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
關燈
小
中
大
道事人,至于三黜,是其介也。
此章言柳下惠和而不流,與孔子論夷齊不念舊惡意正相類,皆聖賢微顯闡幽之意也。
孟子曰:“有為者辟若掘井,掘井九轫而不及泉,猶為棄井也。
”辟,讀作譬。
轫,音刃,與仞同。
八尺為仞。
言鑿井雖深,然未及泉而止,猶為自棄其井也。
呂侍講曰:“仁不如堯,孝不如舜,學不如孔子,終未入于聖人之域,終未至于天道,未免為半塗而廢、自棄前功也。
” 孟子曰:“堯舜,性之也;湯武,身之也;五霸,假之也。
堯舜天性渾全,不假修習。
湯武修身體道,以複其性。
五霸則假借仁義之名,以求濟其貪欲之私耳。
久假而不歸,惡知其非有也。
”惡,平聲。
歸,還也。
有,實有也。
言竊其名以終身,而不自知其非真有。
或曰:“蓋歎世人莫覺其僞者。
”亦通。
舊說,久假不歸,即為真有,則誤矣。
尹氏曰:“性之者,與道一也;身之者,履之也,及其成功則一也。
五霸則假之而已,是以功烈如彼其卑也。
” 公孫醜曰:“伊尹曰:‘予不狎于不順。
’放太甲于桐,民大悅。
太甲賢。
又反之,民大悅。
子不狎于不順,太甲篇文。
狎,習見也。
不順,言太甲所為,不順義理也。
餘見前篇。
賢者之為人臣也,其君不賢,則固可放與?”與,平聲。
孟子曰:“有伊尹之志,則可;無伊尹之志,則篡也。
”伊尹之志,公天下以為心而無一毫之私者也。
公孫醜曰:“詩曰‘不素餐兮’,君子之不耕而食,何也?”孟子曰:“君子居是國也,其君用之,則安富尊榮;其子弟從之,則孝弟忠信。
‘不素餐兮’,孰大于是?”餐,七丹反。
詩魏國風伐檀之篇。
素,空也。
無功而食祿,謂之素餐,此與告陳相、彭更之意同。
王子墊問曰:“士何事?”墊,丁念反。
墊,齊王之子也。
上則公卿大夫,下則農工商賈,皆有所事;而士居其閑,獨無所事,故王子問之也。
孟子曰:“尚志。
”尚,高尚也。
志者,心之所之也。
士既未得行公、卿、大夫之道,又不當為農、工、商、賈之業,則高尚其志而已。
曰:“何謂尚志?”曰:“仁義而已矣。
殺一無罪,非仁也;非其有而取之,非義也。
居惡在?仁是也;路惡在?義是也。
居仁由義,大人之事備矣。
”惡,平聲。
非仁非義之事,雖小不為;而所居所由,無不在于仁義,此士所以尚其志也。
大人,謂公、卿、大夫。
言士雖未得大人之位,而其志如此,則大人之事體用已全。
若小人之事,則固非所當為也。
孟子曰:“仲子,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,人皆信之,是舍箪食豆羹之義也。
人莫大焉亡親戚、君臣、上下。
以其小者信其大者,奚可哉?”舍,音舍。
食,音嗣。
仲子,陳仲子也。
言仲子設若非義而與之齊國,必不肯受。
齊人皆信其賢,然此但小廉耳。
其辟兄離母,不食君祿,無人道之大倫,罪莫大焉。
豈可以小廉信其大節,而遂以為賢哉? 桃應問曰:“舜為天子,臯陶為士,瞽瞍殺人,則如之何?”桃應,孟子弟子也。
其意以為舜雖愛父,而不可以私害公;臯陶雖執法,而不可以刑天子之父。
故設此問,以觀聖賢用心之所極,非以為真有此事也。
孟子曰:“執之而已矣。
”言臯陶之心,知有法而已,不知有天子之父也。
“然則舜不禁與?”與,平聲。
桃應問也。
曰:“夫舜惡得而禁之?夫有所受之也。
”夫,音扶。
惡,平聲。
言臯陶之法,有所傳受,非所敢私,雖天子之命亦不得而廢之也。
“然則舜如之何?”桃應問也。
曰:“舜視棄天下,猶棄敝蹝也。
竊負而逃,遵海濱而處,終身欣然,樂而忘天下。
”蹝,音徙。
欣,與欣同。
樂,音洛。
蹝,草履也。
遵,循也。
言舜之心。
知有父而已,不知有天下也。
孟子嘗言舜視天下猶草芥,而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,與此意互相發。
此章言為士者,但知有法,而不知天子父之為尊;為子者,但知有父,而不知天下之為大。
蓋其所以為心者,莫非天理之極,人倫之至。
學者察此而有得焉,則不待較計論量,而天下無難處之事矣。
孟子自範之齊,望見齊王之子。
喟然歎曰:“居移氣,養移體,大哉居乎!夫非盡人之子與?”夫,音扶。
與,平聲。
範,齊邑。
居,謂所處之位。
養,奉養也。
言人之居處,所系甚大,王子亦人子耳,特以所居不同,故所養不同而其氣體有異也。
孟子曰:張鄒皆雲羨文也。
“王子宮室、車馬、衣服多與人同,而王子若彼者,其居使之然也;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?廣居,見前篇。
尹氏曰:“睟然見于面,盎于背,居天下之廣居者然也。
”魯君之宋,呼于垤澤之門。
守者曰:‘此非吾君也,何其聲之似我君也?’此無他,居相似也。
”呼,去聲。
垤澤,宋城門名也。
孟子又引此事為證。
孟子曰:“食而弗愛,豕交之也;愛而不敬,獸畜之也。
食,音嗣。
畜,許六反。
交,接也。
畜,養也。
獸,謂犬馬之屬。
恭敬者,币之未将者也。
将,猶奉也。
詩曰:“承筐是将。
”程子曰:“恭敬雖因威儀币帛而後發見,然币之未将時,已有此恭敬之心,非因币帛而後有也。
”恭敬而無實,君子不可虛拘。
”此言當時諸侯之待賢者,特以币帛為恭敬,而無其實也。
拘,留也。
孟子曰:“形色,天性也;惟聖人,然後可以踐形。
”人之有形有色,無不各有自然之理,所謂天性也。
踐,如踐言之踐。
蓋衆人有是形,而不能盡其理,故無以踐其形;惟聖人有是形,而又能盡其理,然後可以踐其形而無歉也。
程子曰:“此言聖人盡得人道而能充其形也。
蓋人得天地之正氣而生,
此章言柳下惠和而不流,與孔子論夷齊不念舊惡意正相類,皆聖賢微顯闡幽之意也。
孟子曰:“有為者辟若掘井,掘井九轫而不及泉,猶為棄井也。
”辟,讀作譬。
轫,音刃,與仞同。
八尺為仞。
言鑿井雖深,然未及泉而止,猶為自棄其井也。
呂侍講曰:“仁不如堯,孝不如舜,學不如孔子,終未入于聖人之域,終未至于天道,未免為半塗而廢、自棄前功也。
” 孟子曰:“堯舜,性之也;湯武,身之也;五霸,假之也。
堯舜天性渾全,不假修習。
湯武修身體道,以複其性。
五霸則假借仁義之名,以求濟其貪欲之私耳。
久假而不歸,惡知其非有也。
”惡,平聲。
歸,還也。
有,實有也。
言竊其名以終身,而不自知其非真有。
或曰:“蓋歎世人莫覺其僞者。
”亦通。
舊說,久假不歸,即為真有,則誤矣。
尹氏曰:“性之者,與道一也;身之者,履之也,及其成功則一也。
五霸則假之而已,是以功烈如彼其卑也。
” 公孫醜曰:“伊尹曰:‘予不狎于不順。
’放太甲于桐,民大悅。
太甲賢。
又反之,民大悅。
子不狎于不順,太甲篇文。
狎,習見也。
不順,言太甲所為,不順義理也。
餘見前篇。
賢者之為人臣也,其君不賢,則固可放與?”與,平聲。
孟子曰:“有伊尹之志,則可;無伊尹之志,則篡也。
”伊尹之志,公天下以為心而無一毫之私者也。
公孫醜曰:“詩曰‘不素餐兮’,君子之不耕而食,何也?”孟子曰:“君子居是國也,其君用之,則安富尊榮;其子弟從之,則孝弟忠信。
‘不素餐兮’,孰大于是?”餐,七丹反。
詩魏國風伐檀之篇。
素,空也。
無功而食祿,謂之素餐,此與告陳相、彭更之意同。
王子墊問曰:“士何事?”墊,丁念反。
墊,齊王之子也。
上則公卿大夫,下則農工商賈,皆有所事;而士居其閑,獨無所事,故王子問之也。
孟子曰:“尚志。
”尚,高尚也。
志者,心之所之也。
士既未得行公、卿、大夫之道,又不當為農、工、商、賈之業,則高尚其志而已。
曰:“何謂尚志?”曰:“仁義而已矣。
殺一無罪,非仁也;非其有而取之,非義也。
居惡在?仁是也;路惡在?義是也。
居仁由義,大人之事備矣。
”惡,平聲。
非仁非義之事,雖小不為;而所居所由,無不在于仁義,此士所以尚其志也。
大人,謂公、卿、大夫。
言士雖未得大人之位,而其志如此,則大人之事體用已全。
若小人之事,則固非所當為也。
孟子曰:“仲子,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,人皆信之,是舍箪食豆羹之義也。
人莫大焉亡親戚、君臣、上下。
以其小者信其大者,奚可哉?”舍,音舍。
食,音嗣。
仲子,陳仲子也。
言仲子設若非義而與之齊國,必不肯受。
齊人皆信其賢,然此但小廉耳。
其辟兄離母,不食君祿,無人道之大倫,罪莫大焉。
豈可以小廉信其大節,而遂以為賢哉? 桃應問曰:“舜為天子,臯陶為士,瞽瞍殺人,則如之何?”桃應,孟子弟子也。
其意以為舜雖愛父,而不可以私害公;臯陶雖執法,而不可以刑天子之父。
故設此問,以觀聖賢用心之所極,非以為真有此事也。
孟子曰:“執之而已矣。
”言臯陶之心,知有法而已,不知有天子之父也。
“然則舜不禁與?”與,平聲。
桃應問也。
曰:“夫舜惡得而禁之?夫有所受之也。
”夫,音扶。
惡,平聲。
言臯陶之法,有所傳受,非所敢私,雖天子之命亦不得而廢之也。
“然則舜如之何?”桃應問也。
曰:“舜視棄天下,猶棄敝蹝也。
竊負而逃,遵海濱而處,終身欣然,樂而忘天下。
”蹝,音徙。
欣,與欣同。
樂,音洛。
蹝,草履也。
遵,循也。
言舜之心。
知有父而已,不知有天下也。
孟子嘗言舜視天下猶草芥,而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,與此意互相發。
此章言為士者,但知有法,而不知天子父之為尊;為子者,但知有父,而不知天下之為大。
蓋其所以為心者,莫非天理之極,人倫之至。
學者察此而有得焉,則不待較計論量,而天下無難處之事矣。
孟子自範之齊,望見齊王之子。
喟然歎曰:“居移氣,養移體,大哉居乎!夫非盡人之子與?”夫,音扶。
與,平聲。
範,齊邑。
居,謂所處之位。
養,奉養也。
言人之居處,所系甚大,王子亦人子耳,特以所居不同,故所養不同而其氣體有異也。
孟子曰:張鄒皆雲羨文也。
“王子宮室、車馬、衣服多與人同,而王子若彼者,其居使之然也;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?廣居,見前篇。
尹氏曰:“睟然見于面,盎于背,居天下之廣居者然也。
”魯君之宋,呼于垤澤之門。
守者曰:‘此非吾君也,何其聲之似我君也?’此無他,居相似也。
”呼,去聲。
垤澤,宋城門名也。
孟子又引此事為證。
孟子曰:“食而弗愛,豕交之也;愛而不敬,獸畜之也。
食,音嗣。
畜,許六反。
交,接也。
畜,養也。
獸,謂犬馬之屬。
恭敬者,币之未将者也。
将,猶奉也。
詩曰:“承筐是将。
”程子曰:“恭敬雖因威儀币帛而後發見,然币之未将時,已有此恭敬之心,非因币帛而後有也。
”恭敬而無實,君子不可虛拘。
”此言當時諸侯之待賢者,特以币帛為恭敬,而無其實也。
拘,留也。
孟子曰:“形色,天性也;惟聖人,然後可以踐形。
”人之有形有色,無不各有自然之理,所謂天性也。
踐,如踐言之踐。
蓋衆人有是形,而不能盡其理,故無以踐其形;惟聖人有是形,而又能盡其理,然後可以踐其形而無歉也。
程子曰:“此言聖人盡得人道而能充其形也。
蓋人得天地之正氣而生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