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 萬章章句下
關燈
小
中
大
饋也。
悅賢不能舉,又不能養也,可謂悅賢乎?”亟,去聲,下同。
摽,音杓。
使,去聲。
亟,數也。
鼎肉,熟肉也。
卒,末也。
摽,麾也。
數以君命來饋,當拜受之,非養賢之禮,故不悅。
而于其末後複來饋時,麾使者出拜而辭之。
犬馬畜急,言不以人禮待己也。
台,賤官,主使令者。
蓋缪公愧悟,自此不複令台來緻饋也。
舉,用也。
能養者未必能用也,況又不能養乎?曰:“敢問國君欲養君子,如何斯可謂養矣?”曰:“以君命将之,再拜稽首而受。
其後廪人繼粟,庖人繼肉,不以君命将之。
子思以為鼎肉,使己仆仆爾亟拜也,非養君子之道也。
初以君命來饋,則當拜受。
其後有司各以其職繼續所無,不以君命來饋,不使賢者有亟拜之勞也。
仆仆,煩猥貌。
堯之于舜也,使其子九男事之,二女女焉,百官牛羊倉廪備,以養舜于畎畝之中,後舉而加諸上位。
故曰:“王公之尊賢者也。
”女下字,去聲。
能養能舉,悅賢之至也,惟堯舜為能盡之,而後世之所當法也。
萬章曰:“敢問不見諸侯,何義也?”孟子曰:“在國曰市井之臣,在野曰草莽之臣,皆謂庶人。
庶人不傳質為臣,不敢見于諸侯,禮也。
”質,與贽同。
傳,通也。
質者,士執雉,庶人執鹜,相見以自通者也。
國内莫非君臣,但未仕者與執贽在位之臣不同,故不敢見也。
萬章曰:“庶人,召之役,則往役;君欲見之,召之,則不往見之,何也?”曰:“往役,義也;往見,不義也。
往役者,庶人之職;不往見者,士之禮。
且君之欲見之也,何為也哉?”曰:“為其多聞也,為其賢也。
”曰:“為其多聞也,則天子不召師,而況諸侯乎?為其賢也,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。
為并去聲。
缪公亟見于子思,曰:‘古千乘之國以友士,何如?’子思不悅,曰:‘古之人有言:曰事之雲乎,豈曰友之雲乎?’子思之不悅也,豈不曰:‘以位,則子,君也;我,臣也。
何敢與君友也?以德,則子事我者也。
奚可以與我友?’千乘之君求與之友,而不可得也,而況可召與?亟、乘,皆去聲。
召與之與,平聲。
孟子引子思之言而釋之,以明不可召之意。
齊景公田,招虞人以旌,不至,将殺之。
志士不忘在溝壑,勇士不忘喪其元。
孔子奚取焉?取非其招不往也。
”喪,息浪反。
說見前篇。
曰:“敢問招虞人何以?”曰:“以皮冠。
庶人以旃,士以旗,大夫以旌。
皮冠,田獵之冠也。
事見春秋傳。
然則皮冠者,虞人之所有事也,故以是招之。
庶人,未仕之臣。
通帛曰旃。
士,謂已仕者。
交龍為旗,析羽而注于旗幹之首曰旌。
以大夫之招招虞人,虞人死不敢往。
以士之招招庶人,庶人豈敢往哉。
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?欲見而召之,是不賢人之招也。
以士之招招庶人,則不敢往;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,則不可往矣。
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,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。
夫義,路也;禮,門也。
惟君子能由是路,出入是門也。
詩雲:‘周道如底,其直如矢;君子所履,小人所視。
’”夫,音扶。
底,詩作砥,之履反。
詩小雅大東之篇。
底,與砥同,砺石也。
言其平也。
矢,言其直也。
視,視以為法也。
引此以證上文能由是路之義萬章曰:“孔子,君命召,不俟駕而行。
然則孔子非與?”曰:“孔子當仕有官職,而以其官召之也。
”與,平聲。
孔子方仕而任職,君以其官名召之,故不俟駕而行。
徐氏曰:“孔子、孟子,易地則皆然。
”此章言不見諸侯之義,最為詳悉,更合陳代、公孫醜所問者而觀之,其說乃盡。
孟子謂萬章曰:“一鄉之善士,斯友一鄉之善士;一國之善士,斯友一國之善士;天下之善士,斯友天下之善士。
言己之善蓋于一鄉,然後能盡友一鄉之善士。
推而至于一國天下皆然,随其高下以為廣狹也。
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,又尚論古之人。
頌其詩,讀其書,不知其人,可乎?是以論其世也。
是尚友也。
”尚,上同。
言進而上也。
頌,誦通。
論其世,論其當世行事之迹也。
言既觀其言,則不可以不知其為人之實,是以又考其行也。
夫能友天下之善士,其所友衆矣,猶以為未足,又進而取于古人。
是能進其取友之道,而非止為一世之士矣。
齊宣王問卿。
孟子曰:“王何卿之問也?”王曰:“卿不同乎?”曰:“不同。
有貴戚之卿,有異姓之卿。
”王曰:“請問貴戚之卿。
”曰:“君有大過則谏,反複之而不聽,則易位。
”大過,謂足以亡其國者。
易位,易君之位,更立親戚之賢者。
蓋與君有親親之恩,無可去之義。
以宗廟為重,不忍坐視其亡,故不得已而至于此也。
王勃然變乎色。
勃然,變色貌。
曰:“王勿異也。
王問臣,臣不敢不以正對。
”孟子言也。
王色定,然後請問異姓之卿。
曰:“君有過則谏,反複之而不聽,則去。
”君臣義合,不合則去。
此章言大臣之義,親疏不同,守經行權,各有其分。
貴戚之卿,小過非不谏也,但必大過而不聽,乃可易位。
異姓之卿,大過非不谏也,雖小過而不聽,已可去矣。
然三仁貴戚,不能行之于約;而霍光異姓,乃能行之于昌邑。
此又委任權力之不同,不可以執一論也。
悅賢不能舉,又不能養也,可謂悅賢乎?”亟,去聲,下同。
摽,音杓。
使,去聲。
亟,數也。
鼎肉,熟肉也。
卒,末也。
摽,麾也。
數以君命來饋,當拜受之,非養賢之禮,故不悅。
而于其末後複來饋時,麾使者出拜而辭之。
犬馬畜急,言不以人禮待己也。
台,賤官,主使令者。
蓋缪公愧悟,自此不複令台來緻饋也。
舉,用也。
能養者未必能用也,況又不能養乎?曰:“敢問國君欲養君子,如何斯可謂養矣?”曰:“以君命将之,再拜稽首而受。
其後廪人繼粟,庖人繼肉,不以君命将之。
子思以為鼎肉,使己仆仆爾亟拜也,非養君子之道也。
初以君命來饋,則當拜受。
其後有司各以其職繼續所無,不以君命來饋,不使賢者有亟拜之勞也。
仆仆,煩猥貌。
堯之于舜也,使其子九男事之,二女女焉,百官牛羊倉廪備,以養舜于畎畝之中,後舉而加諸上位。
故曰:“王公之尊賢者也。
”女下字,去聲。
能養能舉,悅賢之至也,惟堯舜為能盡之,而後世之所當法也。
萬章曰:“敢問不見諸侯,何義也?”孟子曰:“在國曰市井之臣,在野曰草莽之臣,皆謂庶人。
庶人不傳質為臣,不敢見于諸侯,禮也。
”質,與贽同。
傳,通也。
質者,士執雉,庶人執鹜,相見以自通者也。
國内莫非君臣,但未仕者與執贽在位之臣不同,故不敢見也。
萬章曰:“庶人,召之役,則往役;君欲見之,召之,則不往見之,何也?”曰:“往役,義也;往見,不義也。
往役者,庶人之職;不往見者,士之禮。
且君之欲見之也,何為也哉?”曰:“為其多聞也,為其賢也。
”曰:“為其多聞也,則天子不召師,而況諸侯乎?為其賢也,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。
為并去聲。
缪公亟見于子思,曰:‘古千乘之國以友士,何如?’子思不悅,曰:‘古之人有言:曰事之雲乎,豈曰友之雲乎?’子思之不悅也,豈不曰:‘以位,則子,君也;我,臣也。
何敢與君友也?以德,則子事我者也。
奚可以與我友?’千乘之君求與之友,而不可得也,而況可召與?亟、乘,皆去聲。
召與之與,平聲。
孟子引子思之言而釋之,以明不可召之意。
齊景公田,招虞人以旌,不至,将殺之。
志士不忘在溝壑,勇士不忘喪其元。
孔子奚取焉?取非其招不往也。
”喪,息浪反。
說見前篇。
曰:“敢問招虞人何以?”曰:“以皮冠。
庶人以旃,士以旗,大夫以旌。
皮冠,田獵之冠也。
事見春秋傳。
然則皮冠者,虞人之所有事也,故以是招之。
庶人,未仕之臣。
通帛曰旃。
士,謂已仕者。
交龍為旗,析羽而注于旗幹之首曰旌。
以大夫之招招虞人,虞人死不敢往。
以士之招招庶人,庶人豈敢往哉。
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?欲見而召之,是不賢人之招也。
以士之招招庶人,則不敢往;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,則不可往矣。
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,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。
夫義,路也;禮,門也。
惟君子能由是路,出入是門也。
詩雲:‘周道如底,其直如矢;君子所履,小人所視。
’”夫,音扶。
底,詩作砥,之履反。
詩小雅大東之篇。
底,與砥同,砺石也。
言其平也。
矢,言其直也。
視,視以為法也。
引此以證上文能由是路之義萬章曰:“孔子,君命召,不俟駕而行。
然則孔子非與?”曰:“孔子當仕有官職,而以其官召之也。
”與,平聲。
孔子方仕而任職,君以其官名召之,故不俟駕而行。
徐氏曰:“孔子、孟子,易地則皆然。
”此章言不見諸侯之義,最為詳悉,更合陳代、公孫醜所問者而觀之,其說乃盡。
孟子謂萬章曰:“一鄉之善士,斯友一鄉之善士;一國之善士,斯友一國之善士;天下之善士,斯友天下之善士。
言己之善蓋于一鄉,然後能盡友一鄉之善士。
推而至于一國天下皆然,随其高下以為廣狹也。
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,又尚論古之人。
頌其詩,讀其書,不知其人,可乎?是以論其世也。
是尚友也。
”尚,上同。
言進而上也。
頌,誦通。
論其世,論其當世行事之迹也。
言既觀其言,則不可以不知其為人之實,是以又考其行也。
夫能友天下之善士,其所友衆矣,猶以為未足,又進而取于古人。
是能進其取友之道,而非止為一世之士矣。
齊宣王問卿。
孟子曰:“王何卿之問也?”王曰:“卿不同乎?”曰:“不同。
有貴戚之卿,有異姓之卿。
”王曰:“請問貴戚之卿。
”曰:“君有大過則谏,反複之而不聽,則易位。
”大過,謂足以亡其國者。
易位,易君之位,更立親戚之賢者。
蓋與君有親親之恩,無可去之義。
以宗廟為重,不忍坐視其亡,故不得已而至于此也。
王勃然變乎色。
勃然,變色貌。
曰:“王勿異也。
王問臣,臣不敢不以正對。
”孟子言也。
王色定,然後請問異姓之卿。
曰:“君有過則谏,反複之而不聽,則去。
”君臣義合,不合則去。
此章言大臣之義,親疏不同,守經行權,各有其分。
貴戚之卿,小過非不谏也,但必大過而不聽,乃可易位。
異姓之卿,大過非不谏也,雖小過而不聽,已可去矣。
然三仁貴戚,不能行之于約;而霍光異姓,乃能行之于昌邑。
此又委任權力之不同,不可以執一論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