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 萬章章句上

關燈
之相堯,禹之相舜也,曆年多,施澤于民久。

    啟賢,能敬承繼禹之道。

    益之相禹也,曆年少,施澤于民未久。

    舜、禹、益相去久遠,其子之賢不肖,皆天也,非人之所能為也。

    莫之為而為者,天也;莫之緻而至者,命也。

    之相之相,去聲。

    相去之相,如字。

    堯舜之子皆不肖,而舜禹之為相久,此堯舜之子所以不有天下,而舜禹有天下也。

    禹之子賢,而益相不久,此啟所以有天下而益不有天下也。

    然此皆非人力所為而自為,非人力所緻而自至者。

    蓋以理言之謂之天,自人言之謂之命,其實則一而已。

    匹夫而有天下者,德必若舜禹,而又有天子薦之者,故仲尼不有天下。

    孟子因禹益之事,曆舉此下兩條以推明之。

    言仲尼之德,雖無愧于舜禹,而無天子薦之者,故不有天下。

    繼世以有天下,天之所廢,必若桀纣者也,故益、伊尹、周公不有天下。

    繼世而有天下者,其先世皆有大功德于民,故必有大惡如桀纣,則天乃廢之。

    如啟及大甲、成王雖不及益、伊尹、周公之賢聖,但能嗣守先業,則天亦不廢之。

    故益、伊尹、周公,雖有舜禹之德,而亦不有天下。

    伊尹相湯以王于天下。

    湯崩,太丁未立,外丙二年,仲壬四年。

    太甲颠覆湯之典刑,伊尹放之于桐。

    三年,太甲悔過,自怨自艾,于桐處仁遷義;三年,以聽伊尹之訓己也,複歸于亳。

    相、王,皆去聲。

    艾,音乂。

    此承上文言伊尹不有天下之事。

    趙氏曰:“太丁,湯之太子,未立而死。

    外丙立二年,仲壬立四年,皆太丁弟也。

    太甲,太丁子也。

    ”程子曰“古人謂歲為年。

    湯崩時,外丙方二歲,仲壬方四歲,惟太甲差長,故立之也。

    ”二說未知孰是。

    颠覆,壞亂也。

    典刑,常法也。

    桐,湯墓所在。

    艾,治也;說文雲“芟草也”;蓋斬絕自新之意。

    亳,商所都也。

    周公之不有天下,猶益之于夏,伊尹之于殷也。

    此複言周公所以不有天下之意。

    孔子曰:‘唐虞禅,夏後、殷、周繼,其義一也。

    ’”禅,音擅。

    禅,授也。

    或禅或繼,皆天命也。

    聖人豈有私意于其閑哉?尹氏曰:“孔子曰:‘唐虞禅,夏後、殷、周繼,其義一也。

    ’孟子曰:‘天與賢則與賢,天與子則與子。

    ’知前聖之心者,無如孔子,繼孔子者,孟子而已矣。

    ” 萬章問曰:“人有言‘伊尹以割烹要湯’有諸?”要,平聲,下同。

    要,求也。

    按史記“伊尹欲行道以緻君而無由,乃為有莘氏之媵臣,負鼎俎以滋味說湯,緻于王道”。

    蓋戰國時有為此說者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否,不然。

   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,而樂堯舜之道焉。

    非其義也,非其道也,祿之以天下,弗顧也;系馬千驷,弗視也。

    非其義也,非其道也,一介不以與人,一介不以取諸人,樂,音洛。

    莘,國名。

    樂堯舜之道者,誦其詩,讀其書,而欣慕愛樂之也。

    驷,四匹也。

    介與草芥之芥同。

    言其辭受取與,無大無細,一以道義而不苟也。

    湯使人以币聘之,嚣嚣然曰:‘我何以湯之聘币為哉?我豈若處畎畝之中,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?’嚣,五高反,又戶驕反。

    嚣嚣,無欲自得之貌。

    湯三使往聘之,既而翻然改曰:‘與我處畎畝之中,由是以樂堯舜之道,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?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?吾豈若于吾身親見之哉?翻然,變動之貌。

    于吾身親見之,言于我之身親見其道之行,不徒誦說向慕之而已也。

    天之生此民也,使先知覺後知,使先覺覺後覺也。

    予,天民之先覺者也;予将以斯道覺斯民也。

    非予覺之,而誰也?’此亦伊尹之言也。

    知,謂識其事之所當然。

    覺,謂悟其理之所以然。

    覺後知後覺,如呼寐者而使之寤也。

    言天使者,天理當然,若使之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予天民之先覺,謂我乃天生此民中,盡得民道而先覺者也。

    既為先覺之民,豈可不覺其未覺者。

    及彼之覺,亦非分我所有以予之也。

    皆彼自有此理,我但能覺之而已。

    ”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,若己推而内之溝中。

    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,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。

    推,吐回反。

    内,音納。

    說,音稅。

    書曰:“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,曰,‘予弗克俾厥後為堯舜,其心愧恥,若撻于市’。

    一夫不獲,則曰‘時予之辜’。

    ”孟子之言蓋取諸此。

    是夏桀無道,暴虐其民,故欲使湯伐夏以救之。

    徐氏曰:“伊尹樂堯舜之道。

    堯舜揖遜,而伊尹說湯以伐夏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