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
關燈
小
中
大
,梓也,皆美材也。
樲棘,小棗,非美材也。
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,而不知也,則為狼疾人也。
狼善顧,疾則不能,故以為失肩背之喻。
飲食之人,則人賤之矣,為其養小以失大也。
為,去聲。
飲食之人,專養口腹者也。
飲食之人無有失也,則口腹豈适為尺寸之膚哉?”此言若使專養口腹,而能不失其大體,專口腹之養,軀命所關,不但為尺寸之膚而已。
但養小之人,無不失其大者,故口腹雖所當養,而終不可以小害大,賤害貴也。
公都子問曰:“鈞是人也,或為大人,或為小人,何也?”孟子曰:“從其大體為大人,從其小體為小人。
”鈞,同也。
從,随也。
大體,心也。
小體,耳目之類也。
曰:“鈞是人也,或從其大體,或從其小體,何也?”曰:“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于物,物交物,則引之而已矣。
心之官則思,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。
此天之所與我者,先立乎其大者,則其小者弗能奪也。
此為大人而已矣。
”官之為言司也。
耳司聽,目司視,各有所職而不能思,是以蔽于外物。
既不能思而蔽于外物,則亦一物而已。
又以外物交于此物,其引之而去不難矣。
心則能思,而以思為職。
凡事物之來,心得其職,則得其理,而物不能蔽;失其職,則不得其理,而物來蔽之。
此三者,皆天之所以與我者,而心為大。
若能有以立之,則事無不思,而耳目之欲不能奪之矣,此所以為大人也。
然此天之此,舊本多作比,而趙注亦以比方釋之。
今本既多作此,而注亦作此,乃未詳孰是。
但作比字〔一〕,于義為短,故且從今本雲。
範浚心箴曰:“茫茫堪輿,俯仰無垠。
人于其間,眇然有身。
是身之微,大倉稊米,參為三才,曰惟心耳。
往古來今,孰無此心?心為形役,乃獸乃禽。
惟口耳目,手足動靜,投閑抵隙,為厥心病。
一心之微,衆欲攻之,其與存者,嗚呼幾希!君子存誠,克念克敬,天君泰然,百體從令。
”〔一〕“字”原“方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孟子曰:“有天爵者,有人爵者。
仁義忠信,樂善不倦,此天爵也;公卿大夫,此人爵也。
樂,音洛。
天爵者,德義可尊,自然之貴也。
古之人修其天爵,而人爵從之。
修其天爵,以為吾分之所當然者耳。
人爵從之,蓋不待求之而自至也。
今之人修其天爵,以要人爵;既得人爵,而棄其天爵,則惑之甚者也,終亦必亡而已矣。
”要,音邀。
要,求也。
修天爵以要人爵,其心固已惑矣;得人爵而棄天爵,則其惑又甚焉,終必幷其所得之人爵而亡之也。
孟子曰:“欲貴者,人之同心也。
人人有貴于己者,弗思耳。
貴于己者,謂天爵也。
人之所貴者,非良貴也。
趙孟之所貴,趙孟能賤之。
人之所貴,謂人以爵位加己而後貴也。
良者,本然之善也。
趙孟,晉卿也。
能以爵祿與人而使之貴,則亦能奪之而使之賤矣。
若良貴,則人安得而賤之哉?詩雲:‘既醉以酒,既飽以德。
’言飽乎仁義也,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;令聞廣譽施于身,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。
”聞,去聲。
詩大雅既醉之篇。
飽,充足也。
願,欲也。
膏,肥肉。
粱,美谷。
令,善也。
聞,亦譽也。
文繡,衣之美者也。
仁義充足而聞譽彰着,皆所謂良貴也。
尹氏曰:“言在我者重,則外物輕。
” 孟子曰:“仁之勝不仁也,猶水勝火。
今之為仁者,猶以一杯水,救一車薪之火也;不熄,則謂之水不勝火,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。
與,猶助也。
仁之能勝不仁,必然之理也。
但為之不力,則無以勝不仁,而人遂以為真不能勝,是我之所為有以深助于不仁者也。
亦終必亡而已矣。
”言此人之心,亦且自怠于為仁,終必幷與其所為而亡之。
趙氏曰:“言為仁不至,而不反諸己也。
” 孟子曰:“五谷者,種之美者也;苟為不熟,不如荑稗。
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。
”荑,音蹄。
稗,蒲賣反。
夫,音扶。
荑稗,草之似谷者,其實亦可食,然不能如五谷之美也。
但五谷不熟,則反不如荑稗之熟;猶為仁而不熟,則反不如為他道之有成。
是以為仁必貴乎熟,而不可徒恃其種之美,又不可以仁之難熟,而甘為他道之有成也。
尹氏曰:“日新而不已則熟。
” 孟子曰:“羿之教人射,必志于彀;學者亦必志于彀。
彀,古候反。
羿,善射者也。
志,猶期也。
彀,弓滿也。
滿而後發,射之法也。
學,謂學射。
大匠誨人,必以規矩;學者亦必以規矩。
”大匠,工師也。
規矩,匠之法也。
此章言事必有法,然後可成,師舍是則無以教,弟子舍是則無以學。
曲藝且然,況聖人之道乎?
樲棘,小棗,非美材也。
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,而不知也,則為狼疾人也。
狼善顧,疾則不能,故以為失肩背之喻。
飲食之人,則人賤之矣,為其養小以失大也。
為,去聲。
飲食之人,專養口腹者也。
飲食之人無有失也,則口腹豈适為尺寸之膚哉?”此言若使專養口腹,而能不失其大體,專口腹之養,軀命所關,不但為尺寸之膚而已。
但養小之人,無不失其大者,故口腹雖所當養,而終不可以小害大,賤害貴也。
公都子問曰:“鈞是人也,或為大人,或為小人,何也?”孟子曰:“從其大體為大人,從其小體為小人。
”鈞,同也。
從,随也。
大體,心也。
小體,耳目之類也。
曰:“鈞是人也,或從其大體,或從其小體,何也?”曰:“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于物,物交物,則引之而已矣。
心之官則思,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。
此天之所與我者,先立乎其大者,則其小者弗能奪也。
此為大人而已矣。
”官之為言司也。
耳司聽,目司視,各有所職而不能思,是以蔽于外物。
既不能思而蔽于外物,則亦一物而已。
又以外物交于此物,其引之而去不難矣。
心則能思,而以思為職。
凡事物之來,心得其職,則得其理,而物不能蔽;失其職,則不得其理,而物來蔽之。
此三者,皆天之所以與我者,而心為大。
若能有以立之,則事無不思,而耳目之欲不能奪之矣,此所以為大人也。
然此天之此,舊本多作比,而趙注亦以比方釋之。
今本既多作此,而注亦作此,乃未詳孰是。
但作比字〔一〕,于義為短,故且從今本雲。
範浚心箴曰:“茫茫堪輿,俯仰無垠。
人于其間,眇然有身。
是身之微,大倉稊米,參為三才,曰惟心耳。
往古來今,孰無此心?心為形役,乃獸乃禽。
惟口耳目,手足動靜,投閑抵隙,為厥心病。
一心之微,衆欲攻之,其與存者,嗚呼幾希!君子存誠,克念克敬,天君泰然,百體從令。
”〔一〕“字”原“方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孟子曰:“有天爵者,有人爵者。
仁義忠信,樂善不倦,此天爵也;公卿大夫,此人爵也。
樂,音洛。
天爵者,德義可尊,自然之貴也。
古之人修其天爵,而人爵從之。
修其天爵,以為吾分之所當然者耳。
人爵從之,蓋不待求之而自至也。
今之人修其天爵,以要人爵;既得人爵,而棄其天爵,則惑之甚者也,終亦必亡而已矣。
”要,音邀。
要,求也。
修天爵以要人爵,其心固已惑矣;得人爵而棄天爵,則其惑又甚焉,終必幷其所得之人爵而亡之也。
孟子曰:“欲貴者,人之同心也。
人人有貴于己者,弗思耳。
貴于己者,謂天爵也。
人之所貴者,非良貴也。
趙孟之所貴,趙孟能賤之。
人之所貴,謂人以爵位加己而後貴也。
良者,本然之善也。
趙孟,晉卿也。
能以爵祿與人而使之貴,則亦能奪之而使之賤矣。
若良貴,則人安得而賤之哉?詩雲:‘既醉以酒,既飽以德。
’言飽乎仁義也,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;令聞廣譽施于身,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。
”聞,去聲。
詩大雅既醉之篇。
飽,充足也。
願,欲也。
膏,肥肉。
粱,美谷。
令,善也。
聞,亦譽也。
文繡,衣之美者也。
仁義充足而聞譽彰着,皆所謂良貴也。
尹氏曰:“言在我者重,則外物輕。
” 孟子曰:“仁之勝不仁也,猶水勝火。
今之為仁者,猶以一杯水,救一車薪之火也;不熄,則謂之水不勝火,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。
與,猶助也。
仁之能勝不仁,必然之理也。
但為之不力,則無以勝不仁,而人遂以為真不能勝,是我之所為有以深助于不仁者也。
亦終必亡而已矣。
”言此人之心,亦且自怠于為仁,終必幷與其所為而亡之。
趙氏曰:“言為仁不至,而不反諸己也。
” 孟子曰:“五谷者,種之美者也;苟為不熟,不如荑稗。
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。
”荑,音蹄。
稗,蒲賣反。
夫,音扶。
荑稗,草之似谷者,其實亦可食,然不能如五谷之美也。
但五谷不熟,則反不如荑稗之熟;猶為仁而不熟,則反不如為他道之有成。
是以為仁必貴乎熟,而不可徒恃其種之美,又不可以仁之難熟,而甘為他道之有成也。
尹氏曰:“日新而不已則熟。
” 孟子曰:“羿之教人射,必志于彀;學者亦必志于彀。
彀,古候反。
羿,善射者也。
志,猶期也。
彀,弓滿也。
滿而後發,射之法也。
學,謂學射。
大匠誨人,必以規矩;學者亦必以規矩。
”大匠,工師也。
規矩,匠之法也。
此章言事必有法,然後可成,師舍是則無以教,弟子舍是則無以學。
曲藝且然,況聖人之道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