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七 離婁章句上
關燈
小
中
大
、武,以仁得之;桀、纣、幽、厲,以不仁失之。
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。
國,謂諸侯之國。
天子不仁,不保四海;諸侯不仁,不保社稷;卿大夫不仁,不保宗廟;士庶人不仁,不保四體。
言必死亡。
今惡死亡而樂不仁,是猶惡醉而強酒。
”惡,去聲。
樂音洛。
強,上聲。
此承上章之意而推言之也。
孟子曰:“愛人不親反其仁,治人不治反其智,禮人不答反其敬。
治人之治,平聲。
不治之治,去聲。
我愛人而人不親我,則反求諸己,恐我之仁未至也。
智敬放此。
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諸己,其身正而天下歸之。
不得,謂不得其所欲,如不親、不治、不答是也。
反求諸己,謂反其仁、反其智、反其敬也。
如此,則其自治益詳,而身無不正矣。
天下歸之,極言其效也。
詩雲:‘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
’”解見前篇。
亦承上章而言。
孟子曰:“人有恒言,皆曰‘天下國家’。
天下之本在國,國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
”恒,胡登反。
恒,常也。
雖常言之,而未必知其言之有序也。
故推言之,而又以家本乎身也。
此亦承上章而言之,大學所謂“自天子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”,為是故也。
孟子曰:“為政不難,不得罪于巨室。
巨室之所慕,一國慕之;一國之所慕,天下慕之;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。
”巨室,世臣大家也。
得罪,謂身不正而取怨怒也。
麥丘邑人祝齊桓公曰:“願主君無得罪于群臣百姓。
”意蓋如此。
慕,向也,心悅誠服之謂也。
沛然,盛大流行之貌。
溢,充滿也。
蓋巨室之心,難以力服,而國人素所取信;今既悅服,則國人皆服,而吾德教之所施,可以無遠而不至矣。
此亦承上章而言,蓋君子不患人心之不服,而患吾身之不修;吾身既修,則人心之難服者先服,而無一人之不服矣。
林氏曰:“戰國之世,諸侯失德,巨室擅權,為患甚矣。
然或者不修其本而遽欲勝之,則未必能勝而适以取禍。
故孟子推本而言,惟務修德以服其心。
彼既悅服,則吾之德教無所留礙,可以及乎天下矣。
裴度所謂韓弘輿疾讨賊,承宗斂手削地,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,特以處置得宜,能服其心故爾,正此類也。
” 孟子曰:“天下有道,小德役大德,小賢役大賢;天下無道,小役大,弱役強。
斯二者天也。
順天者存,逆天者亡。
有道之世,人皆修德,而位必稱其德之大小;天下無道,人不修德,則但以力相役而已。
天者,理勢之當然也。
齊景公曰:‘既不能令,又不受命,是絕物也。
’涕出而女于吳。
女,去聲。
引此以言小役大弱役強之事也。
令,出令以使人也。
受命,聽命于人也。
物,猶人也。
女,以女與人也。
吳,蠻夷之國也。
景公羞與為昏而畏其強,故涕泣而以女與之。
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,是猶弟子而恥受命于先師也。
言小國不修德以自強,其般樂怠敖,皆若效大國之所為者,而獨恥受其教命,不可得也。
如恥之,莫若師文王。
師文王,大國五年,小國七年,必為政于天下矣。
此因其愧恥之心而勉以修德也。
文王之政,布在方策,舉而行之,所謂師文王也。
五年七年,以其所乘之勢不同為差。
蓋天下雖無道,然修德之至,則道自我行,而大國反為吾役矣。
程子曰:“五年七年,聖人度其時則可矣。
然凡此類,學者皆當思其作為如何,乃有益耳。
”詩雲:‘商之孫子,其麗不億。
上帝既命,侯于周服。
侯服于周,天命靡常。
殷士膚敏,祼将于京。
’孔子曰:‘仁不可為衆也。
夫國君好仁,天下無敵。
’祼,音灌。
夫,音扶。
好,去聲。
詩大雅文王之篇。
孟子引此詩及孔子之言,以言文王之事。
麗,數也。
十萬曰億。
侯,維也。
商士,商孫子之臣也。
膚,大也。
敏,達也。
祼,宗廟之祭,以郁鬯之酒灌地而降神也。
将,助也。
言高之孫子衆多,其數不但十萬而已。
上帝既命周以天下,則凡此商之孫子,皆臣服于周矣。
所以然者,以天命不常,歸于有德故也。
是以商士之膚大而敏達者,皆執祼獻之禮,助王祭事于周之京師也。
孔子因讀此詩,而言有仁者則雖有十萬之衆,不能當之。
故國君好仁,則必無敵于天下也。
不可為衆,猶所謂難為兄難為弟雲爾。
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,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。
詩雲:‘誰能執熱,逝不以濯?’”恥受命于大國,是欲無敵于天下也;乃師大國而不師文王,是不以仁也。
詩大雅桑柔之篇。
逝,語辭也。
言誰能執持熱物,而不以水自濯其手乎?此章言不能自強,則聽天所命;修德行仁,則天命在我。
孟子曰:“不仁者可與言哉?安其危而利其菑,樂其所以亡者。
不仁而可與言,則何亡國敗家之有?菑,與災同。
樂,音洛。
安其危利其菑者,不知其為危菑而反以為安利也。
所以亡者,謂荒淫暴虐,所以緻亡之道也。
不仁之人,私欲固蔽,失其本心,故其颠倒錯亂至于如此,所以不可告以忠言,而卒至于敗亡也。
有孺子歌曰:‘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我足。
’浪,音郎。
滄浪,水名。
纓,冠系也。
孔子曰:‘小子聽之!清斯濯纓,濁斯濯足矣,自取之也。
’言水之清濁有以自取
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。
國,謂諸侯之國。
天子不仁,不保四海;諸侯不仁,不保社稷;卿大夫不仁,不保宗廟;士庶人不仁,不保四體。
言必死亡。
今惡死亡而樂不仁,是猶惡醉而強酒。
”惡,去聲。
樂音洛。
強,上聲。
此承上章之意而推言之也。
孟子曰:“愛人不親反其仁,治人不治反其智,禮人不答反其敬。
治人之治,平聲。
不治之治,去聲。
我愛人而人不親我,則反求諸己,恐我之仁未至也。
智敬放此。
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諸己,其身正而天下歸之。
不得,謂不得其所欲,如不親、不治、不答是也。
反求諸己,謂反其仁、反其智、反其敬也。
如此,則其自治益詳,而身無不正矣。
天下歸之,極言其效也。
詩雲:‘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
’”解見前篇。
亦承上章而言。
孟子曰:“人有恒言,皆曰‘天下國家’。
天下之本在國,國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
”恒,胡登反。
恒,常也。
雖常言之,而未必知其言之有序也。
故推言之,而又以家本乎身也。
此亦承上章而言之,大學所謂“自天子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”,為是故也。
孟子曰:“為政不難,不得罪于巨室。
巨室之所慕,一國慕之;一國之所慕,天下慕之;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。
”巨室,世臣大家也。
得罪,謂身不正而取怨怒也。
麥丘邑人祝齊桓公曰:“願主君無得罪于群臣百姓。
”意蓋如此。
慕,向也,心悅誠服之謂也。
沛然,盛大流行之貌。
溢,充滿也。
蓋巨室之心,難以力服,而國人素所取信;今既悅服,則國人皆服,而吾德教之所施,可以無遠而不至矣。
此亦承上章而言,蓋君子不患人心之不服,而患吾身之不修;吾身既修,則人心之難服者先服,而無一人之不服矣。
林氏曰:“戰國之世,諸侯失德,巨室擅權,為患甚矣。
然或者不修其本而遽欲勝之,則未必能勝而适以取禍。
故孟子推本而言,惟務修德以服其心。
彼既悅服,則吾之德教無所留礙,可以及乎天下矣。
裴度所謂韓弘輿疾讨賊,承宗斂手削地,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,特以處置得宜,能服其心故爾,正此類也。
” 孟子曰:“天下有道,小德役大德,小賢役大賢;天下無道,小役大,弱役強。
斯二者天也。
順天者存,逆天者亡。
有道之世,人皆修德,而位必稱其德之大小;天下無道,人不修德,則但以力相役而已。
天者,理勢之當然也。
齊景公曰:‘既不能令,又不受命,是絕物也。
’涕出而女于吳。
女,去聲。
引此以言小役大弱役強之事也。
令,出令以使人也。
受命,聽命于人也。
物,猶人也。
女,以女與人也。
吳,蠻夷之國也。
景公羞與為昏而畏其強,故涕泣而以女與之。
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,是猶弟子而恥受命于先師也。
言小國不修德以自強,其般樂怠敖,皆若效大國之所為者,而獨恥受其教命,不可得也。
如恥之,莫若師文王。
師文王,大國五年,小國七年,必為政于天下矣。
此因其愧恥之心而勉以修德也。
文王之政,布在方策,舉而行之,所謂師文王也。
五年七年,以其所乘之勢不同為差。
蓋天下雖無道,然修德之至,則道自我行,而大國反為吾役矣。
程子曰:“五年七年,聖人度其時則可矣。
然凡此類,學者皆當思其作為如何,乃有益耳。
”詩雲:‘商之孫子,其麗不億。
上帝既命,侯于周服。
侯服于周,天命靡常。
殷士膚敏,祼将于京。
’孔子曰:‘仁不可為衆也。
夫國君好仁,天下無敵。
’祼,音灌。
夫,音扶。
好,去聲。
詩大雅文王之篇。
孟子引此詩及孔子之言,以言文王之事。
麗,數也。
十萬曰億。
侯,維也。
商士,商孫子之臣也。
膚,大也。
敏,達也。
祼,宗廟之祭,以郁鬯之酒灌地而降神也。
将,助也。
言高之孫子衆多,其數不但十萬而已。
上帝既命周以天下,則凡此商之孫子,皆臣服于周矣。
所以然者,以天命不常,歸于有德故也。
是以商士之膚大而敏達者,皆執祼獻之禮,助王祭事于周之京師也。
孔子因讀此詩,而言有仁者則雖有十萬之衆,不能當之。
故國君好仁,則必無敵于天下也。
不可為衆,猶所謂難為兄難為弟雲爾。
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,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。
詩雲:‘誰能執熱,逝不以濯?’”恥受命于大國,是欲無敵于天下也;乃師大國而不師文王,是不以仁也。
詩大雅桑柔之篇。
逝,語辭也。
言誰能執持熱物,而不以水自濯其手乎?此章言不能自強,則聽天所命;修德行仁,則天命在我。
孟子曰:“不仁者可與言哉?安其危而利其菑,樂其所以亡者。
不仁而可與言,則何亡國敗家之有?菑,與災同。
樂,音洛。
安其危利其菑者,不知其為危菑而反以為安利也。
所以亡者,謂荒淫暴虐,所以緻亡之道也。
不仁之人,私欲固蔽,失其本心,故其颠倒錯亂至于如此,所以不可告以忠言,而卒至于敗亡也。
有孺子歌曰:‘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我足。
’浪,音郎。
滄浪,水名。
纓,冠系也。
孔子曰:‘小子聽之!清斯濯纓,濁斯濯足矣,自取之也。
’言水之清濁有以自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