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 萬章章句上
關燈
小
中
大
何?”曰:“是詩也,非是之謂也;勞于王事,而不得養父母也。
曰:‘此莫非王事,我獨賢勞也。
’故說詩者,不以文害辭,不以辭害志。
以意逆志,是為得之。
如以辭而已矣,雲漢之詩曰:‘周餘黎民,靡有孑遺。
’信斯言也,是周無遺民也。
不臣堯,不以堯為臣,使北面而朝也。
詩小雅北山之篇也。
普,遍也。
率,循也。
此詩今毛氏序雲:“役使不均,已勞于王事而不得養其父母焉。
”其詩下文亦雲:“大夫不均,我從事獨賢。
”乃作詩者自言天下皆王臣,何為獨使我以賢才而勞苦乎?非謂天子可臣其父也。
文,字也。
辭,語也。
逆,迎也。
雲漢,大雅篇名也。
孑,獨立之貌。
遺,脫也。
言說詩之法,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,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,當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,乃可得之。
若但以其辭而已,則如雲漢所言,是周之民真無遺種矣。
惟以意逆之。
則知作詩者之志在于憂旱,而非真無遺民也。
孝子之至,莫大乎尊親;尊親之至,莫大乎以天下養。
為天子父,尊之至也;以天下養,養之至也。
詩曰:‘永言孝思,孝思維則。
’此之謂也。
養,去聲。
言瞽瞍既為天子之父,則當享天下之養,此舜之所以為尊親養親之至也。
豈有使之北面而朝之理乎?詩大雅下武之篇。
言人能長言孝思而不忘,則可以為天下法則也。
書曰:‘隻載見瞽瞍,夔夔齊栗,瞽瞍亦允若。
’是為父不得而子也。
”見,音現。
齊,側皆反。
書大禹谟篇也。
隻,敬也。
載,事也。
夔夔齊栗,敬謹恐懼之貌。
允,信也。
若,順也。
言舜敬事瞽瞍,往而見之,敬謹如此,瞽瞍亦信而順之也。
孟子引此而言瞽瞍不能以不善及其子,而反見化于其子,則是所謂父不得而子者,而非如鹹丘蒙之說也。
萬章曰:“堯以天下與舜,有諸?”孟子曰:“否。
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。
”天下者,天下之天下,非一人之私有故也。
“然則舜有天下也,孰與之?”曰:“天與之。
”萬章問而孟子答也。
“天與之者,諄諄然命之乎?”諄,之淳反。
萬章問也。
諄諄,詳語之貌。
曰:“否。
天不言,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。
”行,去聲,下同。
行之于身謂之行,措諸天下謂之事。
言但因舜之行事,而示以與之之意耳。
曰:“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?”曰:“天子能薦人于天,不能使天與之天下;諸侯能薦人于天子,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;大夫能薦人于諸侯,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。
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,暴之于民而民受之,故曰:天不言,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。
”暴,步蔔反,下同。
暴,顯也。
言下能薦人于上,不能令上必用之。
舜為天人所受,是因舜之行與事,而示之以與之之意也。
曰:“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,暴之于民而民受之,如何?”曰:“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,是天受之;使之主事而事治,百姓安之,是民受之也。
天與之,人與之,故曰: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。
治,去聲。
舜相堯二十有八載,非人之所能為也,天也。
堯崩,三年之喪畢,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。
天下諸侯朝觐者,不之堯之子而之舜;訟獄者,不之堯之子而之舜;讴歌者,不讴歌堯之子而讴歌舜,故曰天也。
夫然後之中國,踐天子位焉。
而居堯之宮,逼堯之子,是篡也,非天與也。
相,去聲。
朝,音潮。
夫音扶。
南河在冀州之南,其南即豫州也。
訟獄,謂獄不決而訟之也。
太誓曰:‘天視自我民視,天聽自我民聽’,此之謂也。
”自,從也。
天無形,其視聽皆從于民之視聽。
民之歸舜如此,則天與之可知矣。
萬章問曰:“人有言:‘至于禹而德衰,不傳于賢而傳于子。
’有諸?”孟子曰:“否,不然也。
天與賢,則與賢;天與子,則與子。
昔者舜薦禹于天,十有七年,舜崩。
三年之喪畢,禹避舜之子于陽城。
天下之民從之,若堯崩之後,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。
禹薦益于天,七年,禹崩。
三年之喪畢,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陰。
朝觐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,曰:‘吾君之子也。
’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啟,曰:‘吾君之子也。
’朝,音潮。
陽城,箕山之陰,皆嵩山下深谷中可藏處。
啟,禹之子也。
楊氏曰:“此語孟子必有所受,然不可考矣。
但雲天與賢則與賢,天與子則與子,可以見堯、舜、禹之心,皆無一毫私意也。
”丹朱之不肖,舜之子亦不肖。
舜
曰:‘此莫非王事,我獨賢勞也。
’故說詩者,不以文害辭,不以辭害志。
以意逆志,是為得之。
如以辭而已矣,雲漢之詩曰:‘周餘黎民,靡有孑遺。
’信斯言也,是周無遺民也。
不臣堯,不以堯為臣,使北面而朝也。
詩小雅北山之篇也。
普,遍也。
率,循也。
此詩今毛氏序雲:“役使不均,已勞于王事而不得養其父母焉。
”其詩下文亦雲:“大夫不均,我從事獨賢。
”乃作詩者自言天下皆王臣,何為獨使我以賢才而勞苦乎?非謂天子可臣其父也。
文,字也。
辭,語也。
逆,迎也。
雲漢,大雅篇名也。
孑,獨立之貌。
遺,脫也。
言說詩之法,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,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,當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,乃可得之。
若但以其辭而已,則如雲漢所言,是周之民真無遺種矣。
惟以意逆之。
則知作詩者之志在于憂旱,而非真無遺民也。
孝子之至,莫大乎尊親;尊親之至,莫大乎以天下養。
為天子父,尊之至也;以天下養,養之至也。
詩曰:‘永言孝思,孝思維則。
’此之謂也。
養,去聲。
言瞽瞍既為天子之父,則當享天下之養,此舜之所以為尊親養親之至也。
豈有使之北面而朝之理乎?詩大雅下武之篇。
言人能長言孝思而不忘,則可以為天下法則也。
書曰:‘隻載見瞽瞍,夔夔齊栗,瞽瞍亦允若。
’是為父不得而子也。
”見,音現。
齊,側皆反。
書大禹谟篇也。
隻,敬也。
載,事也。
夔夔齊栗,敬謹恐懼之貌。
允,信也。
若,順也。
言舜敬事瞽瞍,往而見之,敬謹如此,瞽瞍亦信而順之也。
孟子引此而言瞽瞍不能以不善及其子,而反見化于其子,則是所謂父不得而子者,而非如鹹丘蒙之說也。
萬章曰:“堯以天下與舜,有諸?”孟子曰:“否。
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。
”天下者,天下之天下,非一人之私有故也。
“然則舜有天下也,孰與之?”曰:“天與之。
”萬章問而孟子答也。
“天與之者,諄諄然命之乎?”諄,之淳反。
萬章問也。
諄諄,詳語之貌。
曰:“否。
天不言,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。
”行,去聲,下同。
行之于身謂之行,措諸天下謂之事。
言但因舜之行事,而示以與之之意耳。
曰:“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?”曰:“天子能薦人于天,不能使天與之天下;諸侯能薦人于天子,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;大夫能薦人于諸侯,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。
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,暴之于民而民受之,故曰:天不言,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。
”暴,步蔔反,下同。
暴,顯也。
言下能薦人于上,不能令上必用之。
舜為天人所受,是因舜之行與事,而示之以與之之意也。
曰:“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,暴之于民而民受之,如何?”曰:“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,是天受之;使之主事而事治,百姓安之,是民受之也。
天與之,人與之,故曰: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。
治,去聲。
舜相堯二十有八載,非人之所能為也,天也。
堯崩,三年之喪畢,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。
天下諸侯朝觐者,不之堯之子而之舜;訟獄者,不之堯之子而之舜;讴歌者,不讴歌堯之子而讴歌舜,故曰天也。
夫然後之中國,踐天子位焉。
而居堯之宮,逼堯之子,是篡也,非天與也。
相,去聲。
朝,音潮。
夫音扶。
南河在冀州之南,其南即豫州也。
訟獄,謂獄不決而訟之也。
太誓曰:‘天視自我民視,天聽自我民聽’,此之謂也。
”自,從也。
天無形,其視聽皆從于民之視聽。
民之歸舜如此,則天與之可知矣。
萬章問曰:“人有言:‘至于禹而德衰,不傳于賢而傳于子。
’有諸?”孟子曰:“否,不然也。
天與賢,則與賢;天與子,則與子。
昔者舜薦禹于天,十有七年,舜崩。
三年之喪畢,禹避舜之子于陽城。
天下之民從之,若堯崩之後,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。
禹薦益于天,七年,禹崩。
三年之喪畢,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陰。
朝觐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,曰:‘吾君之子也。
’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啟,曰:‘吾君之子也。
’朝,音潮。
陽城,箕山之陰,皆嵩山下深谷中可藏處。
啟,禹之子也。
楊氏曰:“此語孟子必有所受,然不可考矣。
但雲天與賢則與賢,天與子則與子,可以見堯、舜、禹之心,皆無一毫私意也。
”丹朱之不肖,舜之子亦不肖。
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