自墜其聲問之美。
孟子以為文王之事,可以當之。
尹氏曰:“言人顧自處如何,盡其在我者而已。
” 孟子曰:“賢者以其昭昭,使人昭昭;今以其昏昏,使人昭昭。
”昭昭,明也。
昏昏,闇也。
尹氏曰:“大學之道,在自昭明德,而施于天下國家,其有不順者寡矣。
” 孟子謂高子曰:“山徑之蹊閑,介然用之而成路。
為閑不用,則茅塞之矣。
今茅塞子之心矣。
”介,音戛。
徑,小路也。
蹊,人行處也。
介然,倏然之頃也。
用,由也。
路,大路也。
為閑,少頃也。
茅塞,茅草生而塞之也。
言理義之心,不可少有閑斷也。
高子曰:“禹之聲,尚文王之聲。
”尚,加尚也。
豐氏曰:“言禹之樂,過于文王之樂。
”孟子曰:“何以言之?”曰:“以追蠡。
”追,音堆。
蠡,音禮。
豐氏曰:“追,鐘紐也。
周禮所謂旋蟲是也。
蠡者,齧木蟲也。
言禹時鐘在者,鐘紐如蟲齧而欲絕,蓋用之者多,而文王之鐘不然,是以知禹之樂過于文王之樂也。
”曰:“是奚足哉?城門之軌,兩馬之力與?”與,平聲。
豐氏曰:“奚足,言此何足以知之也。
軌,車轍迹也。
兩馬,一車所駕也。
城中之塗容九軌,車可散行,故其轍迹淺;城門惟容一車,車皆由之,故其轍迹深。
蓋日久車多所緻,非一車兩馬之力,能使之然也。
言禹在文王前千餘年,故鐘久而紐絕;文王之鐘,則未久而紐全,不可以此而議優劣也。
”此章文義本不可曉,舊說相承如此,而豐氏差明白,故今存之,亦未知其是否也。
齊饑。
陳臻曰:“國人皆以夫子将複為發棠,殆不可複。
”複,扶又反。
先時齊國嘗饑,孟子勸王發棠邑之倉,以振貧窮。
至此又饑,陳臻問言齊人望孟子複勸王發棠,而又自言恐其不可也。
孟子曰:“是為馮婦也。
晉人有馮婦者,善搏虎,卒為善士。
則之野,有衆逐虎。
虎負嵎,莫之敢撄。
望見馮婦,趨而迎之。
馮婦攘臂下車。
衆皆悅之,其為士者笑之。
”手執曰搏。
卒為善士,後能改行為善也。
之,适也。
負,依也。
山曲曰嵎。
撄,觸也。
笑之,笑其不知止也。
疑此時齊王已不能用孟子,而孟子亦将去矣,故其言如此。
孟子曰:“口之于味也,目之于色也,耳之于聲也,鼻之于臭也,四肢之于安佚也,性也,有命焉,君子不謂性也。
程子曰:“五者之欲,性也。
然有分,不能皆如其願,則是命也。
不可謂我性之所有,而求必得之也。
”愚按:不能皆如其願,不止為貧賤。
蓋雖富貴之極,亦有品節限制,則是亦有命也。
仁之于父子也,義之于君臣也,禮之于賓主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