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
關燈
小
中
大
魏,晉卿富家也。
欿然,不自滿之意。
尹氏曰:“言有過人之識,則不以富貴為事。
” 孟子曰:“以佚道使民,雖勞不怨;以生道殺民,雖死不怨殺者。
”程子曰:“以佚道使民,謂本欲佚之也,播谷乘屋之類是也。
以生道殺民,謂本欲生之也,除害去惡之類是也。
蓋不得已而為其所當為,則雖咈民之欲而民不怨,其不然者反是。
” 孟子曰:“霸者之民,驩虞如也;王者之民,皞皞如也。
皞,胡老反。
驩虞,與歡娛同。
皞皞,廣大自得之貌。
程子曰:“驩虞,有所造為而然,豈能久也?耕田鑿井,帝力何有于我?如天之自然,乃王者之政。
”楊氏曰:“所以緻人驩虞,必有違道幹譽之事;若王者則如天,亦不令人喜,亦不令人怒。
”殺之而不怨,利之而不庸,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。
此所謂皞皞如也。
庸,功也。
豐氏曰:“因民之所惡而去之,非有心于殺之也,何怨之有?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非有心于利之也,何庸之有?輔其性之自然,使自得之,故民日遷善而不知誰之所為也。
”夫君子所過者化,所存者神,上下與天地同流,豈曰小補之哉?”夫,音扶。
君子,聖人之通稱也。
所過者化,身所經曆之處,即人無不化,如舜之耕曆山而田者遜畔,陶河濱而器不苦窳也。
所存者神,心所存主處便神妙不測,如孔子之立斯立、道斯行、綏斯來、動斯和,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。
是其德業之盛,乃與天地之化同運并行,舉一世而甄陶之,非如霸者但小小補塞其罅漏而已。
此則王道之所以為大,而學者所當盡心也。
孟子曰:“仁言,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。
程子曰:“仁言,謂以仁厚之言加于民。
仁聲,謂仁聞,謂有仁之實而為衆所稱道者也。
此尤見仁德之昭着,故其感人尤深也。
”善政,不如善教之得民也。
政,謂法度禁令,所以制其外也。
教,謂道德齊禮,所以格其心也。
善政民畏之,善教民愛之;善政得民财,善教得民心。
”得民财者,百姓足而君無不足也;得民心者,不遺其親,不後其君也。
孟子曰:“人之所不學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慮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
良者,本然之善也。
程子曰:“良知良能,皆無所由;乃出于天,不系于人。
”孩提之童,無不知愛其親者;及其長也,無不知敬其兄也。
長,上聲,下同。
孩提,二三歲之閑,知孩笑、可提抱者也。
愛親敬長,所謂良知良能者也。
親親,仁也;敬長,義也。
無他,達之天下也。
”言親親敬長,雖一人之私,然達之天下無不同者,所以為仁義也。
孟子曰:“舜之居深山之中,與木石居,與鹿豕遊,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。
及其聞一善言,見一善行,若決江河,沛然莫之能禦也。
”行,去聲。
居深山,謂耕曆山時也。
蓋聖人之心,至虛至明,渾然之中,萬理畢具。
一有感觸,則其應甚速,而無所不通,非孟子造道之深,不能形容至此也。
孟子曰:“無為其所不為,無欲其所不欲,如此而已矣。
”李氏曰:“有所不為不欲,人皆有是心也。
至于私意一萌,而不能以禮義制之,則為所不為、欲所不欲者多矣。
能反是心,則所謂擴充其羞惡之心者,而義不可勝用矣,故曰如此而已矣。
” 孟子曰:“人之有德慧術知者,恒存乎疢疾。
知,去聲。
疢,醜刃反。
德慧者,德之慧。
術知者,術之知。
疢疾,猶災患也。
言人必有疢疾,則能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也。
獨孤臣孽子,其操心也危,其慮患也深,故達。
”孤臣,遠臣;孽子,庶子,皆不得于君親,而常有疢疾者也。
達,謂達于事理,即所謂德慧術知也。
孟子曰:“有事君人者,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。
阿殉以為容,逢迎以為悅,此鄙夫之事、妾婦之道也。
有安社稷臣者,以安社稷為悅者也。
言大臣之計安社稷,如小人之務悅其君,眷眷于此而不忘也。
有天民者,達可行于天下而後行之者也。
民者,無位之稱。
以其全盡天理,乃天之民,故謂之天民。
必其道可行于天下,然後行之;不然,則甯沒世不見知而不悔,不肯小用其道以殉于人也。
張子曰:“必功覆斯民然後出,如伊呂之徒。
”有大人者,正己而物正者也。
”大人,德盛而上下化之,所謂“見龍在田,天下文明”者。
此章言人品不同,略有四等。
容悅佞臣不足言。
安社稷則忠矣,然猶一國之士也。
天民則非一國之士矣,然猶有意也。
無意無必,惟其所在而物無不化,惟聖者能之。
孟子曰:“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。
樂,音洛。
王、與,皆去聲,下并同。
父母俱存,兄弟無故,一樂也。
此人所深願而不可必得者,今既得之,其樂可知。
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樂也。
程子曰:“人能克己,則仰不愧,俯不怍,心廣體胖,其樂可知,有息則餒矣。
”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樂也。
盡得一世明睿之才,而以所樂乎己者教而養之,則斯道之傳得之者衆,而天下後世将無不被其澤矣。
聖人之心所願欲者,莫大于此,今既得之,其樂為何如哉?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。
”林氏曰:“此三樂者,一系于天,一系于人。
其可以自緻者,惟不愧不怍而已,學者可不勉哉?” 孟子曰:“廣土衆民,君子欲之,所樂不存焉。
樂,音洛,下同。
地辟民聚,澤可遠施,故君子欲之,然未足以為樂也。
中天下而立,定四海之民,君子樂之,所性不存焉。
其道大行,無一夫不被其澤,故君子樂之,然其所得于天者則不在是也。
君子所性,雖大行不加焉,雖窮居不損焉,分定故也。
分,去聲。
分者,所得于天之全體,故不
欿然,不自滿之意。
尹氏曰:“言有過人之識,則不以富貴為事。
” 孟子曰:“以佚道使民,雖勞不怨;以生道殺民,雖死不怨殺者。
”程子曰:“以佚道使民,謂本欲佚之也,播谷乘屋之類是也。
以生道殺民,謂本欲生之也,除害去惡之類是也。
蓋不得已而為其所當為,則雖咈民之欲而民不怨,其不然者反是。
” 孟子曰:“霸者之民,驩虞如也;王者之民,皞皞如也。
皞,胡老反。
驩虞,與歡娛同。
皞皞,廣大自得之貌。
程子曰:“驩虞,有所造為而然,豈能久也?耕田鑿井,帝力何有于我?如天之自然,乃王者之政。
”楊氏曰:“所以緻人驩虞,必有違道幹譽之事;若王者則如天,亦不令人喜,亦不令人怒。
”殺之而不怨,利之而不庸,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。
此所謂皞皞如也。
庸,功也。
豐氏曰:“因民之所惡而去之,非有心于殺之也,何怨之有?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非有心于利之也,何庸之有?輔其性之自然,使自得之,故民日遷善而不知誰之所為也。
”夫君子所過者化,所存者神,上下與天地同流,豈曰小補之哉?”夫,音扶。
君子,聖人之通稱也。
所過者化,身所經曆之處,即人無不化,如舜之耕曆山而田者遜畔,陶河濱而器不苦窳也。
所存者神,心所存主處便神妙不測,如孔子之立斯立、道斯行、綏斯來、動斯和,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。
是其德業之盛,乃與天地之化同運并行,舉一世而甄陶之,非如霸者但小小補塞其罅漏而已。
此則王道之所以為大,而學者所當盡心也。
孟子曰:“仁言,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。
程子曰:“仁言,謂以仁厚之言加于民。
仁聲,謂仁聞,謂有仁之實而為衆所稱道者也。
此尤見仁德之昭着,故其感人尤深也。
”善政,不如善教之得民也。
政,謂法度禁令,所以制其外也。
教,謂道德齊禮,所以格其心也。
善政民畏之,善教民愛之;善政得民财,善教得民心。
”得民财者,百姓足而君無不足也;得民心者,不遺其親,不後其君也。
孟子曰:“人之所不學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慮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
良者,本然之善也。
程子曰:“良知良能,皆無所由;乃出于天,不系于人。
”孩提之童,無不知愛其親者;及其長也,無不知敬其兄也。
長,上聲,下同。
孩提,二三歲之閑,知孩笑、可提抱者也。
愛親敬長,所謂良知良能者也。
親親,仁也;敬長,義也。
無他,達之天下也。
”言親親敬長,雖一人之私,然達之天下無不同者,所以為仁義也。
孟子曰:“舜之居深山之中,與木石居,與鹿豕遊,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。
及其聞一善言,見一善行,若決江河,沛然莫之能禦也。
”行,去聲。
居深山,謂耕曆山時也。
蓋聖人之心,至虛至明,渾然之中,萬理畢具。
一有感觸,則其應甚速,而無所不通,非孟子造道之深,不能形容至此也。
孟子曰:“無為其所不為,無欲其所不欲,如此而已矣。
”李氏曰:“有所不為不欲,人皆有是心也。
至于私意一萌,而不能以禮義制之,則為所不為、欲所不欲者多矣。
能反是心,則所謂擴充其羞惡之心者,而義不可勝用矣,故曰如此而已矣。
” 孟子曰:“人之有德慧術知者,恒存乎疢疾。
知,去聲。
疢,醜刃反。
德慧者,德之慧。
術知者,術之知。
疢疾,猶災患也。
言人必有疢疾,則能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也。
獨孤臣孽子,其操心也危,其慮患也深,故達。
”孤臣,遠臣;孽子,庶子,皆不得于君親,而常有疢疾者也。
達,謂達于事理,即所謂德慧術知也。
孟子曰:“有事君人者,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。
阿殉以為容,逢迎以為悅,此鄙夫之事、妾婦之道也。
有安社稷臣者,以安社稷為悅者也。
言大臣之計安社稷,如小人之務悅其君,眷眷于此而不忘也。
有天民者,達可行于天下而後行之者也。
民者,無位之稱。
以其全盡天理,乃天之民,故謂之天民。
必其道可行于天下,然後行之;不然,則甯沒世不見知而不悔,不肯小用其道以殉于人也。
張子曰:“必功覆斯民然後出,如伊呂之徒。
”有大人者,正己而物正者也。
”大人,德盛而上下化之,所謂“見龍在田,天下文明”者。
此章言人品不同,略有四等。
容悅佞臣不足言。
安社稷則忠矣,然猶一國之士也。
天民則非一國之士矣,然猶有意也。
無意無必,惟其所在而物無不化,惟聖者能之。
孟子曰:“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。
樂,音洛。
王、與,皆去聲,下并同。
父母俱存,兄弟無故,一樂也。
此人所深願而不可必得者,今既得之,其樂可知。
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樂也。
程子曰:“人能克己,則仰不愧,俯不怍,心廣體胖,其樂可知,有息則餒矣。
”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樂也。
盡得一世明睿之才,而以所樂乎己者教而養之,則斯道之傳得之者衆,而天下後世将無不被其澤矣。
聖人之心所願欲者,莫大于此,今既得之,其樂為何如哉?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。
”林氏曰:“此三樂者,一系于天,一系于人。
其可以自緻者,惟不愧不怍而已,學者可不勉哉?” 孟子曰:“廣土衆民,君子欲之,所樂不存焉。
樂,音洛,下同。
地辟民聚,澤可遠施,故君子欲之,然未足以為樂也。
中天下而立,定四海之民,君子樂之,所性不存焉。
其道大行,無一夫不被其澤,故君子樂之,然其所得于天者則不在是也。
君子所性,雖大行不加焉,雖窮居不損焉,分定故也。
分,去聲。
分者,所得于天之全體,故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