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
關燈
小
中
大
得矣;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,雖日撻而求其楚,亦不可得矣。
與,平聲。
咻,音休。
戴不勝,宋臣也。
齊語,齊人語也。
傅,教也。
咻,讙也。
齊,齊語也。
莊嶽,齊街裡名也。
楚,楚語也。
此先設譬以曉之也。
子謂薛居州,善士也。
使之居于王所。
在于王所者,長幼卑尊,皆薛居州也,王誰與為不善?在王所者,長幼卑尊,皆非薛居州也,王誰與為善?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”長,上聲。
居州,亦宋臣。
言小人衆而君子獨,無以成正君之功。
公孫醜問曰:“不見諸侯何義?”孟子曰:“古者不為臣不見。
不為臣,謂未仕于其國者也,此不見諸侯之義也。
段幹木踰垣而辟之,洩柳閉門而不内,是皆已甚。
迫,斯可以見矣。
辟,去聲。
内,與納同。
段幹木,魏文侯時人。
洩柳,魯缪公時人。
文侯、缪公欲見此二人,而二人不肯見之,蓋未為臣也。
已甚,過甚也。
迫,謂求見之切也。
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,大夫有賜于士,不得受于其家,則往拜其門。
陽貨矙孔子之亡也,而饋孔子蒸豚;孔子亦矙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
當是時,陽貨先,豈得不見?欲見之見,音現。
惡,去聲。
矙,音勘。
此又引孔子之事,以明可見之節也。
欲見孔子,欲召孔子來見己也。
惡無禮,畏人以己為無禮也。
受于其家,對使人拜受于家也。
其門,大夫之門也。
矙,窺也。
陽貨于魯為大夫,孔子為士,故以此物及其不在而饋之,欲其來拜而見之也。
先,謂先來加禮也。
曾子曰:‘脅肩谄笑,病于夏畦。
’子路曰:‘未同而言,觀其色赧赧然,非由之所知也。
’由是觀之,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。
”脅,?業反。
赧,奴簡反。
脅肩,竦體。
谄笑,強笑。
皆小人側媚之态也。
病,勞也。
夏畦,夏月治畦之人也。
言為此者,其勞過于夏畦之人也。
未同而言,與人未合而強與之言也。
赧赧,慚而面赤之貌。
由,子路名。
言非己所知,甚惡之之辭也。
孟子言由此二言觀之,則二子之所養可知,必不肯不俟其禮之至,而辄往見之也。
此章言聖人禮義之中正,過之者傷于迫切而不洪,不及者淪于污賤而可恥。
戴盈之曰:“什一,去關市之征,今茲未能。
請輕之,以待來年,然後已,何如?”去,上聲。
盈之,亦宋大夫也。
什一,井田之法也。
關市之征,商賈之稅也。
已,止也。
孟子曰:“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,或告之曰:‘是非君子之道。
’曰:‘請損之,月攘一雞,以待來年,然後已。
’攘,如羊反。
攘,物自來而取之也。
損,減也。
如知其非義,斯速已矣,何待來年。
”知義理之不可而不能速改。
與月攘一雞何以異哉? 公都子曰:“外人皆稱夫子好辯,敢問何也?”孟子曰:“予豈好辯哉?予不得已也。
好,去聲,下同。
天下之生久矣,一治一亂。
治,去聲。
生,謂生民也。
一治一亂,氣化盛衰,人事得失,反複相尋,理之常也。
當堯之時,水逆行,泛濫于中國。
蛇龍居之,民無所定。
下者為巢,上者為營窟。
書曰:‘洚水警餘。
’洚水者,洪水也。
洚,音降,又胡貢、胡工二反。
水逆行,下流壅塞,故水倒流而旁溢也。
下,下地。
上,高地也。
營窟,穴處也。
書虞書大禹谟也。
洚水,洚洞無涯之水也。
警,戒也。
此一亂也。
使禹治之,禹掘地而注之海,驅蛇龍而放之菹。
水由地中行,江、淮、河、漢是也。
險阻既遠,鳥獸之害人者消,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。
菹,側魚反。
掘地,掘去壅塞也。
菹,澤生草者也。
地中,兩涯之間也。
險阻,謂水之泛濫也。
遠,去也。
消,除也。
此一治也。
堯舜既沒,聖人之道衰。
暴君代作,壞宮室以為污池,民無所安息;棄田以為園囿,使民不得衣食。
邪說暴行又作,園囿、污池、沛澤多而禽獸至。
及纣之身,天下又大亂。
壞,音怪。
行,去聲,下同。
沛,蒲内反。
暴君,謂夏太康、孔甲、履癸、商武乙之類也。
宮室,民居也。
沛,草木之所生也。
澤,水所鐘也。
自堯舜沒至此,治亂非一,及纣而又一大亂也。
周公相武王,誅纣伐奄,三年讨其君,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。
滅國者五十,驅虎、豹、犀、象而遠之。
天下大悅。
書曰:‘丕顯哉,文王谟!丕承哉,武王烈!佑啟我後人,鹹以正無缺。
’相,去聲。
奄,平聲。
奄,東方之國,助纣為虐者也。
飛廉,纣幸臣也。
五十國,皆纣黨虐民者也。
書周書君牙之篇。
丕,大也。
顯,明也。
谟,謀也。
承,繼也。
烈,光也。
佑,助也。
啟,開也。
缺,壞也。
此一治也。
世衰道微,邪說暴行有作,臣弒其君者有之,子弒其父者有之。
有作之有,讀為又,古字通用。
此周室東遷之後,又一亂也。
孔子懼,作春秋。
春秋,天子之事也。
是故孔子曰:‘知我者其惟春秋乎!罪我者其惟春秋乎!’胡氏曰:“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。
惇典、庸禮、命德、讨罪,其大要皆天子之事也。
知孔子者,謂此書之作,遏人欲于橫流,存天理于既滅,為後世慮,至深遠也。
罪孔子者,以謂無其位而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權,使亂臣賊子禁其欲而不得肆,則戚矣。
”愚謂孔子作春秋以讨亂賊,則緻治之法垂于萬世,是亦一治也。
聖王不作,諸侯放恣,處士橫議,楊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。
天下之言,不
與,平聲。
咻,音休。
戴不勝,宋臣也。
齊語,齊人語也。
傅,教也。
咻,讙也。
齊,齊語也。
莊嶽,齊街裡名也。
楚,楚語也。
此先設譬以曉之也。
子謂薛居州,善士也。
使之居于王所。
在于王所者,長幼卑尊,皆薛居州也,王誰與為不善?在王所者,長幼卑尊,皆非薛居州也,王誰與為善?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”長,上聲。
居州,亦宋臣。
言小人衆而君子獨,無以成正君之功。
公孫醜問曰:“不見諸侯何義?”孟子曰:“古者不為臣不見。
不為臣,謂未仕于其國者也,此不見諸侯之義也。
段幹木踰垣而辟之,洩柳閉門而不内,是皆已甚。
迫,斯可以見矣。
辟,去聲。
内,與納同。
段幹木,魏文侯時人。
洩柳,魯缪公時人。
文侯、缪公欲見此二人,而二人不肯見之,蓋未為臣也。
已甚,過甚也。
迫,謂求見之切也。
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,大夫有賜于士,不得受于其家,則往拜其門。
陽貨矙孔子之亡也,而饋孔子蒸豚;孔子亦矙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
當是時,陽貨先,豈得不見?欲見之見,音現。
惡,去聲。
矙,音勘。
此又引孔子之事,以明可見之節也。
欲見孔子,欲召孔子來見己也。
惡無禮,畏人以己為無禮也。
受于其家,對使人拜受于家也。
其門,大夫之門也。
矙,窺也。
陽貨于魯為大夫,孔子為士,故以此物及其不在而饋之,欲其來拜而見之也。
先,謂先來加禮也。
曾子曰:‘脅肩谄笑,病于夏畦。
’子路曰:‘未同而言,觀其色赧赧然,非由之所知也。
’由是觀之,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。
”脅,?業反。
赧,奴簡反。
脅肩,竦體。
谄笑,強笑。
皆小人側媚之态也。
病,勞也。
夏畦,夏月治畦之人也。
言為此者,其勞過于夏畦之人也。
未同而言,與人未合而強與之言也。
赧赧,慚而面赤之貌。
由,子路名。
言非己所知,甚惡之之辭也。
孟子言由此二言觀之,則二子之所養可知,必不肯不俟其禮之至,而辄往見之也。
此章言聖人禮義之中正,過之者傷于迫切而不洪,不及者淪于污賤而可恥。
戴盈之曰:“什一,去關市之征,今茲未能。
請輕之,以待來年,然後已,何如?”去,上聲。
盈之,亦宋大夫也。
什一,井田之法也。
關市之征,商賈之稅也。
已,止也。
孟子曰:“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,或告之曰:‘是非君子之道。
’曰:‘請損之,月攘一雞,以待來年,然後已。
’攘,如羊反。
攘,物自來而取之也。
損,減也。
如知其非義,斯速已矣,何待來年。
”知義理之不可而不能速改。
與月攘一雞何以異哉? 公都子曰:“外人皆稱夫子好辯,敢問何也?”孟子曰:“予豈好辯哉?予不得已也。
好,去聲,下同。
天下之生久矣,一治一亂。
治,去聲。
生,謂生民也。
一治一亂,氣化盛衰,人事得失,反複相尋,理之常也。
當堯之時,水逆行,泛濫于中國。
蛇龍居之,民無所定。
下者為巢,上者為營窟。
書曰:‘洚水警餘。
’洚水者,洪水也。
洚,音降,又胡貢、胡工二反。
水逆行,下流壅塞,故水倒流而旁溢也。
下,下地。
上,高地也。
營窟,穴處也。
書虞書大禹谟也。
洚水,洚洞無涯之水也。
警,戒也。
此一亂也。
使禹治之,禹掘地而注之海,驅蛇龍而放之菹。
水由地中行,江、淮、河、漢是也。
險阻既遠,鳥獸之害人者消,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。
菹,側魚反。
掘地,掘去壅塞也。
菹,澤生草者也。
地中,兩涯之間也。
險阻,謂水之泛濫也。
遠,去也。
消,除也。
此一治也。
堯舜既沒,聖人之道衰。
暴君代作,壞宮室以為污池,民無所安息;棄田以為園囿,使民不得衣食。
邪說暴行又作,園囿、污池、沛澤多而禽獸至。
及纣之身,天下又大亂。
壞,音怪。
行,去聲,下同。
沛,蒲内反。
暴君,謂夏太康、孔甲、履癸、商武乙之類也。
宮室,民居也。
沛,草木之所生也。
澤,水所鐘也。
自堯舜沒至此,治亂非一,及纣而又一大亂也。
周公相武王,誅纣伐奄,三年讨其君,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。
滅國者五十,驅虎、豹、犀、象而遠之。
天下大悅。
書曰:‘丕顯哉,文王谟!丕承哉,武王烈!佑啟我後人,鹹以正無缺。
’相,去聲。
奄,平聲。
奄,東方之國,助纣為虐者也。
飛廉,纣幸臣也。
五十國,皆纣黨虐民者也。
書周書君牙之篇。
丕,大也。
顯,明也。
谟,謀也。
承,繼也。
烈,光也。
佑,助也。
啟,開也。
缺,壞也。
此一治也。
世衰道微,邪說暴行有作,臣弒其君者有之,子弒其父者有之。
有作之有,讀為又,古字通用。
此周室東遷之後,又一亂也。
孔子懼,作春秋。
春秋,天子之事也。
是故孔子曰:‘知我者其惟春秋乎!罪我者其惟春秋乎!’胡氏曰:“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。
惇典、庸禮、命德、讨罪,其大要皆天子之事也。
知孔子者,謂此書之作,遏人欲于橫流,存天理于既滅,為後世慮,至深遠也。
罪孔子者,以謂無其位而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權,使亂臣賊子禁其欲而不得肆,則戚矣。
”愚謂孔子作春秋以讨亂賊,則緻治之法垂于萬世,是亦一治也。
聖王不作,諸侯放恣,處士橫議,楊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。
天下之言,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