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 萬章章句上
關燈
小
中
大
時之不同,義則一也。
”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,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?聖人之行不同也,或遠或近,或去或不去,歸潔其身而已矣。
行,去聲。
辱己甚于枉己,正天下難于正人。
若伊尹以割烹要湯,辱己甚矣,何以正天下乎?遠,謂隐遁也。
近,謂仕近君也。
言聖人之行雖不必同,然其要歸,在潔其身而已。
伊尹豈肯以割烹要湯哉?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,末聞以割烹也。
林氏曰:“以堯舜之道要湯者,非實以是要之也,道在此而湯之聘自來耳。
猶子貢言夫子之求之,異乎人之求之也”愚謂此語亦猶前章所論父不得而子之意。
伊訓曰:‘天誅造攻自牧宮,朕載自亳。
’伊訓,商書篇名。
孟子引以證伐夏救民之事也。
今〔一〕書牧宮作鳴條。
造、載,皆始也。
伊尹言始攻桀無道,由我始其事于亳也。
〔一〕“今”原作“令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萬章問曰:“或謂孔子于衛主癰疽,于齊主侍人瘠環,有諸乎?”孟子曰:“否,不然也。
好事者為之也。
癰,于容反。
疽,七餘反。
好,去聲。
主,謂舍于其家,以之為主人也。
癰疽,瘍醫也。
侍人,奄人也。
瘠,姓。
環,名。
皆時君所近狎之人升君所近狎之人也。
好事,謂喜造言生事之人也。
于衛主顔雠由。
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,兄弟也。
彌子謂子路曰:‘孔子主我,衛卿可得也。
’子路以告。
孔子曰:‘有命。
’孔子進以禮,退以義,得之不得曰‘有命’。
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,是無義無命也。
雠,如字,又音犨。
顔雠由,衛之賢大夫也,史記作顔濁鄒。
彌子,衛靈公幸臣彌子瑕也。
徐氏曰“禮主于辭遜,故進以禮;義主于制斷,故退以義。
難進而易退者也,在我者有禮義而已,得之不得則有命存焉。
”孔子悅于魯衛,遭宋桓司馬将要而殺之,微服而過宋。
是時孔子當阨,主司城貞子,為陳侯周臣。
要,平聲。
不悅,不樂居其國也。
桓司馬,宋大夫向魋也。
司城貞子,亦宋大夫之賢者也。
陳侯,名周。
按史記:“孔子為魯司寇,齊人饋女樂以閑之,孔子遂行。
适衛月餘,去衛适宋。
司馬魋欲殺孔子,孔子去至陳,主于司城貞子。
”孟子言孔子雖當阨難,當猶擇所主,況在齊衛無事之時,豈有主癰疽侍人之事乎?吾聞觀近臣,以其所為主;觀遠臣,以其所主。
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,何以為孔子?”近臣,在朝之臣。
遠臣,遠方來仕者。
君子小人,各從其類,故觀其所為主,與其所主者,而其人可知。
萬章問曰:“或曰:‘百裡奚自鬻于秦養牲者,五羊之皮,食牛,以要秦穆公。
’信乎?”孟子曰:“否,不然。
好事者為之也。
食,音嗣。
好,去聲,下同,百裡奚,虞之賢臣。
人言其自賣于秦養牲者之家,得五羊之皮而為之食牛,因以幹秦穆公也。
百裡奚,虞人也。
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産之乘,假道于虞以伐虢。
宮之奇谏,百裡奚不谏。
屈,求勿反。
乘,去聲。
虞虢,皆國名。
垂棘之璧,垂棘之地所出之璧也。
屈産之乘,屈地所生之良馬也。
乘,四匹也。
晉欲伐虢,道經于虞,故以此物借道,其實欲幷取虞。
宮之奇,亦虞之賢臣。
谏虞公令勿許,虞公不用,遂為晉所滅。
百裡奚知其不可谏,故不谏而去之。
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,之秦,年已七十矣,,曾不知以食牛幹秦穆公之為污也,可謂智乎?不可谏而不谏,可謂不智乎?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,不可謂不智也。
時舉于秦,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,可謂不智乎?相秦而顯其君于天下,可傳于後世,不賢而能之乎?自鬻以成其君,鄉黨自好者不為,而謂賢者為之乎?”相,去聲。
自好,自愛其身之人也。
孟子言百裡奚之智如此,必知食牛以幹主之為污。
其賢又如此,必不肯自鬻以成其君也。
然此事當孟子時,已無所據。
孟子直以事理反複推之,而知其必不然耳。
範氏曰:“古之聖賢未遇之時,鄙賤之事,不恥為之。
如百裡奚為人養牛,無足怪也。
惟是人君不緻敬盡禮,則不可得而見。
豈有先自污辱以要其君哉?莊周曰:‘百裡奚爵祿不入于心,故飯牛而牛肥,使穆公忘其賤而與之政。
’亦可謂知百裡奚矣。
伊尹、百裡奚之事,皆聖賢出處之大節,故孟子不得不辯。
”尹氏曰:“當時好事者之論,大率類此。
蓋以其不正之心度聖賢也。
”
”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,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?聖人之行不同也,或遠或近,或去或不去,歸潔其身而已矣。
行,去聲。
辱己甚于枉己,正天下難于正人。
若伊尹以割烹要湯,辱己甚矣,何以正天下乎?遠,謂隐遁也。
近,謂仕近君也。
言聖人之行雖不必同,然其要歸,在潔其身而已。
伊尹豈肯以割烹要湯哉?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,末聞以割烹也。
林氏曰:“以堯舜之道要湯者,非實以是要之也,道在此而湯之聘自來耳。
猶子貢言夫子之求之,異乎人之求之也”愚謂此語亦猶前章所論父不得而子之意。
伊訓曰:‘天誅造攻自牧宮,朕載自亳。
’伊訓,商書篇名。
孟子引以證伐夏救民之事也。
今〔一〕書牧宮作鳴條。
造、載,皆始也。
伊尹言始攻桀無道,由我始其事于亳也。
〔一〕“今”原作“令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萬章問曰:“或謂孔子于衛主癰疽,于齊主侍人瘠環,有諸乎?”孟子曰:“否,不然也。
好事者為之也。
癰,于容反。
疽,七餘反。
好,去聲。
主,謂舍于其家,以之為主人也。
癰疽,瘍醫也。
侍人,奄人也。
瘠,姓。
環,名。
皆時君所近狎之人升君所近狎之人也。
好事,謂喜造言生事之人也。
于衛主顔雠由。
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,兄弟也。
彌子謂子路曰:‘孔子主我,衛卿可得也。
’子路以告。
孔子曰:‘有命。
’孔子進以禮,退以義,得之不得曰‘有命’。
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,是無義無命也。
雠,如字,又音犨。
顔雠由,衛之賢大夫也,史記作顔濁鄒。
彌子,衛靈公幸臣彌子瑕也。
徐氏曰“禮主于辭遜,故進以禮;義主于制斷,故退以義。
難進而易退者也,在我者有禮義而已,得之不得則有命存焉。
”孔子悅于魯衛,遭宋桓司馬将要而殺之,微服而過宋。
是時孔子當阨,主司城貞子,為陳侯周臣。
要,平聲。
不悅,不樂居其國也。
桓司馬,宋大夫向魋也。
司城貞子,亦宋大夫之賢者也。
陳侯,名周。
按史記:“孔子為魯司寇,齊人饋女樂以閑之,孔子遂行。
适衛月餘,去衛适宋。
司馬魋欲殺孔子,孔子去至陳,主于司城貞子。
”孟子言孔子雖當阨難,當猶擇所主,況在齊衛無事之時,豈有主癰疽侍人之事乎?吾聞觀近臣,以其所為主;觀遠臣,以其所主。
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,何以為孔子?”近臣,在朝之臣。
遠臣,遠方來仕者。
君子小人,各從其類,故觀其所為主,與其所主者,而其人可知。
萬章問曰:“或曰:‘百裡奚自鬻于秦養牲者,五羊之皮,食牛,以要秦穆公。
’信乎?”孟子曰:“否,不然。
好事者為之也。
食,音嗣。
好,去聲,下同,百裡奚,虞之賢臣。
人言其自賣于秦養牲者之家,得五羊之皮而為之食牛,因以幹秦穆公也。
百裡奚,虞人也。
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産之乘,假道于虞以伐虢。
宮之奇谏,百裡奚不谏。
屈,求勿反。
乘,去聲。
虞虢,皆國名。
垂棘之璧,垂棘之地所出之璧也。
屈産之乘,屈地所生之良馬也。
乘,四匹也。
晉欲伐虢,道經于虞,故以此物借道,其實欲幷取虞。
宮之奇,亦虞之賢臣。
谏虞公令勿許,虞公不用,遂為晉所滅。
百裡奚知其不可谏,故不谏而去之。
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,之秦,年已七十矣,,曾不知以食牛幹秦穆公之為污也,可謂智乎?不可谏而不谏,可謂不智乎?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,不可謂不智也。
時舉于秦,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,可謂不智乎?相秦而顯其君于天下,可傳于後世,不賢而能之乎?自鬻以成其君,鄉黨自好者不為,而謂賢者為之乎?”相,去聲。
自好,自愛其身之人也。
孟子言百裡奚之智如此,必知食牛以幹主之為污。
其賢又如此,必不肯自鬻以成其君也。
然此事當孟子時,已無所據。
孟子直以事理反複推之,而知其必不然耳。
範氏曰:“古之聖賢未遇之時,鄙賤之事,不恥為之。
如百裡奚為人養牛,無足怪也。
惟是人君不緻敬盡禮,則不可得而見。
豈有先自污辱以要其君哉?莊周曰:‘百裡奚爵祿不入于心,故飯牛而牛肥,使穆公忘其賤而與之政。
’亦可謂知百裡奚矣。
伊尹、百裡奚之事,皆聖賢出處之大節,故孟子不得不辯。
”尹氏曰:“當時好事者之論,大率類此。
蓋以其不正之心度聖賢也。
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