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 離婁章句下
關燈
小
中
大
人也。
君子所存,存天理也。
由仁義行,存者能之。
” 孟子曰:“禹惡旨酒而好善言。
惡、好,皆去聲。
戰國策曰“儀狄作酒,禹飲而甘之,曰‘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’,遂疏儀狄而絕旨酒。
”書曰:“禹拜昌言。
”湯執中,立賢無方。
執,謂守而不失。
中者,無過不及之名。
方,猶類也。
立賢無方,惟賢則立之于位,不問其類也。
文王視民如傷,望道而未之見。
而,讀為如,古字通用。
民已安矣,而視之猶若有傷;道已至矣,而望之猶若未見。
聖人之愛民深,而求道切如此。
不自滿足,終日幹幹之心也。
武王不洩迩,不忘遠。
洩,狎也。
迩者人所易狎而不洩,遠者人所易忘而不忘,德之盛,仁之至也。
周公思兼三王,以施四事;其有不合者,仰而思之,夜以繼日;幸而得之,坐以待旦。
”三王:禹也,湯也,文武也。
四事,上四條之事也。
時異勢殊,故其事或有所不合,思而得之,則其理初不異矣。
坐以待旦,急于行也。
此承上章言舜,因曆叙群聖以繼之;而各舉其一事,以見其憂勤惕厲之意。
蓋天理之所以常存,而人心之所以不死也。
程子曰:“孟子所稱,各因其一事而言,非謂武王不能執中立賢,湯卻洩迩忘遠也。
人謂各舉其盛,亦非也,聖人亦無不盛。
” 孟子曰:“王者之迹熄而詩亡,詩亡然後春秋作。
王者之迹熄,謂平王東遷,而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也。
詩亡,謂黍離降為國風而雅亡也。
春秋,魯史記之名。
孔子因而筆削之。
始于魯隐公之元年,實平王之四十九年也。
晉之乘,楚之梼杌,魯之春秋,一也。
乘,去聲。
梼,音逃。
杌,音兀。
乘義未詳。
趙氏以為興于田賦乘馬之事。
或曰:“取記載當時行事而名之也。
”梼杌,惡獸名,古者因以為兇人之号,取記惡垂戒之義也。
春秋者,記事者必表年以首事。
年有四時,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。
古者列國皆有史官,掌記時事。
此三者皆其所記冊書之名也。
其事則齊桓、晉文,其文則史。
孔子曰:‘其義則丘竊取之矣。
’”春秋之時,五霸疊興,而桓文為盛。
史,史官也。
竊取者,謙辭也。
公羊傳作“其辭則丘有罪焉爾”,意亦如此。
蓋言斷之在己,所謂筆則筆、削則削,遊夏不能贊一辭者也。
尹氏曰:“言孔子作春秋,亦以史之文載當時之事也,而其義則定天下之邪正,為百王之大法。
”此又承上章曆叙群聖,因以孔子之事繼之;而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,故特言之。
孟子曰:“君子之澤五世而斬,小人之澤五世而斬。
澤,猶言流風餘韻也。
父子相繼為一世,三十年亦為一世。
斬,絕也。
大約君子小人之澤,五世而絕也。
楊氏曰:“四世而缌,服之窮也;五世袒免,殺同姓也;六世親屬竭矣。
服窮則遺澤寖微,故五世而斬。
”予未得為孔子徒也,予私淑諸人也。
”私,猶竊也。
淑,善也。
李氏以為方言是也。
人,謂子思之徒也。
自孔子卒至孟子遊梁時,方百四十餘年,而孟子已老。
然則孟子之生,去孔子未百年也。
故孟子言予雖未得親受業于孔子之門,然聖人之澤尚存,猶有能傳其學者。
故我得聞孔子之道于人,而私竊以善其身,蓋推尊孔子而自謙之辭也。
此又承上三章,曆叙舜禹,至于周孔,而以是終之。
其辭雖謙,然其所以自任之重,亦有不得而辭者矣。
孟子曰:“可以取,可以無取,取傷廉;可以與,可以無與,與傷惠;可以死,可以無死,死傷勇。
”先言可以者,略見而自許之辭也,後言可以無者,深察而自疑之辭也。
過取固害于廉,然過與亦反害其惠,過死亦反害其勇,蓋過猶不及之意也。
林氏曰:“公西華受五秉之粟,是傷廉也;冉子與之,是傷惠也;子路之死于衛,是傷勇也。
” 逄蒙學射于羿,盡羿之道,思天下惟羿為愈己,于是殺羿。
孟子曰:“是亦羿有罪焉。
”公明儀曰:“宜若無罪焉。
”曰:“薄乎雲爾,惡得無罪?逄,薄江反。
惡,平聲。
羿,有窮後羿也。
逄蒙,羿之家衆也。
羿善射,篡夏自立,後為家衆所殺。
愈,猶勝也。
薄,言其罪差薄耳。
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,衛使庾公之斯追之。
子濯孺子曰:‘今日我疾作,不可以執弓,吾死矣夫!’問其仆曰:‘追我者誰也?’其仆曰:‘庾公之斯也。
’曰:‘吾生矣。
’其仆曰:‘庾公之斯,衛之善射者也,夫子曰“吾生”,何謂也?’曰:‘庾公之斯學射于尹公之他,尹公之他學射于我。
夫尹公之他,端人也,其取友必端矣。
’庾公之斯至,曰:‘夫子何為不執弓?’曰:‘今日我疾作,不可以執弓。
’曰:‘小人學射于尹公之他,尹公之他學射
君子所存,存天理也。
由仁義行,存者能之。
” 孟子曰:“禹惡旨酒而好善言。
惡、好,皆去聲。
戰國策曰“儀狄作酒,禹飲而甘之,曰‘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’,遂疏儀狄而絕旨酒。
”書曰:“禹拜昌言。
”湯執中,立賢無方。
執,謂守而不失。
中者,無過不及之名。
方,猶類也。
立賢無方,惟賢則立之于位,不問其類也。
文王視民如傷,望道而未之見。
而,讀為如,古字通用。
民已安矣,而視之猶若有傷;道已至矣,而望之猶若未見。
聖人之愛民深,而求道切如此。
不自滿足,終日幹幹之心也。
武王不洩迩,不忘遠。
洩,狎也。
迩者人所易狎而不洩,遠者人所易忘而不忘,德之盛,仁之至也。
周公思兼三王,以施四事;其有不合者,仰而思之,夜以繼日;幸而得之,坐以待旦。
”三王:禹也,湯也,文武也。
四事,上四條之事也。
時異勢殊,故其事或有所不合,思而得之,則其理初不異矣。
坐以待旦,急于行也。
此承上章言舜,因曆叙群聖以繼之;而各舉其一事,以見其憂勤惕厲之意。
蓋天理之所以常存,而人心之所以不死也。
程子曰:“孟子所稱,各因其一事而言,非謂武王不能執中立賢,湯卻洩迩忘遠也。
人謂各舉其盛,亦非也,聖人亦無不盛。
” 孟子曰:“王者之迹熄而詩亡,詩亡然後春秋作。
王者之迹熄,謂平王東遷,而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也。
詩亡,謂黍離降為國風而雅亡也。
春秋,魯史記之名。
孔子因而筆削之。
始于魯隐公之元年,實平王之四十九年也。
晉之乘,楚之梼杌,魯之春秋,一也。
乘,去聲。
梼,音逃。
杌,音兀。
乘義未詳。
趙氏以為興于田賦乘馬之事。
或曰:“取記載當時行事而名之也。
”梼杌,惡獸名,古者因以為兇人之号,取記惡垂戒之義也。
春秋者,記事者必表年以首事。
年有四時,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。
古者列國皆有史官,掌記時事。
此三者皆其所記冊書之名也。
其事則齊桓、晉文,其文則史。
孔子曰:‘其義則丘竊取之矣。
’”春秋之時,五霸疊興,而桓文為盛。
史,史官也。
竊取者,謙辭也。
公羊傳作“其辭則丘有罪焉爾”,意亦如此。
蓋言斷之在己,所謂筆則筆、削則削,遊夏不能贊一辭者也。
尹氏曰:“言孔子作春秋,亦以史之文載當時之事也,而其義則定天下之邪正,為百王之大法。
”此又承上章曆叙群聖,因以孔子之事繼之;而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,故特言之。
孟子曰:“君子之澤五世而斬,小人之澤五世而斬。
澤,猶言流風餘韻也。
父子相繼為一世,三十年亦為一世。
斬,絕也。
大約君子小人之澤,五世而絕也。
楊氏曰:“四世而缌,服之窮也;五世袒免,殺同姓也;六世親屬竭矣。
服窮則遺澤寖微,故五世而斬。
”予未得為孔子徒也,予私淑諸人也。
”私,猶竊也。
淑,善也。
李氏以為方言是也。
人,謂子思之徒也。
自孔子卒至孟子遊梁時,方百四十餘年,而孟子已老。
然則孟子之生,去孔子未百年也。
故孟子言予雖未得親受業于孔子之門,然聖人之澤尚存,猶有能傳其學者。
故我得聞孔子之道于人,而私竊以善其身,蓋推尊孔子而自謙之辭也。
此又承上三章,曆叙舜禹,至于周孔,而以是終之。
其辭雖謙,然其所以自任之重,亦有不得而辭者矣。
孟子曰:“可以取,可以無取,取傷廉;可以與,可以無與,與傷惠;可以死,可以無死,死傷勇。
”先言可以者,略見而自許之辭也,後言可以無者,深察而自疑之辭也。
過取固害于廉,然過與亦反害其惠,過死亦反害其勇,蓋過猶不及之意也。
林氏曰:“公西華受五秉之粟,是傷廉也;冉子與之,是傷惠也;子路之死于衛,是傷勇也。
” 逄蒙學射于羿,盡羿之道,思天下惟羿為愈己,于是殺羿。
孟子曰:“是亦羿有罪焉。
”公明儀曰:“宜若無罪焉。
”曰:“薄乎雲爾,惡得無罪?逄,薄江反。
惡,平聲。
羿,有窮後羿也。
逄蒙,羿之家衆也。
羿善射,篡夏自立,後為家衆所殺。
愈,猶勝也。
薄,言其罪差薄耳。
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,衛使庾公之斯追之。
子濯孺子曰:‘今日我疾作,不可以執弓,吾死矣夫!’問其仆曰:‘追我者誰也?’其仆曰:‘庾公之斯也。
’曰:‘吾生矣。
’其仆曰:‘庾公之斯,衛之善射者也,夫子曰“吾生”,何謂也?’曰:‘庾公之斯學射于尹公之他,尹公之他學射于我。
夫尹公之他,端人也,其取友必端矣。
’庾公之斯至,曰:‘夫子何為不執弓?’曰:‘今日我疾作,不可以執弓。
’曰:‘小人學射于尹公之他,尹公之他學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