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 離婁章句下

關燈
凡三十三章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舜生于諸馮,遷于負夏,卒于鳴條,東夷之人也。

    諸馮、負夏、鳴條,皆地名,在東方夷服之地。

    文王生于岐周,卒于畢郢,西夷之人也。

    岐周,岐山下周舊邑,近畎夷。

    畢郢,近豐鎬,今有文王墓。

    地之相去也,千有餘裡;世之相後也,夭有餘歲。

    得志行乎中國,若合符節。

    得志行乎中國,謂舜為天子,文王為方伯,得行其道于天下也。

    符節,以玉為之,篆刻文字而中分之,彼此各藏其半,有故則左右相合以為信也。

    若合符節,言其同也。

    先聖後聖,其揆一也。

    ”揆,度也。

    其揆一者,言度之而其道無不同也。

    範氏曰“言聖人之生,雖有先後遠近之不同,然其道則一也。

    ” 子産聽鄭國之政,以其乘輿濟人于溱洧。

    乘,去聲。

    溱,音臻。

    洧,榮美反。

    子産,鄭大夫公孫僑也。

    溱洧,二水名也。

    子産見人有徒涉此水者,以其所乘之車載而渡之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惠而不知為政。

    惠,謂私恩小利。

    政,則有公平正大之體,綱紀法度之施焉。

    歲十一月徒杠成,十二月輿梁成,民未病涉也。

    杠,音江。

    杠,方橋也。

    徒杠,可通徒行者。

    梁,亦橋也。

    輿梁,可通車輿者。

    周十一月,夏九月也。

    周十二月,夏十月也。

    夏令曰:“十月成梁。

    ”蓋農功已畢,可用民力,又時将寒冱,水有橋梁,則民不患于徒涉,亦王政之一事也。

    君子平其政,行辟人可也。

    焉得人人而濟之?辟,與辟同。

    焉,于虔反。

    辟,辟除也,如周禮阍人為之辟之辟。

    言能平其政,則出行之際,辟除行人,使之避己,亦不為過。

    況國中之水,當涉者衆,豈能悉以乘輿濟之哉?故為政者,每人而悅之,日亦不足矣。

    ”言每人皆欲緻私恩以悅其意,則人多日少,亦不足于用矣。

    諸葛武侯嘗言,“治世以大德,不以小惠”,得孟子之意矣。

     孟子告齊宣王曰:“君之視臣如手足;則臣視君如腹心;君之視臣如犬馬,則臣視君如國人;君之視臣如土芥,則臣視君如寇雠。

    ”孔氏曰:“宣王之遇臣下,恩禮衰薄,至于昔者所進,今日不知其亡;則其于群臣,可謂邈然無敬矣。

    故孟子告之以此。

    手足腹心,相待一體,恩義之至也。

    如犬馬則輕賤之,然猶有豢養之恩焉。

    國人,猶言路人,言無怨無德也。

    土芥,則踐踏之而已矣,斬艾之而已矣,其賤惡之又甚矣。

    寇雠之報,不亦宜乎?”王曰:“禮,為舊君有服,何如斯可為服矣?”為,去聲,下為之同。

    儀禮曰:“以道去君而未絕者,服齊衰三月。

    ”王疑孟子之言太甚,故以此禮為問。

    曰:“谏行言聽,膏澤下于民;有故而去,則君使人導之出疆,又先于其所往;去三年不反,然後收其田裡。

    此之謂三有禮焉。

    如此,則為之服矣。

    導之出疆,防剽掠也。

    先于其所往,稱道其賢,欲其收用之也。

    三年而後收其田祿裡居,前此猶望其歸也。

    今也為臣。

    谏則不行,言則不聽;膏澤不下于民;有故而去,則君搏執之,又極之于其所往;去之日,遂收其田裡。

    此之謂寇雠。

    寇雠何服之有?”極,窮也。

    窮之于其所往之國,如晉锢栾盈也。

    潘興嗣曰:“孟子告齊王之言,猶孔子對定公之意也;而其言有迹,不若孔子之渾然也。

    蓋聖賢之别如此。

    ”楊氏曰:“君臣以義合者也。

    故孟子為齊王深言報施之道,使知為君者不可不以禮遇其臣耳。

    若君子之自處,則豈處其薄乎?孟子曰‘王庶幾改之,予日望之’,君子之言蓋如此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無罪而殺士,則大夫可以去;無罪而戮民,則士可以徙。

    ”言君子當見幾而作,禍已迫,則不能去矣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君仁莫不仁,君義莫不義。

    ”張氏曰:“此章重出。

    然上篇主言人臣當以正君為急,此章直戒人君,義亦小異耳。

    ” 孟子曰:“非禮之禮,非義之義,大人弗為。

    ”察理不精,故有二者之蔽。

    大人則随事而順理,因時而處宜,豈為是哉? 孟子曰:“中也養不中,才也養不才,故人樂有賢父兄也。

    如中也棄不中,才也棄不才,則賢不肖之相去,其閑不能以寸。

    ”樂,音洛。

    無過不及之謂中,足以有為之謂才。

    養,謂涵育熏陶,俟其自化也。

    賢,謂中而才者也。

    樂有賢父兄者,樂其終能成己也。

    為父兄者,若以子弟之不賢,遂遽絕之而不能教,則吾亦過中而不才矣。

    其相去之閑,能幾何哉? 孟子曰:“人有不為也,而後可以有為。

    ”程子曰:“有不為,知所擇也。

    惟能有不為,是以可以有為。

    無所不為者,安能有所為邪?” 孟子曰:“言人之不善,當如後患何?”此亦有為而言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仲尼不為已甚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