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
關燈
小
中
大
與萬物不同。
既為人,須盡得人理,然後稱其名。
衆人有之而不知,賢人踐之而未盡,能充其形,惟聖人也。
”楊氏曰:“天生烝民,有物有則。
物者,形色也。
則者,性也。
各盡其則,則可以踐形矣。
” 齊宣王欲短喪。
公孫醜曰:“為期之喪,猶愈于已乎?”已,猶止也。
孟子曰:“是猶或紾其兄之臂,子謂之姑徐徐雲爾,亦教之孝弟而已矣。
”紾,之忍反。
紾,戾也。
教之以孝弟之道,則彼當自知兄之不可戾,而喪之不可短矣。
孔子曰:“子生三年,然後免于父母之懷,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?”所謂教之以孝弟者如此。
蓋示之以至情之不能已者,非強之也。
王子有其母死者,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。
公孫醜曰:“若此者,何如也?”為,去聲。
陳氏曰:“王子所生之母死,厭于嫡母而不敢終喪。
其傅為請于王,欲使得行數月之喪也。
時又适有此事,醜問如此者,是非何如?”按儀禮:“公子為其母練冠、麻衣、縓緣,既葬除之。
”疑當時此禮已廢,或既葬而未忍即除,故請之也。
曰:“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。
雖加一日愈于已,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。
夫,音扶。
言王子欲終喪而不可得,其傅為請,雖止得加一日,猶勝不加。
我前所譏,乃謂夫莫之禁而自不為者耳。
此章言三年通喪,天經地義,不容私意有所短長。
示之至情,則不肖者有以企而及之矣。
孟子曰:“君子之所以教者五:下文五者,蓋因人品高下,或相去遠近先後之不同。
有如時雨化之者,時雨,及時之雨也。
草木之生,播種封植,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,所少者,雨露之滋耳。
及此時而雨之,則其化速矣。
教人之妙,亦猶是也,若孔子之于顔曾是已。
有成德者,有達财者,财,與材同。
此各因其所長而教之者也。
成德,如孔子之于冉闵;達财,如孔子之于由賜。
有答問者,就所問而答之,若孔孟之于樊遲、萬章也。
有私淑艾者。
艾,音乂。
私,竊也。
淑,善也。
艾,治也。
人或不能及門受業,但聞君子之道于人,而竊以善治其身,是亦君子教誨之所及,若孔孟之于陳亢、夷之是也。
孟子亦曰:“予未得為孔子徒也,予私淑諸人也。
”此五者,君子之所以教也。
”聖賢施教,各因其材,小以成小,大以成大,無棄人也。
公孫醜曰:“道則高矣,美矣,宜若登天然,似不可及也。
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?”幾,音機。
孟子曰:“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,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。
為,去聲。
彀,古候反。
率,音律。
彀率,彎弓之限也。
言教人者,皆有不可易之法,不容自貶以殉學者之不能也。
君子引而不發,躍如也。
中道而立,能者從之。
”引,引弓也。
發,發矢也。
躍如,如踴躍而出也。
因上文彀率,而言君子教人,但授以學之之法,而不告以得之之妙,如射者之引弓而不發矢,然其所不告者,已如踴躍而見于前矣。
中者,無過不及之謂。
中道而立,言其非難非易。
能者從之,言學者當自勉也。
此章言道有定體,教有成法;卑不可抗,高不可貶;語不能顯,默不能藏。
孟子曰:“天下有道,以道殉身;天下無道,以身殉道。
殉,如殉葬之殉,以死随物之名也。
身出則道在必行,道屈則身在必退,以死相從而不離也。
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。
”以道從人,妾婦之道。
公都子曰:“滕更之在門也,若在所禮。
而不答,何也?”更,平聲。
趙氏曰:“滕更,滕君之弟,來學者也。
”孟子曰:“挾貴而問,挾賢而問,挾長而問,挾有勳勞而問,挾故而問,皆所不答也。
滕更有二焉。
”長,上聲。
趙氏曰:“二,謂挾貴、挾賢也。
”尹氏曰:“有所挾,則受道之心不專,所以不答也。
”此言君子雖誨人不倦,又惡夫意之不誠者。
孟子曰:“于不可已而已者,無所不已;于所厚者薄,無所不薄也。
已,止也。
不可止,謂所不得不為者也。
所厚,所當厚者也。
此言不及者之弊。
其進銳者,其退速。
”進銳者,用心太過,其氣易衰,故退速。
三者之弊,理勢必然,雖過不及之不同,然卒同歸于廢弛。
孟子曰:“君子之于物也,愛之而弗仁;于民也,仁之而弗親。
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。
”物,謂禽獸草木。
愛,謂取之有時,用之有節。
程子曰:“仁,推己及人,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于民則可,于物則不可。
統而言之則皆仁,分而言之則有序。
”楊氏曰:“其分不同,故所施不能無差等,所謂理一而分殊者也。
”尹氏曰:“何以有是差等?一本故也,無僞也。
” 孟子曰:“知者無不知也,當務之為急;仁者無不愛也,急親賢之為務。
堯舜之知而不遍物,急先務也;堯舜之仁不遍愛人,急親賢也。
知者之知,并去聲。
知者固無不知,然常以所當務者為急,則事無不治,而其為知也大矣;仁者固無不愛,然常急于親賢,則恩無不洽,而其為仁也博矣。
不能三年之喪,而缌小功之察;放飯流歠,而問無齒決,是之謂不知務。
”飯,扶晚反。
歠,昌悅反。
三年之喪,服之重者也。
缌麻三月,小功五月,服之輕者也。
察,緻詳也。
放飯,大飯。
流歠,長歠,不敬之大者也。
齒決,齧斷幹肉,不敬之小者也。
問,講求之意。
此章言君子之于道,識其全體,則心不狹;知所先後,則事有序。
豐氏曰:“智不急于先務,雖遍知人之所知、遍能人之所能,徒弊精神,而無益于天下之治矣。
仁不急于親賢,雖有仁民愛物之心,小人在位,無由下達,聰明日蔽于上,而惡政日加于下,此孟子所謂不知務也。
既為人,須盡得人理,然後稱其名。
衆人有之而不知,賢人踐之而未盡,能充其形,惟聖人也。
”楊氏曰:“天生烝民,有物有則。
物者,形色也。
則者,性也。
各盡其則,則可以踐形矣。
” 齊宣王欲短喪。
公孫醜曰:“為期之喪,猶愈于已乎?”已,猶止也。
孟子曰:“是猶或紾其兄之臂,子謂之姑徐徐雲爾,亦教之孝弟而已矣。
”紾,之忍反。
紾,戾也。
教之以孝弟之道,則彼當自知兄之不可戾,而喪之不可短矣。
孔子曰:“子生三年,然後免于父母之懷,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?”所謂教之以孝弟者如此。
蓋示之以至情之不能已者,非強之也。
王子有其母死者,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。
公孫醜曰:“若此者,何如也?”為,去聲。
陳氏曰:“王子所生之母死,厭于嫡母而不敢終喪。
其傅為請于王,欲使得行數月之喪也。
時又适有此事,醜問如此者,是非何如?”按儀禮:“公子為其母練冠、麻衣、縓緣,既葬除之。
”疑當時此禮已廢,或既葬而未忍即除,故請之也。
曰:“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。
雖加一日愈于已,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。
夫,音扶。
言王子欲終喪而不可得,其傅為請,雖止得加一日,猶勝不加。
我前所譏,乃謂夫莫之禁而自不為者耳。
此章言三年通喪,天經地義,不容私意有所短長。
示之至情,則不肖者有以企而及之矣。
孟子曰:“君子之所以教者五:下文五者,蓋因人品高下,或相去遠近先後之不同。
有如時雨化之者,時雨,及時之雨也。
草木之生,播種封植,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,所少者,雨露之滋耳。
及此時而雨之,則其化速矣。
教人之妙,亦猶是也,若孔子之于顔曾是已。
有成德者,有達财者,财,與材同。
此各因其所長而教之者也。
成德,如孔子之于冉闵;達财,如孔子之于由賜。
有答問者,就所問而答之,若孔孟之于樊遲、萬章也。
有私淑艾者。
艾,音乂。
私,竊也。
淑,善也。
艾,治也。
人或不能及門受業,但聞君子之道于人,而竊以善治其身,是亦君子教誨之所及,若孔孟之于陳亢、夷之是也。
孟子亦曰:“予未得為孔子徒也,予私淑諸人也。
”此五者,君子之所以教也。
”聖賢施教,各因其材,小以成小,大以成大,無棄人也。
公孫醜曰:“道則高矣,美矣,宜若登天然,似不可及也。
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?”幾,音機。
孟子曰:“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,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。
為,去聲。
彀,古候反。
率,音律。
彀率,彎弓之限也。
言教人者,皆有不可易之法,不容自貶以殉學者之不能也。
君子引而不發,躍如也。
中道而立,能者從之。
”引,引弓也。
發,發矢也。
躍如,如踴躍而出也。
因上文彀率,而言君子教人,但授以學之之法,而不告以得之之妙,如射者之引弓而不發矢,然其所不告者,已如踴躍而見于前矣。
中者,無過不及之謂。
中道而立,言其非難非易。
能者從之,言學者當自勉也。
此章言道有定體,教有成法;卑不可抗,高不可貶;語不能顯,默不能藏。
孟子曰:“天下有道,以道殉身;天下無道,以身殉道。
殉,如殉葬之殉,以死随物之名也。
身出則道在必行,道屈則身在必退,以死相從而不離也。
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。
”以道從人,妾婦之道。
公都子曰:“滕更之在門也,若在所禮。
而不答,何也?”更,平聲。
趙氏曰:“滕更,滕君之弟,來學者也。
”孟子曰:“挾貴而問,挾賢而問,挾長而問,挾有勳勞而問,挾故而問,皆所不答也。
滕更有二焉。
”長,上聲。
趙氏曰:“二,謂挾貴、挾賢也。
”尹氏曰:“有所挾,則受道之心不專,所以不答也。
”此言君子雖誨人不倦,又惡夫意之不誠者。
孟子曰:“于不可已而已者,無所不已;于所厚者薄,無所不薄也。
已,止也。
不可止,謂所不得不為者也。
所厚,所當厚者也。
此言不及者之弊。
其進銳者,其退速。
”進銳者,用心太過,其氣易衰,故退速。
三者之弊,理勢必然,雖過不及之不同,然卒同歸于廢弛。
孟子曰:“君子之于物也,愛之而弗仁;于民也,仁之而弗親。
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。
”物,謂禽獸草木。
愛,謂取之有時,用之有節。
程子曰:“仁,推己及人,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于民則可,于物則不可。
統而言之則皆仁,分而言之則有序。
”楊氏曰:“其分不同,故所施不能無差等,所謂理一而分殊者也。
”尹氏曰:“何以有是差等?一本故也,無僞也。
” 孟子曰:“知者無不知也,當務之為急;仁者無不愛也,急親賢之為務。
堯舜之知而不遍物,急先務也;堯舜之仁不遍愛人,急親賢也。
知者之知,并去聲。
知者固無不知,然常以所當務者為急,則事無不治,而其為知也大矣;仁者固無不愛,然常急于親賢,則恩無不洽,而其為仁也博矣。
不能三年之喪,而缌小功之察;放飯流歠,而問無齒決,是之謂不知務。
”飯,扶晚反。
歠,昌悅反。
三年之喪,服之重者也。
缌麻三月,小功五月,服之輕者也。
察,緻詳也。
放飯,大飯。
流歠,長歠,不敬之大者也。
齒決,齧斷幹肉,不敬之小者也。
問,講求之意。
此章言君子之于道,識其全體,則心不狹;知所先後,則事有序。
豐氏曰:“智不急于先務,雖遍知人之所知、遍能人之所能,徒弊精神,而無益于天下之治矣。
仁不急于親賢,雖有仁民愛物之心,小人在位,無由下達,聰明日蔽于上,而惡政日加于下,此孟子所謂不知務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