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

關燈
孟子曰:“五霸者,三王之罪人也;今之諸侯,五霸之罪人也;今之大夫,今之諸侯之罪人也。

    趙氏曰:“五霸:齊桓、晉文、秦穆、宋襄、楚莊也。

    三王,夏禹、商湯、周文、武也。

    ”丁氏曰:“夏昆吾,商大彭、豕韋,周齊桓、晉文,謂之五霸。

    ”天子适諸侯曰巡狩,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。

    春省耕而補不足,秋省斂而助不給。

    入其疆,土地辟,田野治,養老尊賢,俊傑在位,則有慶,慶以地。

    入其疆,土地荒蕪,遺老失賢,掊克在位,則有讓。

    一不朝,則貶其爵;再不朝,則削其地;三不朝,則六師移之。

    是故天子讨而不伐,諸侯伐而不讨。

    五霸者,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,故曰:五霸者,三王之罪人也。

    朝,音潮。

    辟,與辟同。

    治,去聲。

    慶,賞也,益其地以賞之也。

    掊克,聚斂也。

    讓,責也。

    移之者,誅其人而變置之也。

    讨者,出命以讨其罪,而使方伯連帥帥諸侯以伐之也。

    伐者奉天子之命,聲其罪而伐之也。

    摟,牽也。

    五霸牽諸侯以伐諸侯,不用天子之命也。

    自入其疆至則有讓,言巡狩之事;自一不朝至六師移之,言述職之事。

    五霸,桓公為盛。

    葵丘之會諸侯,束牲、載書而不歃血。

    初命曰:‘誅不孝,無易樹子,無以妾為妻。

    ’再命曰:‘尊賢育才,以彰有德。

    ’三命曰:‘敬老慈幼,無忘賓旅。

    ’四命曰:‘士無世官,官事無攝,取士必得,無專殺大夫。

    ’五命曰:‘無曲防,無遏籴,無有封而不告。

    ’曰:‘凡我同盟之人,既盟之後,言歸于好。

    ’今之諸侯,皆犯此五禁,故曰:今之諸侯,五霸之罪人也。

    歃,所洽反。

    籴,音狄。

    好,去聲。

    按春秋傳:“僖公九年,葵丘之會,陳牲而不殺。

    讀書加于牲上,壹明天子之禁。

    ”樹,立也。

    已立世子,不得擅易。

    初命三事,所以修身正家之要也。

    賓,賓客也。

    旅,行旅也。

    皆當有以待之,不可忽忘也。

    士世祿而不世官,恐其未必賢也。

    官事無攝,當廣求賢才以充之,不可以阙人廢事也。

    取士必得,必得其人也。

    無專殺大夫,有罪則請命于天子而後殺之也。

    無曲防,不得曲為堤防,壅泉〔一〕激水,以專小利,病鄰國也。

    無遏籴,鄰國兇荒,不得閉籴也。

    無有封而不告者,不得專封國邑而不告天子也。

    長君之惡其罪小,逢君之惡其罪大。

    今之大夫,皆逢君之惡,故曰:今之大夫,今之諸侯之罪人也。

    ”長,上聲。

    君有過不能谏,又順之者,長君之惡也。

    君之過未萌,而先意導之者,逢君之惡也。

    林氏曰:“邵子有言:‘治春秋者,不先治五霸之功罪,則事無統理,而不得聖人之心。

    春秋之閑,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,有過者亦未有大于五霸。

    故五霸者,功之首,罪之魁也。

    ’孟子此章之義,其若此也與?然五霸得罪于三王,今之諸侯得罪于五霸,皆出于異世,故得以逃其罪。

    至于今之大夫,其得罪于今之諸侯,則同時矣;而諸侯非惟莫之罪也,乃反以為良臣而厚禮之。

    不以為罪而反以為功,何其謬哉!”〔一〕“泉”原作“水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
    按說文:“泉,水原(源)也。

    ”“壅泉”即下文“專小利”,“激水”即下文“病鄰國”。

     魯欲使慎子為将軍。

    慎子,魯臣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不教民而用之,謂之殃民。

    殃民者,不容于堯舜之世。

    教民者,教之禮義,使知入事父兄,出事長上也。

    用之,使之戰也。

    一戰勝齊,遂有南陽,然且不可。

    ”是時魯蓋欲使慎子伐齊,取南陽也。

    故孟子言就使慎子善戰有功如此,且猶不可。

    慎子勃然不悅曰:“此則滑厘所不識也。

    ”滑,音骨。

    滑厘,慎子名。

    曰:“吾明告子。

    天子之地方千裡;不千裡,不足以待諸侯。

    諸侯之地方百裡;不百裡,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。

    待諸侯,謂待其朝觐聘問之禮。

    宗廟典籍,祭祀會同之常制也。

    周公之封于魯,為方百裡也;地非不足,而儉于百裡。

    太公之封于齊也,亦為方百裡也;地非不足也,而儉于百裡。

    二公有大勳勞于天下,而其封國不過百裡。

    儉,止而不過之意也。

    今魯方百裡者五,子以為有王者作,則魯在所損乎?在所益乎?魯地之大,皆幷吞小國而得之。

    有王者作,則必在所損矣。

    徒取諸彼以與此,然且仁者不為,況于殺人以求之乎?徒,空也,言不殺人而取之也。

    君子之事君也,務引其君以當道,志于仁而已。

    ”當道,謂事合于理,志仁,謂心在于仁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今之事君者曰:‘我能為君辟土地,充府庫。

    ’今之所謂良臣,古之所謂民賊也。

    君不鄉道,不志于仁,而求富之,是富桀也。

    為,去聲。

    辟,與辟同。

    鄉,與向同,下皆同。

    辟,開墾也。

    ‘我能為君約與國,戰必克。

    ’今之所謂良臣,古之所謂民賊也。

    君不鄉道,不志于仁,而求為之強戰,是輔桀也。

    約,要結也。

    與國,和好相與之國也。

    由今之道,無變今之俗,雖與之天下,不能一朝居也。

    ”言必争奪而至于危亡也。

     白圭曰:“吾欲二十而取一,何如?”白圭,名丹,周人也。

    欲更稅法,二十分而取其一分。

    林氏曰:“按史記:白圭能薄飲食,忍嗜欲,與童仆同苦樂。

    樂觀時變,人棄我取,人取我與,以此居積緻富。

    其為此論,蓋欲以其術施之國家也。

    ”孟子曰:“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