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七 離婁章句上

關燈
之也。

    聖人聲入心通,無非至理,此類可見。

    夫人必自侮,然後人侮之;家必自毀,而後人毀之;國必自伐,而後人伐之。

    夫,音扶。

    所謂自取之者。

    太甲曰:‘天作孽,猶可違;自作孽,不可活。

    ’此之謂也。

    ”解見前篇。

    此章言心存則有以審夫得失之幾,不存則無以辨于存亡之着。

    禍福之來,皆其自取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桀纣之失天下也,失其民也;失其民者,失其心也。

    得天下有道: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;得其民有道:得其心,斯得民矣;得其心有道:所欲與之聚之,所惡勿施爾也。

    惡,去聲。

    民之所欲,皆為緻之,如聚斂然。

    民之所惡,則勿施于民。

    ?錯所謂“人情莫不欲壽,三王生之而不傷;人情莫不欲富,三王厚之而不困;人情莫不欲安,〔一〕三王扶之而不危;人情莫不欲逸,三王節其力而不盡”,此類之謂也。

    民之歸仁也,猶水之就下、獸之走圹也。

    走,音奏。

    圹,廣野也。

    言民之所以歸乎此,以其所欲之在乎此也。

    故為淵驅魚者,獺也;為叢驅爵者,鹯也;為湯武驅民者,桀與纣也。

    為,去聲。

    驅,與驅同。

    獺,音闼。

    爵,與雀同。

    鹯,諸延反。

    淵,深水也。

    獺,食魚者也。

    叢,茂林也。

    鹯,食雀者也。

    言民之所以去此,以其所欲在彼而所畏在此也。

    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,則諸侯皆為之驅矣。

    雖欲無王,不可得已。

    好、為、王,皆去聲。

    今之欲王者,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。

    苟為不畜,終身不得。

    苟不志于仁,終身憂辱,以陷于死亡。

    王,去聲。

    艾,草名,所以灸者,幹久益善。

    夫病已深而欲求幹久之艾,固難卒辦,然自今畜之,則猶或可及;不然,則病日益深,死日益迫,而艾終不可得矣。

    詩雲‘其何能淑,載胥及溺’,此之謂也。

    ”詩大雅桑柔之篇。

    淑,善也。

    載,則也。

    胥,相也。

    言今之所為,其何能善,則相引以陷于亂亡而已。

    〔一〕“情”原作“惰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自暴者,不可與有言也;自棄者,不可與有為也。

    言非禮義,謂之自暴也;吾身不能居仁由義,謂之自棄也。

    暴,猶害也。

    非,猶毀也。

    自害其身者,不知禮義之為美而非毀之,雖與之言,必不見信也。

    自棄其身者,猶知仁義之為美,但弱于怠惰,自謂必不能行,與之有為必不能勉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;“人苟以善自治,則無不可移者,雖昏愚之至,皆可漸磨而進也。

    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,自棄者絕之以不為,雖聖人與居,不能化而入也。

    此所謂下愚之不移也。

    ”仁,人之安宅也;義,人之正路也。

    仁宅已見前篇。

    義者,宜也,乃天理之當行,無人欲之邪曲,故曰正路。

    曠安宅而弗居,舍正路而不由,哀哉!”舍,上聲。

    曠,空也。

    由,行也。

    此章言道本固有而人自絕之,是可哀也。

    此聖賢之深戒,學者所當猛省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道在爾而求諸遠,事在易而求之難。

    人人親其親、長其長而天下平。

    ”爾、迩,古字通用。

    易,去聲。

    長,上聲。

    親長在人為甚迩,親之長之在人為甚易,而道初不外是也。

    舍此而他求,則遠且難而反失之。

    但人人各親其親、各長其長,則天下自平矣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居下位而不獲于上,民不可得而治也。

    獲于上有道:不信于友,弗獲于上矣;信于友有道:事親弗悅,弗信于友矣;悅親有道:反身不誠,不悅于親矣;誠身有道:不明乎善,不誠其身矣。

    獲于上,得其上之信任也。

    誠,實也。

    反身不誠,反求諸身而其所以為善之心有不實也。

    不明乎善,不能即事以窮理。

    無以真知善之所在也。

    遊氏曰:“欲誠其意,先緻其知;不明乎善,不誠乎身矣。

    學至于誠身,則安往而不緻其極哉?以内則順乎親,以外則信乎友,以上則可以得君,以下則可以得民矣。

    ”是故誠者,天之道也;思誠者,人之道也。

    誠者,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僞,天道之本然也;思誠者,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僞,人道之當然也。

    至誠而不動者,未之有也;不誠,未有能動者也。

    ”至,極也。

    楊氏曰:“動便是驗處,若獲乎上、信乎友、悅于親之類是也。

    ”此章述中庸孔子之言,見思誠為修身之本,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。

    乃子思所聞于曾子,而孟子所受乎子思者,亦與大學相表?,學者宜潛心焉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伯夷辟纣,居北海之濱,聞文王作,興曰:‘盍歸乎來!吾聞西伯善養老者。

    ’太公辟纣,居東海之濱,聞文王作,興曰:‘盍歸乎來!吾聞西伯善養老者。

    ’辟,去聲。

    作、興,皆起也。

    盍,何不也。

    西伯,即文王也。

    纣命為西方諸侯之長,得專征伐,故稱西伯。

    太公,姜姓,呂氏,名尚。

    文王發政,必先鳏寡孤獨,庶人之老,皆無凍餒,故伯夷、太公來就其養,非求仕也。

    二老者,天下之大老也,而歸之,是天下之父歸之也。

    天下之父歸之,其子焉往?焉,于虔反。

    二老,伯夷、太公也。

    大老,言非常人之老者。

    天下之父,言齒德皆尊,如衆父然。

    既得其心,則天下之心不能外矣。

    蕭何所謂養民緻賢以圖天下者,暗與此合,但其意則有公私之辨,學者又不可以不察也。

    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,七年之内,必為政于天下矣。

    ”七年,以小國而言也。

    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