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
關燈
小
中
大
凡四十六章。
孟子曰:“盡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
知其性,則知天矣。
心者,人之神明,所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。
性則心之所具之理,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。
人有是心,莫非全體,然不窮理,則有所蔽而無以盡乎此心之量。
故能極其心之全體而無不盡者,必其能窮夫理而無不知者也。
既知其理,則其所從出。
亦不外是矣。
以大學之序言之,知性則物格之謂,盡心則知至之謂也。
存其心,養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
存,謂操而不舍;養,謂順而不害。
事,則奉承而不違也。
殀壽不貳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
”殀壽,命之短長也。
貳,疑也。
不貳者,知天之至,修身以俟死,則事天以終身也。
立命,謂全其天之所付,不以人為害之。
程子曰:“心也、性也、天也,一理也。
自理而言謂之天,自禀受而言謂之性,自存諸人而言謂之心。
”張子曰:“由太虛,有天之名;由氣化,有道之名;合虛與氣,有性之名;合性與知覺,有心之名。
”愚謂盡心知性而知天,所以造其理也;存心養性以事天,所以履其事也。
不知其理,固不能履其事;然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,則亦無以有諸己矣。
知天而不以殀壽貳其心,智之盡也;事天而能修身以俟死,仁之至也。
智有不盡,固不知所以為仁;然智而不仁,則亦将流蕩不法,而不足以為智矣。
孟子曰:“莫非命也,順受其正。
人物之生,吉兇禍福,皆天所命。
然惟莫之緻而至者,乃為正命,故君子修身以俟之,所以順受乎此也。
是故知命者,不立乎岩牆之下。
命,謂正命。
岩牆,牆之将覆者。
知正命,則不處危地以取覆壓之禍。
盡其道而死者,正命也。
盡其道,則所值之吉兇,皆莫之緻而至者矣。
桎梏死者,非正命也。
”桎梏,所以拘罪人者。
言犯罪而死,與立岩牆之下者同,皆人所取,非天所為也。
此章與上章蓋一時之言,所以發其末句未盡之意。
孟子曰:“求則得之,舍則失之,是求有益于得也,求在我者也。
舍,上聲。
在我者,謂仁義禮智,凡性之所有者。
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,是求無益于得也,求在外者也。
”有道,言不可妄求。
有命,則不可必得。
在外者,謂富貴利達,凡外物皆是。
趙氏曰:“言為仁由己,富貴在天,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
” 孟子曰:“萬物皆備于我矣。
此言理之本然也。
大則君臣父子,小則事物細微,其當然之理,無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。
反身而誠,樂莫大焉。
樂,音洛。
誠,實也。
言反諸身,而所備之理,皆如惡惡臭、好好色之實然,則其行之不待勉強而無不利矣,其為樂孰大于是。
強恕而行,求仁莫近焉。
”強,上聲。
強,勉強也。
恕,推己以及人也。
反身而誠則仁矣,其有未誠,則是猶有私意之隔,而理未純也。
故當凡事勉強,推己及人,庶幾心公理得而仁不遠也。
此章言萬物之理具于吾身,體之而實,則道在我而樂有餘;行之以恕,則私不容而仁可得。
孟子曰:“行之而不着焉,習矣而不察焉,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,衆也。
”着者,知之明;察者,識之精。
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當然,既習矣而猶不識其所以然,所以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。
孟子曰:“人不可以無恥。
無恥之恥,無恥矣。
”趙氏曰:“人能恥己之無所恥,是能改行從善之人,終身無複有恥辱之累矣。
” 孟子曰:“恥之于人大矣。
恥者,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。
存之則進于聖賢,失之則入于禽獸,故所系為甚大。
為機變之巧者,無所用恥焉。
為機械變詐之巧者,所為之事皆人所深恥,而彼方且自以為得計,故無所用其愧恥之心也。
不恥不若人,何若人有?”但無恥一事不如人,則事事不如人矣。
或曰:“不恥其不如人,則何能有如人之事。
”其義亦通。
或問:“人有恥不能之心如何?”程子曰:“恥其不能而為之可也,恥其不能而掩藏之不可也。
” 孟子曰:“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,古之賢士何獨不然?樂其道而忘人之勢。
故王公不緻敬盡禮,則不得亟見之。
見且由不得亟,而況得而臣之乎?”好,去聲。
樂,音洛。
亟,去吏反。
言君當屈己以下賢,士不枉道而求利。
二者勢若相反,而實則相成,蓋亦各盡其道而已。
孟子謂宋句踐曰:“子好遊乎?吾語子遊。
句,音鈎。
好、語,皆去聲。
宋,姓。
句踐,名。
遊,遊說也。
人知之,亦嚣嚣;人不知,亦嚣嚣。
”趙氏曰:“嚣嚣,自得無欲之貌。
”曰:“何如斯可以嚣嚣矣?”曰:“尊德樂義,則可以嚣嚣矣。
樂,音洛。
德,謂所得之善。
尊之,則有以自重,而不慕乎人爵之榮。
義,謂所守之正。
樂之,則有以自安,而不殉乎外物之誘矣。
故士窮不失義,達不離道。
離,力智反。
言不以貧賤而移,不以富貴而淫,此尊德樂義見于行事之實也。
窮不失義,故士得己焉;達不離道,故民不失望焉。
得己,言不失己也。
民不失望,言人素望其興道緻治,而今果如所望也。
古之人,得志,澤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見于世。
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。
”見,音現。
見,謂名實之顯着也。
此又言士得己、民不失望之實。
此章言内重而外輕,則無往而不善。
孟子曰:“待文王而後興者,凡民也。
若夫豪傑之士,雖無文王猶興。
”夫,音扶。
興者,感動奮發之意。
凡民,庸常之人也。
豪傑,有過人之才智者也。
蓋降衷秉彜,人所同得,惟上智之資無物欲之蔽,為能無待于教,而自能感發以有為也。
孟子曰:“附之以韓魏之家,如其自視欿然,則過人遠矣。
”欿,音坎。
附,益也。
韓
孟子曰:“盡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
知其性,則知天矣。
心者,人之神明,所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。
性則心之所具之理,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。
人有是心,莫非全體,然不窮理,則有所蔽而無以盡乎此心之量。
故能極其心之全體而無不盡者,必其能窮夫理而無不知者也。
既知其理,則其所從出。
亦不外是矣。
以大學之序言之,知性則物格之謂,盡心則知至之謂也。
存其心,養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
存,謂操而不舍;養,謂順而不害。
事,則奉承而不違也。
殀壽不貳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
”殀壽,命之短長也。
貳,疑也。
不貳者,知天之至,修身以俟死,則事天以終身也。
立命,謂全其天之所付,不以人為害之。
程子曰:“心也、性也、天也,一理也。
自理而言謂之天,自禀受而言謂之性,自存諸人而言謂之心。
”張子曰:“由太虛,有天之名;由氣化,有道之名;合虛與氣,有性之名;合性與知覺,有心之名。
”愚謂盡心知性而知天,所以造其理也;存心養性以事天,所以履其事也。
不知其理,固不能履其事;然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,則亦無以有諸己矣。
知天而不以殀壽貳其心,智之盡也;事天而能修身以俟死,仁之至也。
智有不盡,固不知所以為仁;然智而不仁,則亦将流蕩不法,而不足以為智矣。
孟子曰:“莫非命也,順受其正。
人物之生,吉兇禍福,皆天所命。
然惟莫之緻而至者,乃為正命,故君子修身以俟之,所以順受乎此也。
是故知命者,不立乎岩牆之下。
命,謂正命。
岩牆,牆之将覆者。
知正命,則不處危地以取覆壓之禍。
盡其道而死者,正命也。
盡其道,則所值之吉兇,皆莫之緻而至者矣。
桎梏死者,非正命也。
”桎梏,所以拘罪人者。
言犯罪而死,與立岩牆之下者同,皆人所取,非天所為也。
此章與上章蓋一時之言,所以發其末句未盡之意。
孟子曰:“求則得之,舍則失之,是求有益于得也,求在我者也。
舍,上聲。
在我者,謂仁義禮智,凡性之所有者。
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,是求無益于得也,求在外者也。
”有道,言不可妄求。
有命,則不可必得。
在外者,謂富貴利達,凡外物皆是。
趙氏曰:“言為仁由己,富貴在天,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
” 孟子曰:“萬物皆備于我矣。
此言理之本然也。
大則君臣父子,小則事物細微,其當然之理,無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。
反身而誠,樂莫大焉。
樂,音洛。
誠,實也。
言反諸身,而所備之理,皆如惡惡臭、好好色之實然,則其行之不待勉強而無不利矣,其為樂孰大于是。
強恕而行,求仁莫近焉。
”強,上聲。
強,勉強也。
恕,推己以及人也。
反身而誠則仁矣,其有未誠,則是猶有私意之隔,而理未純也。
故當凡事勉強,推己及人,庶幾心公理得而仁不遠也。
此章言萬物之理具于吾身,體之而實,則道在我而樂有餘;行之以恕,則私不容而仁可得。
孟子曰:“行之而不着焉,習矣而不察焉,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,衆也。
”着者,知之明;察者,識之精。
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當然,既習矣而猶不識其所以然,所以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。
孟子曰:“人不可以無恥。
無恥之恥,無恥矣。
”趙氏曰:“人能恥己之無所恥,是能改行從善之人,終身無複有恥辱之累矣。
” 孟子曰:“恥之于人大矣。
恥者,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。
存之則進于聖賢,失之則入于禽獸,故所系為甚大。
為機變之巧者,無所用恥焉。
為機械變詐之巧者,所為之事皆人所深恥,而彼方且自以為得計,故無所用其愧恥之心也。
不恥不若人,何若人有?”但無恥一事不如人,則事事不如人矣。
或曰:“不恥其不如人,則何能有如人之事。
”其義亦通。
或問:“人有恥不能之心如何?”程子曰:“恥其不能而為之可也,恥其不能而掩藏之不可也。
” 孟子曰:“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,古之賢士何獨不然?樂其道而忘人之勢。
故王公不緻敬盡禮,則不得亟見之。
見且由不得亟,而況得而臣之乎?”好,去聲。
樂,音洛。
亟,去吏反。
言君當屈己以下賢,士不枉道而求利。
二者勢若相反,而實則相成,蓋亦各盡其道而已。
孟子謂宋句踐曰:“子好遊乎?吾語子遊。
句,音鈎。
好、語,皆去聲。
宋,姓。
句踐,名。
遊,遊說也。
人知之,亦嚣嚣;人不知,亦嚣嚣。
”趙氏曰:“嚣嚣,自得無欲之貌。
”曰:“何如斯可以嚣嚣矣?”曰:“尊德樂義,則可以嚣嚣矣。
樂,音洛。
德,謂所得之善。
尊之,則有以自重,而不慕乎人爵之榮。
義,謂所守之正。
樂之,則有以自安,而不殉乎外物之誘矣。
故士窮不失義,達不離道。
離,力智反。
言不以貧賤而移,不以富貴而淫,此尊德樂義見于行事之實也。
窮不失義,故士得己焉;達不離道,故民不失望焉。
得己,言不失己也。
民不失望,言人素望其興道緻治,而今果如所望也。
古之人,得志,澤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見于世。
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。
”見,音現。
見,謂名實之顯着也。
此又言士得己、民不失望之實。
此章言内重而外輕,則無往而不善。
孟子曰:“待文王而後興者,凡民也。
若夫豪傑之士,雖無文王猶興。
”夫,音扶。
興者,感動奮發之意。
凡民,庸常之人也。
豪傑,有過人之才智者也。
蓋降衷秉彜,人所同得,惟上智之資無物欲之蔽,為能無待于教,而自能感發以有為也。
孟子曰:“附之以韓魏之家,如其自視欿然,則過人遠矣。
”欿,音坎。
附,益也。
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