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
關燈
小
中
大
似也,何獨至于人而疑之?聖人與我同類者。
聖人亦人耳,其性之善,無不同也。
故龍子曰:‘不知足而為屦,我知其不為蒉也。
’屦之相似,天下之足同也。
蒉,音匮。
蒉,草器也。
不知人足之大小而為之屦,雖未必适中,然必似足形,不至成蒉也。
口之于味,有同耆也。
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。
如使口之于味也,其性與人殊,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,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于味也?至于味,天下期于易牙,是天下之口相似也耆,與嗜同,下同。
易牙,古之知味者。
言易牙所調之味,則天下皆以為美也。
惟耳亦然。
至于聲,天下期于師曠,是天下之耳相似也。
師曠,能審音者也。
言師曠所和之音,則天下皆以為美也。
惟目亦然。
至于子都,天下莫不知其姣也。
不知子都之姣者,無目者也。
姣,古卯反。
子都,古之美人也。
妏,好也。
故曰:口之于味也,有同耆焉;耳之于聲也,有同聽焉;目之于色也,有同美焉。
至于心,獨無所同然乎?心之所同然者何也?謂理也,義也。
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。
故理義之悅我心,猶刍豢之悅我口。
”然,猶可也。
草食曰刍,牛羊是也;谷食曰豢,犬豕是也。
程子曰:“在物為理,處物為義,體用之謂也。
孟子言人心無不悅理義者,但聖人則先知先覺乎此耳,非有以異于人也。
”程子又曰:“理義之悅我心,猶刍豢之悅我口,此語親切有味。
須實體察得理義之悅心,真猶刍豢之悅口,始得。
” 孟子曰:“牛山之木嘗美矣,以其郊于大國也,斧斤伐之,可以為美乎?是其日夜之所息,雨露之所潤,非無萌櫱之生焉,牛羊又從而牧之,是以若彼濯濯也。
人見其濯濯也,以為未嘗有材焉,此豈山之性也哉?櫱,五割反。
牛山,齊之東南山也。
邑外謂之郊,言牛山之木,前此固嘗美矣,今為大國之郊,伐之者衆,故失其美耳。
息,生長也。
日夜之所息,謂氣化流行未嘗間斷,故日夜之閑,凡物皆有所生長也,萌,芽也。
櫱,芽之旁出者也。
濯濯,光潔之貌。
材,材木也。
言山木雖伐,猶有萌櫱,而牛羊又從而害之,是以至于光潔而無草木也。
雖存乎人者,豈無仁義之心哉?其所以放其良心者,亦猶斧斤之于木也,旦旦而伐之,可以為美乎?其日夜之所息,平旦之氣,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,則其旦晝之所為,有梏亡之矣。
梏之反複,則其夜氣不足以存;夜氣不足以存,則其違禽獸不遠矣。
人見其禽獸也,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,是豈人之情也哉?好、惡,并去聲。
良心者,本然之善心,即所謂仁義之心也。
平旦之氣,謂未與物接之時,清明之氣也。
好惡與人相近,言得人心之所同然也。
幾希,不多也。
梏,械也。
反複,展轉也。
言人之良心雖已放失,然其日夜之間,亦必有所生長。
故平旦未與物接,其氣清明之際,良心猶必有發見者。
但其發見至微,而旦晝所為之不善,又已随而梏亡之,如山木既伐,猶有萌櫱,而牛羊又牧之也。
晝之所為,既有以害其夜之所息,又不能勝其晝之所為,是以展轉相害。
至于夜氣之生,日以寖薄,而不足以存其仁義之良心,則平旦之氣亦不能清,而所好惡遂與人遠矣。
故苟得其養,無物不長;苟失其養,無物不消。
長,上聲。
山木人心,其理一也。
孔子曰:‘操則存,舍則亡;出入無時,莫知其鄉。
’惟心之謂與?”舍,日暴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。
吾見亦罕矣,吾退而寒之者至矣,吾如有萌焉何哉?易,去聲。
暴,步蔔反。
見,音現。
暴,溫之也。
我見王之時少,猶一日暴之也,我退則谄谀雜進之日多,是十日寒之也。
雖有萌櫱之生,我亦安能如之何哉?今夫弈之為數,小數也;不專心緻志,則不得也。
弈秋,通國之善弈者也。
使弈秋誨二人弈,其一人專心緻志,惟弈秋之為聽。
一人雖聽之,一心以為有鴻鹄将至,思援弓繳而射之,雖與之俱學,弗若之矣。
為是其智弗若與?曰:非然也。
”夫,音扶。
繳,音灼。
射,食亦反。
為是之為,去聲。
若與之與,平聲。
弈,圍棋也。
數,技也。
緻,極也。
弈秋,善弈者名秋也。
繳,以繩系矢而射也。
程子為講官,言于上曰:“人主一日之閑,接賢士大夫之時多,親宦官宮妾之時少;則可以涵養氣質,而熏陶德性。
”時不能用,識者恨之。
範氏曰“人君之心,惟在所養。
君子養之以善則智,小人養之以惡則愚。
然賢人易疏,小人易親,是以寡不能勝衆,正不能勝邪。
自古國家治日常少,而亂日常多,蓋以此也。
” 孟子曰:“魚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
生,亦
聖人亦人耳,其性之善,無不同也。
故龍子曰:‘不知足而為屦,我知其不為蒉也。
’屦之相似,天下之足同也。
蒉,音匮。
蒉,草器也。
不知人足之大小而為之屦,雖未必适中,然必似足形,不至成蒉也。
口之于味,有同耆也。
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。
如使口之于味也,其性與人殊,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,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于味也?至于味,天下期于易牙,是天下之口相似也耆,與嗜同,下同。
易牙,古之知味者。
言易牙所調之味,則天下皆以為美也。
惟耳亦然。
至于聲,天下期于師曠,是天下之耳相似也。
師曠,能審音者也。
言師曠所和之音,則天下皆以為美也。
惟目亦然。
至于子都,天下莫不知其姣也。
不知子都之姣者,無目者也。
姣,古卯反。
子都,古之美人也。
妏,好也。
故曰:口之于味也,有同耆焉;耳之于聲也,有同聽焉;目之于色也,有同美焉。
至于心,獨無所同然乎?心之所同然者何也?謂理也,義也。
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。
故理義之悅我心,猶刍豢之悅我口。
”然,猶可也。
草食曰刍,牛羊是也;谷食曰豢,犬豕是也。
程子曰:“在物為理,處物為義,體用之謂也。
孟子言人心無不悅理義者,但聖人則先知先覺乎此耳,非有以異于人也。
”程子又曰:“理義之悅我心,猶刍豢之悅我口,此語親切有味。
須實體察得理義之悅心,真猶刍豢之悅口,始得。
” 孟子曰:“牛山之木嘗美矣,以其郊于大國也,斧斤伐之,可以為美乎?是其日夜之所息,雨露之所潤,非無萌櫱之生焉,牛羊又從而牧之,是以若彼濯濯也。
人見其濯濯也,以為未嘗有材焉,此豈山之性也哉?櫱,五割反。
牛山,齊之東南山也。
邑外謂之郊,言牛山之木,前此固嘗美矣,今為大國之郊,伐之者衆,故失其美耳。
息,生長也。
日夜之所息,謂氣化流行未嘗間斷,故日夜之閑,凡物皆有所生長也,萌,芽也。
櫱,芽之旁出者也。
濯濯,光潔之貌。
材,材木也。
言山木雖伐,猶有萌櫱,而牛羊又從而害之,是以至于光潔而無草木也。
雖存乎人者,豈無仁義之心哉?其所以放其良心者,亦猶斧斤之于木也,旦旦而伐之,可以為美乎?其日夜之所息,平旦之氣,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,則其旦晝之所為,有梏亡之矣。
梏之反複,則其夜氣不足以存;夜氣不足以存,則其違禽獸不遠矣。
人見其禽獸也,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,是豈人之情也哉?好、惡,并去聲。
良心者,本然之善心,即所謂仁義之心也。
平旦之氣,謂未與物接之時,清明之氣也。
好惡與人相近,言得人心之所同然也。
幾希,不多也。
梏,械也。
反複,展轉也。
言人之良心雖已放失,然其日夜之間,亦必有所生長。
故平旦未與物接,其氣清明之際,良心猶必有發見者。
但其發見至微,而旦晝所為之不善,又已随而梏亡之,如山木既伐,猶有萌櫱,而牛羊又牧之也。
晝之所為,既有以害其夜之所息,又不能勝其晝之所為,是以展轉相害。
至于夜氣之生,日以寖薄,而不足以存其仁義之良心,則平旦之氣亦不能清,而所好惡遂與人遠矣。
故苟得其養,無物不長;苟失其養,無物不消。
長,上聲。
山木人心,其理一也。
孔子曰:‘操則存,舍則亡;出入無時,莫知其鄉。
’惟心之謂與?”舍,日暴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。
吾見亦罕矣,吾退而寒之者至矣,吾如有萌焉何哉?易,去聲。
暴,步蔔反。
見,音現。
暴,溫之也。
我見王之時少,猶一日暴之也,我退則谄谀雜進之日多,是十日寒之也。
雖有萌櫱之生,我亦安能如之何哉?今夫弈之為數,小數也;不專心緻志,則不得也。
弈秋,通國之善弈者也。
使弈秋誨二人弈,其一人專心緻志,惟弈秋之為聽。
一人雖聽之,一心以為有鴻鹄将至,思援弓繳而射之,雖與之俱學,弗若之矣。
為是其智弗若與?曰:非然也。
”夫,音扶。
繳,音灼。
射,食亦反。
為是之為,去聲。
若與之與,平聲。
弈,圍棋也。
數,技也。
緻,極也。
弈秋,善弈者名秋也。
繳,以繩系矢而射也。
程子為講官,言于上曰:“人主一日之閑,接賢士大夫之時多,親宦官宮妾之時少;則可以涵養氣質,而熏陶德性。
”時不能用,識者恨之。
範氏曰“人君之心,惟在所養。
君子養之以善則智,小人養之以惡則愚。
然賢人易疏,小人易親,是以寡不能勝衆,正不能勝邪。
自古國家治日常少,而亂日常多,蓋以此也。
” 孟子曰:“魚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
生,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