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四 盡心章句下

關燈
凡三十八章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不仁哉,梁惠王也!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,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。

    ”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,所謂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也。

    公孫醜曰:“何謂也?”“梁惠王以土地之故,糜爛其民而戰之,大敗,将複之,恐不能勝,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,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。

    ”梁惠王以下,孟子答辭也。

    糜爛其民,使之戰鬥,糜爛其血肉也。

    複之,複戰也。

    子弟,謂太子申也。

    以土地之故及其民,以民之故及其子,皆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。

    此承前篇之末三章之意,言仁人之恩,自内及外;不仁之禍,由疏逮親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春秋無義戰。

    彼善于此,則有之矣。

    春秋每書諸侯戰伐之事,必加譏貶,以着其擅興之罪,無有以為合于義而許之者。

    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則有之,如召陵之師之類是也。

    征者上伐下也,敵國不相征也。

    ”征,所以正人也。

    諸侯有罪,則天子讨而正之,此春秋所以無義戰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載事之辭,容有重稱而過其實者,學者當識其義而已;苟執于辭,則時或有害于義,不如無書之愈也。

    ”吾于武成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

    武成,周書篇名,武王伐纣歸而記事之書也。

    策,竹簡也。

    取其二三策之言,其餘不可盡信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取其奉天伐暴之意,反政施仁之法而已。

    ”仁人無敵于天下。

    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其血之流杵也?”杵,舂杵也。

    或作鹵,楯也。

    武成言武王伐纣,纣之“前徒倒戈,攻于後以北,血流漂杵”。

    孟子言此則其不可信者。

    然書本意,乃謂商人自相殺,非謂武王殺之也。

    孟子之設是言,懼後世之惑,且長不仁之心耳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有人曰:‘我善為陳,我善為戰。

    ’大罪也。

    陳,去聲。

    制行伍曰陳,交兵曰戰。

    國君好仁,天下無敵焉。

    好,去聲。

    南面而征北狄怨,東面而征西夷怨。

    曰:‘奚為後我?’此引湯之事以明之,解見前篇。

    武王之伐殷也,革車三百兩,虎贲三千人。

    兩,去聲。

    贲,音奔。

    又以武王之事明之也。

    兩,車數,一車兩輪也。

    千,書序作百。

    王曰:‘無畏!甯爾也,非敵百姓也。

    ’若崩厥角稽首。

    書太誓文與此小異。

    孟子之意當雲:王謂商人曰:無畏我也。

    我來伐纣,本為安甯汝,非敵商之百姓也。

    于是商人稽首至地,如角之崩也。

    征之為言正也,各欲正己也,焉用戰?”焉,于虔反。

    民為暴君所虐,皆欲仁者來正己之國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,不能使人巧。

    ”尹氏曰:“規矩,法度可告者也。

    巧則在其人,雖大匠亦末如之何也已。

    蓋下學可以言傳,上達必由心悟,莊周所論斲輪之意蓋如此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舜之飯糗茹草也,若将終身焉;及其為天子也,被袗衣,鼓琴,二女果,若固有之。

    ”飯,上聲。

    糗,去久反。

    茹,音汝。

    袗,之忍反。

    果,說文作婐,烏果反。

    飯,食也。

    糗,幹糒也。

    茹,亦食也。

    袗,畫衣也。

    二女,堯二女也。

    果,女侍也。

    言聖人之心,不以貧賤而有慕于外,不以富貴而有動于中,随遇而安,無預于己,所性分定故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:殺人之父,人亦殺其父;殺人之兄,人亦殺其兄。

    然則非自殺之也,一閑耳。

    ”閑,去聲。

    言吾今而後知者,必有所為而感發也。

    一閑者,我往彼來,閑一人耳,其實與自害其親無異也。

    範氏曰:“知此則愛敬人之親,人亦愛敬其親矣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古之為關也,将以禦暴。

    譏察非常。

    今之為關也,将以為暴。

    ”征稅出入。

    範氏曰:“古之耕者什一,後世或收大半之稅,此以賦斂為暴也。

    文王之囿,與民同之;齊宣王之囿,為阱國中,此以園囿為暴也。

    後世為暴,不止于關,若使孟子用于諸侯,必行文王之政,凡此之類,皆不終日而改也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身不行道,不行于妻子;使人不以道,不能行于妻子。

    ”身不行道者,以行言之。

    不行者,道不行也。

    使人不以道者,以事言之。

    不能行者,令不行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周于利者,兇年不能殺;周于德者,邪世不能亂。

    ”周,足也,言積之厚則用有餘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好名之人,能讓千乘之國;苟非其人,箪食豆羹見于色。

    ”好、乘、食,皆去聲。

    見,音現。

    好名之人,矯情幹譽,是以能讓千乘之國;然若本非能輕富貴之人,則于得失之小者,反不覺其真情之發見矣。

    蓋觀人不于其所勉,而于其所忽,然後可以見其所安之實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不信仁賢,則國空虛。

    空虛,言若無人然。

    無禮義,則上下亂。

    禮義,所以辨上下,定民志。

    無政事,則财用不足。

    ”生之無道,取之無度,用之無節故也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三者以仁賢為本。

    無仁賢,則禮義政事,處之皆不以其道矣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不仁而得國者,有之矣;不仁而得天下,未之有也。

    ”言不仁之人,騁其私智,可以盜千乘之國,而不可以得丘民之心。

    鄒氏曰:“自秦以來,不仁而得天下者有矣;然皆一再傳而失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