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

關燈
誰敬?”曰:“敬兄。

    ”“酌則誰先?”曰:“先酌鄉人。

    ”“所敬在此,所長在彼,果在外,非由内也。

    ”長,上聲。

    伯,長也。

    酌,酌酒也。

    此皆季子問、公都子答,而季子又言,如此則敬長之心,果不由中出也。

    公都子不能答,以告孟子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敬叔父乎?敬弟乎?彼将曰‘敬叔父’。

    曰:‘弟為屍,則誰敬?’彼将曰‘敬弟。

    ’子曰:‘惡在其敬叔父也?’彼将曰‘在位故也。

    ’子亦曰:‘在位故也。

    庸敬在兄,斯須之敬在鄉人。

    ’”惡,平聲。

    屍,祭祀所主以象神,雖子弟為之,然敬之當如祖考也。

    在位,弟在屍位,鄉人在賓客之位也。

    庸,常也。

    斯須,暫時也。

    言因時制宜,皆由中出也。

    季子聞之曰:“敬叔父則敬,敬弟則敬,果在外,非由内也。

    ”公都子曰:“冬日則飲湯,夏日則飲水,然則飲食亦在外也?”此亦上章耆炙之意。

    範氏曰:“二章問答,大指略同,皆反複譬喻以曉當世,使明仁義之在内,則知人之性善,而皆可以為堯舜矣。

    ” 公都子曰:“告子曰:‘性無善無不善也。

    ’此亦“生之謂性、食色性也”之意,近世蘇氏、胡氏之說蓋如此。

    或曰:‘性可以為善,可以為不善;是故文武興,則民好善;幽厲興,則民好暴。

    ’好,去聲。

    此即湍水之說也。

    或曰:‘有性善,有性不善;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,以瞽瞍為父而有舜;以纣為兄之子且以為君,而有微子啟、王子比幹。

    ’韓子性有三品之說蓋如此。

    按此文,則微子、比幹皆纣之叔父,而書稱微子為商王元子,疑此或有誤字。

    今曰‘性善’,然則彼皆非與?”與,平聲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乃若其情,則可以為善矣,乃所謂善也。

    乃若,發語辭。

    情者,性之動也。

    人之情,本但可以為善而不可以為惡,則性之本善可知矣。

    若夫為不善,非才之罪也。

    夫,音扶。

    才,猶材質,人之能也。

    人有是性,則有是才,性既善則才亦善。

    人之為不善,乃物欲陷溺而然,非其才之罪也。

    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;羞惡之心,人皆有之;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;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

    恻隐之心,仁也;羞惡之心,義也;恭敬之心,禮也;是非之心,智也。

    仁義禮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,弗思耳矣。

    故曰:‘求則得之,舍則失之。

    ’或相倍蓰而無算者,不能盡其才者也。

    惡,去聲。

    舍,上聲。

    蓰,音師。

    恭者,敬之發于外者也;敬者,恭之主于中者也。

    铄,以火銷金之名,自外以至内也。

    算,數也。

    言四者之心人所固有,但人自不思而求之耳,所以善惡相去之遠,由不思不求而不能擴充以盡其才也。

    前篇言是四者為仁義禮智之端,而此不言端者,彼欲其擴而充之,此直因用以着其本體,故言有不同耳。

    詩曰:‘天生蒸民,有物有則。

    民之秉夷,好是懿德。

    ’孔子曰:‘為此詩者,其知道乎!故有物必有則,民之秉夷也,故好是懿德。

    ’”好,去聲。

    詩大雅烝民之篇。

    蒸,詩作烝,衆也。

    物,事也。

    則,法也。

    夷,詩作彜,常也。

    懿,美也。

    有物必有法:如有耳目,則有聰明之德;有父子,則有慈孝之心,是民所秉執之常性也,故人之情無不好此懿德者。

    以此觀之,則人性之善可見,而公都子所問之三說,皆不辯而自明矣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性即理也,理則堯舜至于塗人一也。

    才?于氣,氣有清濁,?其清者為賢,?其濁者為愚。

    學而知之,則氣無清濁,皆可至于善而複性之本,湯武身之是也。

    孔子所言下愚不移者,則自暴自棄之人也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論性不論氣,不備;論氣不論性,不明,二之則不是。

    ”張子曰:“形而後有氣質之性,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。

    故氣質之性,君子有弗性者焉。

    ”愚按:程子此說才字,與孟子本文小異。

    蓋孟子專指其發于性者言之,故以為才無不善;程子兼指其?于氣者言之,則人之才固有昏明強弱之不同矣,張子所謂氣質之性是也。

    二說雖殊,各有所當,然以事理考之,程子為密。

    蓋氣質所?雖有不善,而不害性之本善;性雖本善,而不可以無省察矯揉之功,學者所當深玩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富歲,子弟多賴;兇歲,子弟多暴,非天之降才爾殊也,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。

    富歲,豐年也。

    賴,借也。

    豐年衣食饒足,故有所顧借而為善;兇年衣食不足,故有以陷溺其心而為暴。

    今夫麰麥,播種而耰之,其地同,樹之時又同,浡然而生,至于日至之時,皆熟矣。

    雖有不同,則地有肥硗,雨露之養,人事之不齊也。

    夫,音扶。

    麰,音牟。

    耰,音憂。

    硗,苦交反。

    麰,大麥也。

    耰,覆種也。

    日至之時,謂當成熟之期也。

    硗,瘠薄也。

    故凡同類者,舉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