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

關燈
之道,貉道也。

    貉,音陌。

    貉,北方夷狄之國名也。

    萬室之國,一人陶,則可乎?”曰:“不可,器不足用也。

    ”孟子設喻以诘圭,而圭亦知其不可也。

    曰:“夫貉,五谷不生,惟黍生之。

    無城郭、宮室、宗廟、祭祀之禮,無諸侯币帛饔飧,無百官有司,故二十取一而足也。

    夫,音扶。

    北方地寒,不生五谷,黍早熟,故生之。

    饔飧,以飲食饋客之禮也。

    今居中國,去人倫,無君子,如之何其可也?無君臣、祭祀、交際之禮,是去人倫;無百官有司,是無君子。

    陶以寡,且不可以為國,況無君子乎?因其辭以折之。

    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,大貉小貉也;欲重之于堯舜之道者,大桀小桀也。

    ”什一而稅,堯舜之道也。

    多則桀,寡則貉。

    今欲輕重之,則是小貉、小桀而已。

     白圭曰:“丹之治水也愈于禹。

    ”趙氏曰:“當時諸侯有小水,白圭為之築堤,壅而注之他國。

    ”孟子曰:“子過矣。

    禹之治水,水之道也。

    順水之性也。

    是故禹以四海為壑,今吾子以鄰國為壑。

    壑,受水處也。

    水逆行,謂之洚水。

    洚水者,洪水也,仁人之所惡也。

    吾子過矣。

    ”惡,去聲。

    水逆行者,下流壅塞,故水逆流,今乃壅水以害人,則與洪水之災無異矣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君子不亮,惡乎執?”惡,平聲。

    亮,信也,與諒同。

    惡乎執,言凡事苟且,無所執持也。

     魯欲使樂正子為政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吾聞之,喜而不寐。

    ”喜其道之得行。

    公孫醜曰:“樂正子強乎?”曰:“否。

    ”“有知慮乎?”曰:“否。

    ”“多聞識乎?”曰:“否。

    ”知,去聲。

    此三者,皆當世之所尚,而樂正子之所短,故醜疑而曆問之。

    “然則奚為喜而不寐?”醜問也。

    曰:“其為人也好善。

    ”好,去聲,下同。

    “好善足乎?”醜問也。

    曰:“好善優于天下,而況魯國乎?優,有餘裕也。

    言雖治天下,尚有餘力也。

    夫苟好善,則四海之内,皆将輕千裡而來告之以善。

    夫,音扶,下同。

    輕,易也,言不以千裡為難也。

    夫苟不好善,則人将曰:‘訑訑,予既已知之矣。

    ’訑訑之聲音顔色,距人于千裡之外。

    士止于千裡之外,則讒谄面谀之人至矣。

    與讒谄面谀之人居,國欲治,可得乎?”訑,音移。

    治,去聲。

    訑訑,自足其智,不嗜善言之貌。

    君子小人,疊為消長。

    直諒多聞之士遠,則讒谄面谀之人至,理勢然也。

    此章言為政,不在于用一己之長,而貴于有以來天下之善。

     陳子曰:“古之君子何如則仕?”孟子曰:“所就三,所去三。

    其目在下。

    迎之緻敬以有禮,言将行其言也,則就之;禮貌未衰,言弗行也,則去之。

    所謂見行可之仕,若孔子于季桓子是也。

    受女樂而不朝,則去之矣。

    其次,雖未行其言也,迎之緻敬以有禮,則就之;禮貌衰,則去之。

    所謂際可之仕,若孔子于衛靈公是也。

    故與公遊于囿,公仰視蜚鴈而後去之。

    其下,朝不食,夕不食,饑餓不能出門戶。

    君聞之曰:‘吾大者不能行其道,又不能從其言也,使饑餓于我土地,吾恥之。

    ’周之,亦可受也,免死而已矣。

    ”所謂公養之仕也。

    君之于民,固有周之之義,況此又有悔過之言,所以可受。

    然未至于饑餓不能出門戶,則猶不受也。

    其曰免死而已,則其所受亦有節矣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舜發于畎畝之中,傅說舉于版築之閑,膠鬲舉于魚鹽之中,管夷吾舉于士,孫叔敖舉于海,百裡奚舉于市。

    說,音悅。

    舜耕曆山,三十登庸。

    說築傅嚴,武丁舉之。

    膠鬲遭亂,鬻販魚鹽,文王舉之。

    管仲囚于士官,桓公舉以相國。

    孫叔敖隐處海濱,楚莊王舉之為令尹。

    百裡奚事見前篇。

   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    曾,與增同。

    降大任,使之任大事也,若舜以下是也。

    空,窮也。

    乏,絕也。

    拂,戾也,言使之所為不遂,多背戾也。

    動心忍性,謂竦動其心,堅忍其性也。

    然所謂性,亦指氣禀食色而言耳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若要熟,也須從這裡過。

    ”人恒過,然後能改;困于心,衡于慮,而後作;征于色,發于聲,而後喻。

    衡,與橫同。

    恒,常也。

    猶言大率也。

    橫,不順也。

    作,奮起也。

    征,驗也。

    喻,曉也。

    此又言中人之性,常必有過,然後能改。

    蓋不能謹于平日,故必事勢窮蹙,以至困于心,橫于慮,然後能奮發而興起;不能燭于幾微,故必事理暴着,以至驗于人之色,發于人之聲,然後能警悟而通曉也。

    入則無法家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恒亡。

    拂,與弼同。

    此言國亦然也。

    法家,法度之世臣也。

    拂士,輔弼之賢士也。

    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。

    ”樂,音洛。

    以上文觀之,則知人之生全,出于憂患,而死亡由于安樂矣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言困窮拂郁,能堅人之志,而熟人之仁,以安樂失之者多矣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教亦多術矣,予不屑之教誨也者,是亦教誨之而已矣。

    ”多術,言非一端。

    屑,潔也。

    不以其人為潔而拒絕之,所謂不屑之教誨也。

    其人若能感此,退自修省,則是亦我教誨之也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言或抑或揚,或與或不與,各因其材而笃之,無非教也。

    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