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
關燈
小
中
大
急也,君子之難仕,何也?”曰:“丈失生而願為之有室,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。
父母之心,人皆有之。
不待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鑽穴隙相窺,踰牆相從,則父母國人皆賤之。
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,又惡不由其道。
不由其道而往者,與鑽穴隙之類也。
”為,去聲。
妁,音酌。
隙,去逆反。
惡,去聲。
晉國,解見首篇。
仕國,謂君子遊宦之國。
霄意以孟子不見諸侯為難仕,故先問古之君子仕否,然後言此以風切之也。
男以女為室,女以男為家。
妁,亦媒也。
言為父母者,非不願其男女之有室家,而亦惡其不由道。
蓋君子雖不潔身以亂倫,而亦不殉利而忘義也。
彭更問曰:“後車數十乘,從者數百人,以傳食于諸侯,不以泰乎?”孟子曰:“非其道,則一箪食不可受于人;如其道,則舜受堯之天下,不以為泰,子以為泰乎?”更,平聲。
乘、從,皆去聲。
傳,直戀反。
箪,音丹。
食,音嗣。
彭更,孟子弟子也。
泰,侈也。
曰:“否。
士無事而食,不可也。
”言不以舜為泰,但謂今之士無功而食人之食,則不可也。
曰:“子不通功易事,以羨補不足,則農有餘粟,女有餘布;子如通之,則梓匠輪輿皆得食于子。
于此有人焉,入則孝,出則悌,守先王之道,以待後之學者,而不得食于子。
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?”羨,延面反。
通功易事,謂通人之功而交易其事。
羨,餘也。
有餘,言無所貿易,而積于無用也。
梓人匠人,木工也。
輪人輿人,車工也。
曰:“梓匠輪輿,其志将以求食也;君子之為道也,其志亦将以求食與?”曰:“子何以其志為哉?其有功于子,可食而食之矣。
且子食志乎?食功乎?”曰:“食志。
”與,平聲。
可食而食、食志食功之食,皆音嗣,下同。
孟子言自我而言,固不求食;自彼而言,凡有功者則當食之。
曰:“有人于此,毀瓦畫墁,其志将以求食也,則子食之乎?”曰:“否。
”曰:“然則子非食志也,食功也。
”墁,武安反。
子食之食,亦音嗣。
墁,牆壁之飾也。
毀瓦畫墁,言無功而有害也。
既曰食功,則以士為無事而食者,真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矣。
萬章問曰:“宋,小國也。
今将行王政,齊楚惡而伐之,則如之何?”惡,去聲。
萬章,孟子弟子。
宋王偃嘗滅滕伐薛,敗齊、楚、魏之兵,欲霸天下,疑即此時也。
孟子曰:“湯居亳,與葛為鄰,葛伯放而不祀。
湯使人問之曰:‘何為不祀?’曰:‘無以供犧牲也。
’湯使遺之牛羊。
葛伯食之,又不以祀。
湯又使人問之曰:‘何為不祀?’曰:‘無以供粢盛也。
’湯使亳衆往為之耕,老弱饋食。
葛伯率其民,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,不授者殺之。
有童子以黍肉饷,殺而奪之。
書曰:‘葛伯仇饷。
’此之謂也。
遺,唯季反。
盛,音成。
往為之為,去聲。
饋食、酒食之食,音嗣。
要,平聲。
饷,式亮反。
葛,國名。
伯,爵也。
放而不祀,放縱無道,不祀先祖也。
亳衆,湯之民。
其民,葛民也。
授,與也。
饷,亦饋也。
書商書仲虺之诰也。
仇饷,言與饷者為仇也。
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,四海之内皆曰:‘非富天下也,為匹夫匹婦複雠也。
’為,去聲。
非富天下,言湯之心,非以天下為富而欲得之也。
‘湯始征,自葛載’,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。
東面而征,西夷怨;南面而征,北狄怨,曰:‘奚為後我?’民之望之,若大旱之望雨也。
歸市者弗止,芸者不變,誅其君,吊其民,如時雨降。
民大悅。
書曰:‘徯我後,後來其無罰。
’載,亦始也。
十一征,所征十一國也。
餘己見前篇。
‘有攸不惟臣,東征,綏厥士女,匪厥玄黃,紹我周王見休,惟臣附于大邑周。
’其君子實玄黃于匪以迎其君子,其小人箪食壺漿以迎其小人,救民于水火之中,取其殘而已矣。
食,音嗣。
按周書武成篇載武王之言,孟子約其文如此。
然其辭時與今書文不類,今姑依此文解之。
有所不惟臣,謂助纣為惡,而不為周臣者。
匪,與篚同。
玄黃,币也。
紹,繼也,猶言事也。
言其士女以篚盛玄黃之币,迎武王而事之也。
商人而曰我周王,猶商書所謂我後也。
休,美也。
言武王能順天休命,而事之者皆見休也。
臣附,歸服也。
孟子又釋其意,言商人聞周師之來,各以其類相迎者,以武王能捄民于水火之中,取其殘民者誅之,而不為暴虐耳。
君子,謂在位之人。
小人,謂細民也。
太誓曰:‘我武惟揚,侵于之疆,則取于殘,殺伐用張,于湯有光。
’太誓,周書也。
今書文亦小異。
言武王威武奮揚,侵彼纣之疆界,取其殘賊,而殺伐之功因以張大,比于湯之伐桀又有光焉,引此以證上文取其殘之義。
不行王政雲爾,苟行王政,四海之内皆舉首而望之,欲以為君。
齊楚雖大,何畏焉?”宋實不能行王政,後果為齊所滅,王偃走死。
尹氏曰:“為國者能自治而得民心,則天下皆将歸往之,恨其征伐之不早也。
尚何強國之足畏哉?苟不自治,而以強弱之勢言之,是可畏而已矣。
” 孟子謂戴不勝曰:“子欲子之王之善與?我明告子。
有楚大夫于此,欲其子之齊語也,則使齊人傅諸?使楚人傅諸?”曰:“使齊人傅之。
”曰:“一齊人傅之,衆楚人咻之,雖日撻而求其齊也,不可
父母之心,人皆有之。
不待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鑽穴隙相窺,踰牆相從,則父母國人皆賤之。
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,又惡不由其道。
不由其道而往者,與鑽穴隙之類也。
”為,去聲。
妁,音酌。
隙,去逆反。
惡,去聲。
晉國,解見首篇。
仕國,謂君子遊宦之國。
霄意以孟子不見諸侯為難仕,故先問古之君子仕否,然後言此以風切之也。
男以女為室,女以男為家。
妁,亦媒也。
言為父母者,非不願其男女之有室家,而亦惡其不由道。
蓋君子雖不潔身以亂倫,而亦不殉利而忘義也。
彭更問曰:“後車數十乘,從者數百人,以傳食于諸侯,不以泰乎?”孟子曰:“非其道,則一箪食不可受于人;如其道,則舜受堯之天下,不以為泰,子以為泰乎?”更,平聲。
乘、從,皆去聲。
傳,直戀反。
箪,音丹。
食,音嗣。
彭更,孟子弟子也。
泰,侈也。
曰:“否。
士無事而食,不可也。
”言不以舜為泰,但謂今之士無功而食人之食,則不可也。
曰:“子不通功易事,以羨補不足,則農有餘粟,女有餘布;子如通之,則梓匠輪輿皆得食于子。
于此有人焉,入則孝,出則悌,守先王之道,以待後之學者,而不得食于子。
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?”羨,延面反。
通功易事,謂通人之功而交易其事。
羨,餘也。
有餘,言無所貿易,而積于無用也。
梓人匠人,木工也。
輪人輿人,車工也。
曰:“梓匠輪輿,其志将以求食也;君子之為道也,其志亦将以求食與?”曰:“子何以其志為哉?其有功于子,可食而食之矣。
且子食志乎?食功乎?”曰:“食志。
”與,平聲。
可食而食、食志食功之食,皆音嗣,下同。
孟子言自我而言,固不求食;自彼而言,凡有功者則當食之。
曰:“有人于此,毀瓦畫墁,其志将以求食也,則子食之乎?”曰:“否。
”曰:“然則子非食志也,食功也。
”墁,武安反。
子食之食,亦音嗣。
墁,牆壁之飾也。
毀瓦畫墁,言無功而有害也。
既曰食功,則以士為無事而食者,真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矣。
萬章問曰:“宋,小國也。
今将行王政,齊楚惡而伐之,則如之何?”惡,去聲。
萬章,孟子弟子。
宋王偃嘗滅滕伐薛,敗齊、楚、魏之兵,欲霸天下,疑即此時也。
孟子曰:“湯居亳,與葛為鄰,葛伯放而不祀。
湯使人問之曰:‘何為不祀?’曰:‘無以供犧牲也。
’湯使遺之牛羊。
葛伯食之,又不以祀。
湯又使人問之曰:‘何為不祀?’曰:‘無以供粢盛也。
’湯使亳衆往為之耕,老弱饋食。
葛伯率其民,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,不授者殺之。
有童子以黍肉饷,殺而奪之。
書曰:‘葛伯仇饷。
’此之謂也。
遺,唯季反。
盛,音成。
往為之為,去聲。
饋食、酒食之食,音嗣。
要,平聲。
饷,式亮反。
葛,國名。
伯,爵也。
放而不祀,放縱無道,不祀先祖也。
亳衆,湯之民。
其民,葛民也。
授,與也。
饷,亦饋也。
書商書仲虺之诰也。
仇饷,言與饷者為仇也。
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,四海之内皆曰:‘非富天下也,為匹夫匹婦複雠也。
’為,去聲。
非富天下,言湯之心,非以天下為富而欲得之也。
‘湯始征,自葛載’,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。
東面而征,西夷怨;南面而征,北狄怨,曰:‘奚為後我?’民之望之,若大旱之望雨也。
歸市者弗止,芸者不變,誅其君,吊其民,如時雨降。
民大悅。
書曰:‘徯我後,後來其無罰。
’載,亦始也。
十一征,所征十一國也。
餘己見前篇。
‘有攸不惟臣,東征,綏厥士女,匪厥玄黃,紹我周王見休,惟臣附于大邑周。
’其君子實玄黃于匪以迎其君子,其小人箪食壺漿以迎其小人,救民于水火之中,取其殘而已矣。
食,音嗣。
按周書武成篇載武王之言,孟子約其文如此。
然其辭時與今書文不類,今姑依此文解之。
有所不惟臣,謂助纣為惡,而不為周臣者。
匪,與篚同。
玄黃,币也。
紹,繼也,猶言事也。
言其士女以篚盛玄黃之币,迎武王而事之也。
商人而曰我周王,猶商書所謂我後也。
休,美也。
言武王能順天休命,而事之者皆見休也。
臣附,歸服也。
孟子又釋其意,言商人聞周師之來,各以其類相迎者,以武王能捄民于水火之中,取其殘民者誅之,而不為暴虐耳。
君子,謂在位之人。
小人,謂細民也。
太誓曰:‘我武惟揚,侵于之疆,則取于殘,殺伐用張,于湯有光。
’太誓,周書也。
今書文亦小異。
言武王威武奮揚,侵彼纣之疆界,取其殘賊,而殺伐之功因以張大,比于湯之伐桀又有光焉,引此以證上文取其殘之義。
不行王政雲爾,苟行王政,四海之内皆舉首而望之,欲以為君。
齊楚雖大,何畏焉?”宋實不能行王政,後果為齊所滅,王偃走死。
尹氏曰:“為國者能自治而得民心,則天下皆将歸往之,恨其征伐之不早也。
尚何強國之足畏哉?苟不自治,而以強弱之勢言之,是可畏而已矣。
” 孟子謂戴不勝曰:“子欲子之王之善與?我明告子。
有楚大夫于此,欲其子之齊語也,則使齊人傅諸?使楚人傅諸?”曰:“使齊人傅之。
”曰:“一齊人傅之,衆楚人咻之,雖日撻而求其齊也,不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