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 離婁章句下

關燈


    ”已,猶太也。

    楊氏曰:“言聖人所為,本分之外,不加毫末。

    非孟子真知孔子,不能以是稱之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義所在。

    ”行,去聲。

    必,猶期也。

    大人言行,不先期于信果,但義之所在,則必從之,卒亦未嘗不信果也。

    尹氏雲:“主于義,則信果在其中矣;主于信果,則未必合義。

    ”王勉曰:“若不合于義而不信不果,則妄人爾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。

    ”大人之心,通達萬變;赤子之心,則純一無僞而已。

    然大人之所以為大人,正以其不為物誘,而有以全其純一無僞之本然。

    是以擴而充之,則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而極其大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,惟送死可以當大事。

    ”養,去聲。

    事生固當愛敬,然亦人道之常耳;至于送死,則人道之大變。

    孝子之事親,舍是無以用其力矣。

    故尤以為大事,而必誠必信,不使少有後日之悔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君子深造之以道,欲其自得之也。

    自得之,則居之安;居之安,則資之深;資之深,則取之左右逢其原,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。

    ”造,七到反。

    造,詣也。

    深造之者,進而不已之意。

    道,則其進為之方也。

    資,猶借也。

    左右,身之兩旁,言至近而非一處也。

    逢,猶值也。

    原,本也,水之來處也。

    言君子務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,欲其有所持循,以俟夫默識心通,自然而得之于己也。

    自得于己,則所以處之者安固而不搖;處之安固,則所借者深遠而無盡;所借者深,則日用之閑取之至近,無所往而不值其所資之本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“學不言而自得者,乃自得也。

    有安排布置者,皆非自得也。

    然必潛心積慮,優遊餍饫于其閑,然後可以有得。

    若急迫求之,則是私己而已,終不足以得之也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博學而詳說之,将以反說約也。

    ”言所以博學于文,而詳說其理者,非欲以誇多而鬥靡也;欲其融會貫通,有以反而說到至約之地耳。

    蓋承上章之意而言,學非欲其徒博,而亦不可以徑約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以善服人者,未有能服人者也;以善養人,然後能服天下。

    天下不心服而王者,未之有也。

    ”王,去聲。

    服人者,欲以取勝于人;養人者,欲其同歸于善。

    蓋心之公私小異。

    而人之向背頓殊,學者于此不可以不審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言無實不祥。

    不祥之實,蔽賢者當之。

    ”或曰:“天下之言無有實不祥者,惟蔽賢為不祥之實。

    ”或曰:“言而無實者不祥,故蔽賢為不祥之實。

    ”二說不同,未知孰是,疑或有阙文焉。

     徐子曰:“仲尼亟稱于水,曰:‘水哉,水哉!’何取于水也?”亟,去吏反。

    亟,數也。

    水哉水哉,歎美之辭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原泉混混,不舍晝夜。

    盈科而後進,放乎四海,有本者如是,是之取爾。

    舍、放,皆上聲。

    原泉,有原之水也。

    混混,湧出之貌。

    不舍晝夜,言常出不竭也。

    盈,滿也。

    科,坎也。

    言其進以漸也。

    于,至也。

    言水有原本,不已而漸進以至于海;如人有實行,則亦不已而漸進以至于極也。

    苟為無本,七八月之閑雨集,溝浍皆盈;其涸也,可立而待也。

    故聲聞過情,君子恥之。

    ”浍,古外反。

    涸,下各反。

    聞,去聲。

    集,聚也。

    浍,田閑水道也。

    涸,幹也。

    如人無實行,而暴得?譽,不能長久也。

    聲聞,名譽也。

    情,實也。

    恥者,恥其無實而将不繼也。

    林氏曰:“徐子之為人,必有躐等幹譽之病,故孟子以是答之。

    ”鄒氏曰:“孔子之稱水,其旨微矣。

    孟子獨取此者,自徐子之所急者言之也。

    孔子嘗以聞達告子張矣,達者有本之謂也。

    聞則無本之謂也。

    然則學者其可以不務本乎?” 孟子曰:“人之所以異于禽于獸者幾希,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

    幾希,少也。

    庶,衆也。

    人物之生,同得天地之理以為性,同得天地之氣以為形;其不同者,獨人于其間得形氣之正,而能有以全其性,為少異耳。

    雖曰少異,然人物之所以分,實在于此。

    衆人不知此而去之,則名雖為人,而實無以異于禽獸。

    君子知此而存之,是以戰兢惕厲,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。

    舜明于庶物,察于人倫,由仁義行,非行仁義也。

    ”物,事物也。

    明,則有以識其理也。

    人倫,說見前篇。

    察,則有以盡其理之詳也。

    物理固非度外,而人倫尤切于身,故其知之有詳略之異。

    在舜則皆生而知之也。

    由仁義行,非行仁義,則仁義已根于心,而所行皆從此出。

    非以仁義為美,而後勉強行之,所謂安而行之也。

    此則聖人之事,不待存之,而無不存矣。

    尹氏曰“存之者,君子也;存者,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