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
關燈
小
中
大
歸楊,則歸墨。
楊氏為我,是無君也;墨氏兼愛,是無父也。
無父無君,是禽獸也。
公明儀曰:‘庖有肥肉,廄有肥馬,民有饑色,野有餓莩,此率獸而食人也。
’楊墨之道不息,孔子之道不着,是邪說誣民,充塞仁義也。
仁義充塞,則率獸食人,人将相食。
橫、為,皆去聲。
莩,皮表反。
楊朱但知愛身,而不複知有緻身之義,故無君;墨子愛無差等,而視其至親無異衆人,故無父。
無父無君,則人道滅絕,是亦禽獸而已。
公明儀之言,義見首篇。
充塞仁義,謂邪說遍滿,妨于仁義也。
孟子引儀之言,以明楊墨道行,則人皆無父無君,以陷于禽獸,而大亂将起,是亦率獸食人而人又相食也。
此又一亂也。
吾為此懼,閑先聖之道,距楊墨,放淫辭,邪說者不得作。
作于其心,害于其事;作于其事,害于其政。
聖人複起,不易吾言矣。
為,去聲。
複,扶又反。
閑,衛也。
放,驅而遠之也。
作,起也。
事,所行。
政,大體也。
孟子雖不得志于時,然楊墨之害,自是滅息,而君臣父子之道,賴以不墜。
是亦一治也。
程子曰:“楊墨之害,甚于申韓:佛氏之害,甚于楊墨。
蓋楊氏為我疑于義,墨氏兼愛疑于仁,申韓則淺陋易見。
故孟子止辟楊墨,為其惑世之甚也。
佛氏之言近理,又非楊墨之比,所以為害尤甚。
”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,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甯,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。
抑,止也。
兼,幷之也,總結上文也。
詩雲:‘戎狄是膺,荊舒是懲,則莫我敢承。
’無父無君,是周公所膺也。
說見上篇。
承,當也。
我亦欲正人心,息邪說,距诐行,放淫辭,以承三聖者;豈好辯哉?予不得已也。
行、好,皆去聲。
诐、淫,解見前篇。
辭者,說之詳也。
承,繼也。
三聖,禹、周公、孔子也。
蓋邪說橫流,壞人心術,甚于洪水猛獸之災,慘于夷狄篡弒之禍,故孟子深懼而力救之。
再言豈好辯哉,予不得已也,所以深緻意焉。
然非知道之君子,孰能真知其所以不得已之故哉?能言距楊墨者,聖人之徒也。
”言苟有能為此距楊墨之說者,則其所趨正矣,雖未必知道,是亦聖人之徒也。
孟子既答公都子之問,而意有未盡,故複言此。
蓋邪說害正,人人得而攻之,不必聖賢;如春秋之法,亂臣賊子,人人得而讨之,不必士師也。
聖人救世立法之意,其切如此。
若以此意推之,則不能攻讨,而又唱為不必攻讨之說者,其為邪诐之徒,亂賊之黨可知矣。
尹氏曰:“學者于是非之原,亳厘有差,則害流于生民,禍及于後世,故孟子辨邪說如是之嚴,而自以為承三聖之功也。
當是時,方且以好辯目之,是以常人之心而度聖賢之心也。
” 匡章曰:“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?居于陵,三日不食,耳無聞,目無見也。
井上有李,螬食實者過半矣,匍匐往将食之,三咽,然後耳有聞,目有見。
”于,音烏。
下于陵同。
螬,音曹。
咽,音宴。
匡章、陳仲子,皆齊人也。
廉,有分辨,不苟取也。
于陵,地名。
螬,蛴螬蟲也。
匍匐,言無力不能行也。
咽,吞也。
孟子曰:“于齊國之士,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。
雖然,仲子惡能廉?充仲子之操,則蚓而後可者也。
擘,薄厄反。
惡,平聲。
蚓,音引。
巨擘,大指也。
言齊人中有仲子,如衆小指中有大指也。
充,推而滿之也。
操,所守也。
蚓,丘蚓也。
言仲子未得為廉也,必若滿其所守之志,則惟丘蚓之無求于世,然後可以為廉耳。
夫蚓,上食槁壤,下飲黃泉。
仲子所居之室,伯夷之所築與?抑亦盜跖之所築與?所食之粟,伯夷之所樹與?抑亦盜跖之所樹與?是未可知也。
”夫,音扶。
與,平聲。
槁壤,幹土也。
黃泉,濁水也。
抑,發語辭也。
言蚓無求于人而自足,而仲子未免居室食粟,若所從來或有非義,則是未能如蚓之廉也。
曰:“是何傷哉?彼身織屦,妻辟纑,以易之也。
”辟,音壁。
纑,音盧。
辟,績也。
纑,練麻也。
曰:“仲子,齊之世家也。
兄戴,蓋祿萬鐘。
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,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,辟兄離母,處于于陵。
他日歸,則有饋其兄生鵝者,己頻顣曰:‘惡用是??者為哉?’他日,其母殺是鵝也,與之食之。
其兄自外至,曰:‘是??之肉也。
’出而哇之。
蓋,音合。
辟,音避。
頻,與颦同。
顣,與蹙同,子六反。
惡,平聲。
?,魚一反。
哇,音蛙。
世家,世卿之家。
兄名戴,食采于蓋,其入萬鐘也。
歸,自于陵歸也。
己,仲子也。
??,鵝聲也。
頻顣而言,以其兄受饋為不義也。
哇,吐之也。
以母則不食,以妻則食之;以兄之室則弗居,以于陵則居之。
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?若仲子者,蚓而後充其操者也。
”言仲子以母之食、兄之室,為不義而不食不居,其操守如此。
至于妻所易之粟,于陵所居之室,既未必伯夷之所為,則亦不義之類耳。
今仲子于此則不食不居,于彼則食之居之,豈為能充滿其操守之類者乎?必其無求自足,如丘蚓然,乃為能滿其志而得為廉耳,然豈人之所可為哉?範氏曰:“天之所生,地之所養,惟人為大。
人之所以為大者,以其有人倫也。
仲子避兄離母,無親戚君臣上下,是無人倫也。
豈有無人倫而可以為廉哉?”
楊氏為我,是無君也;墨氏兼愛,是無父也。
無父無君,是禽獸也。
公明儀曰:‘庖有肥肉,廄有肥馬,民有饑色,野有餓莩,此率獸而食人也。
’楊墨之道不息,孔子之道不着,是邪說誣民,充塞仁義也。
仁義充塞,則率獸食人,人将相食。
橫、為,皆去聲。
莩,皮表反。
楊朱但知愛身,而不複知有緻身之義,故無君;墨子愛無差等,而視其至親無異衆人,故無父。
無父無君,則人道滅絕,是亦禽獸而已。
公明儀之言,義見首篇。
充塞仁義,謂邪說遍滿,妨于仁義也。
孟子引儀之言,以明楊墨道行,則人皆無父無君,以陷于禽獸,而大亂将起,是亦率獸食人而人又相食也。
此又一亂也。
吾為此懼,閑先聖之道,距楊墨,放淫辭,邪說者不得作。
作于其心,害于其事;作于其事,害于其政。
聖人複起,不易吾言矣。
為,去聲。
複,扶又反。
閑,衛也。
放,驅而遠之也。
作,起也。
事,所行。
政,大體也。
孟子雖不得志于時,然楊墨之害,自是滅息,而君臣父子之道,賴以不墜。
是亦一治也。
程子曰:“楊墨之害,甚于申韓:佛氏之害,甚于楊墨。
蓋楊氏為我疑于義,墨氏兼愛疑于仁,申韓則淺陋易見。
故孟子止辟楊墨,為其惑世之甚也。
佛氏之言近理,又非楊墨之比,所以為害尤甚。
”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,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甯,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。
抑,止也。
兼,幷之也,總結上文也。
詩雲:‘戎狄是膺,荊舒是懲,則莫我敢承。
’無父無君,是周公所膺也。
說見上篇。
承,當也。
我亦欲正人心,息邪說,距诐行,放淫辭,以承三聖者;豈好辯哉?予不得已也。
行、好,皆去聲。
诐、淫,解見前篇。
辭者,說之詳也。
承,繼也。
三聖,禹、周公、孔子也。
蓋邪說橫流,壞人心術,甚于洪水猛獸之災,慘于夷狄篡弒之禍,故孟子深懼而力救之。
再言豈好辯哉,予不得已也,所以深緻意焉。
然非知道之君子,孰能真知其所以不得已之故哉?能言距楊墨者,聖人之徒也。
”言苟有能為此距楊墨之說者,則其所趨正矣,雖未必知道,是亦聖人之徒也。
孟子既答公都子之問,而意有未盡,故複言此。
蓋邪說害正,人人得而攻之,不必聖賢;如春秋之法,亂臣賊子,人人得而讨之,不必士師也。
聖人救世立法之意,其切如此。
若以此意推之,則不能攻讨,而又唱為不必攻讨之說者,其為邪诐之徒,亂賊之黨可知矣。
尹氏曰:“學者于是非之原,亳厘有差,則害流于生民,禍及于後世,故孟子辨邪說如是之嚴,而自以為承三聖之功也。
當是時,方且以好辯目之,是以常人之心而度聖賢之心也。
” 匡章曰:“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?居于陵,三日不食,耳無聞,目無見也。
井上有李,螬食實者過半矣,匍匐往将食之,三咽,然後耳有聞,目有見。
”于,音烏。
下于陵同。
螬,音曹。
咽,音宴。
匡章、陳仲子,皆齊人也。
廉,有分辨,不苟取也。
于陵,地名。
螬,蛴螬蟲也。
匍匐,言無力不能行也。
咽,吞也。
孟子曰:“于齊國之士,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。
雖然,仲子惡能廉?充仲子之操,則蚓而後可者也。
擘,薄厄反。
惡,平聲。
蚓,音引。
巨擘,大指也。
言齊人中有仲子,如衆小指中有大指也。
充,推而滿之也。
操,所守也。
蚓,丘蚓也。
言仲子未得為廉也,必若滿其所守之志,則惟丘蚓之無求于世,然後可以為廉耳。
夫蚓,上食槁壤,下飲黃泉。
仲子所居之室,伯夷之所築與?抑亦盜跖之所築與?所食之粟,伯夷之所樹與?抑亦盜跖之所樹與?是未可知也。
”夫,音扶。
與,平聲。
槁壤,幹土也。
黃泉,濁水也。
抑,發語辭也。
言蚓無求于人而自足,而仲子未免居室食粟,若所從來或有非義,則是未能如蚓之廉也。
曰:“是何傷哉?彼身織屦,妻辟纑,以易之也。
”辟,音壁。
纑,音盧。
辟,績也。
纑,練麻也。
曰:“仲子,齊之世家也。
兄戴,蓋祿萬鐘。
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,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,辟兄離母,處于于陵。
他日歸,則有饋其兄生鵝者,己頻顣曰:‘惡用是??者為哉?’他日,其母殺是鵝也,與之食之。
其兄自外至,曰:‘是??之肉也。
’出而哇之。
蓋,音合。
辟,音避。
頻,與颦同。
顣,與蹙同,子六反。
惡,平聲。
?,魚一反。
哇,音蛙。
世家,世卿之家。
兄名戴,食采于蓋,其入萬鐘也。
歸,自于陵歸也。
己,仲子也。
??,鵝聲也。
頻顣而言,以其兄受饋為不義也。
哇,吐之也。
以母則不食,以妻則食之;以兄之室則弗居,以于陵則居之。
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?若仲子者,蚓而後充其操者也。
”言仲子以母之食、兄之室,為不義而不食不居,其操守如此。
至于妻所易之粟,于陵所居之室,既未必伯夷之所為,則亦不義之類耳。
今仲子于此則不食不居,于彼則食之居之,豈為能充滿其操守之類者乎?必其無求自足,如丘蚓然,乃為能滿其志而得為廉耳,然豈人之所可為哉?範氏曰:“天之所生,地之所養,惟人為大。
人之所以為大者,以其有人倫也。
仲子避兄離母,無親戚君臣上下,是無人倫也。
豈有無人倫而可以為廉哉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