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
關燈
小
中
大
漢水多,言濯之潔也。
秋日燥烈,言暴之幹也。
皜皜,潔白貌。
尚,加也。
言夫子道德明着,光輝潔白,非有若所能彷佛也。
或曰:“此三語者,孟子贊美曾子之辭也。
”今也南蠻鴃舌之人,非先王之道,子倍子之師而學之,亦異于曾子矣。
鴃,亦作鵙,古役反。
鴃,博勞也,惡聲之鳥。
南蠻之聲似之,指許行也。
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,末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。
小雅伐木之詩雲:“伐木丁丁,鳥鳴嘤嘤,出自幽谷,遷于喬木。
”魯頌曰:‘戎狄是膺,荊舒是懲。
’周公方且膺之,子是之學,亦為不善變矣。
”魯頌閟宮之篇也。
膺,擊也。
荊,楚本号也。
舒,國名,近楚者也。
懲,艾也。
按今此詩為僖公之頌,而孟子以周公言之,亦斷章取義也。
“從許子之道,則市賈不貳,國中無僞。
雖使五尺之童适市,莫之或欺。
布帛長短同,則賈相若;麻縷絲絮輕重同,則賈相若;五谷多寡同,則賈相若;屦大小同,則賈相若。
”賈音價,下同。
陳相又言許子之道如此。
蓋神農始為市井,故許行又托于神農,而有是說也。
五尺之童,言幼小無知也。
許行欲使市中所粥之物,皆不論精粗美惡,但以長短輕重多寡大小為價也。
曰:“夫物之不齊,物之情也;或相倍蓰,或相什伯,或相千萬。
子比而同之,是亂天下也。
巨屦小屦同賈,人豈為之哉?從許子之道,相率而為僞者也,惡能治國家?”夫,音扶。
蓰,音師,又山绮反。
比,必二反。
惡,平聲。
倍,一倍也。
蓰,五倍也。
什伯千萬,皆倍數也。
比,次也。
孟子言物之不齊,乃其自然之理,其有精粗,猶其有大小也。
若大屦小屦同價,則人豈肯為其大者哉?今不論精粗,使之同價,是使天下之人皆不肯為其精者,而競為濫惡之物以相欺耳。
墨者夷之,因徐辟而求見孟子。
孟子曰:“吾固願見,今吾尚病,病愈,我且往見,夷子不來!”辟,音壁,又音辟。
墨者,治墨翟之道者。
夷,姓;之,名。
徐辟,孟子弟子。
孟子稱疾,疑亦托辭以觀其意之誠否。
他日又求見孟子。
孟子曰:“吾今則可以見矣。
不直,則道不見;我且直之。
吾聞夷子墨者。
墨之治喪也,以薄為其道也。
夷子思以易天下,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?然而夷子葬其親厚,則是以所賤事親也。
”不見之見,音現。
又求見,則其意已誠矣,故因徐辟以質之如此。
直,盡言以相正也。
莊子曰:“墨子生不歌,死無服,桐棺三寸而無椁。
”是墨之治喪,以薄為道也。
易天下,謂移易天下之風俗也。
夷子學于墨氏而不從其教,其心必有所不安者,故孟子因以诘之。
徐子以告夷子。
夷子曰:“儒者之道,古之人‘若保赤子’,此言何謂也?之則以為愛無差等,施由親始。
”徐子以告孟子。
孟子曰:“夫夷子,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?彼有取爾也。
赤子匍匐将入井,非赤子之罪也。
且天之生物也,使之一本,而夷子二本故也。
夫,音扶,下同。
匍,音蒲。
匐,蒲北反。
“若保赤子”,周書康诰篇文,此儒者之言也。
夷子引之,蓋欲援儒而入于墨,以拒孟子之非己。
又曰:“愛無差等,施由親始”,則推墨而附于儒,以釋己所以厚葬其親之意,皆所謂遁辭也。
孟子言人之愛其兄子與鄰之子,本有差等。
書之取譬,本為小民無知而犯法,如赤子無知而入井耳。
且人物之生,必各本于父母而無二,乃自然之理,若天使之然也。
故其愛由此立,而推以及人,自有差等。
今如夷子之言,則是視其父母本無異于路人,但其施之之序,姑自此始耳。
非二本而何哉?然其于先後之間,猶知所擇,則又其本心之明有終不得而息者,此其所以卒能受命而自覺其非也。
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。
其親死,則舉而委之于壑。
他日過之,狐狸食之,蠅蚋姑嘬之。
其颡有泚,睨而不視。
夫泚也,非為人泚,中心達于面目。
蓋歸反虆梩而掩之。
掩之誠是也,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,亦必有道矣。
”蚋,音汭。
嘬,楚怪反,泚,七禮反。
睨,音詣。
為,去聲。
虆,力追反。
梩,力知反。
因夷子厚葬其親而言此,以深明一本之意。
上世,謂太古也。
委,棄也。
壑,山水所趨也。
蚋,蚊屬。
姑,語助聲,或曰蝼蛄也。
嘬,攢共食之也。
颡,額也。
泚,泚然汗出之貌。
睨,邪視也。
視,正視也。
不能不視,而又不忍正視,哀痛迫切,不能為心之甚也。
非為人泚,言非為他人見之而然也。
所謂一本者,于此見之,尤為親切。
蓋惟至親故如此,在他人,則雖有不忍之心,而其哀痛迫切,不至若此之甚矣。
反,覆也。
虆,土籠也。
梩,土轝也。
于是歸而掩覆其親之屍,此葬埋之禮所由起也。
此掩其親者,若所當然,則孝子仁人所以掩其親者,必有其道,而不以薄為貴矣。
徐子以告夷子。
夷子怃然為閑曰:“命之矣。
”怃,音武。
閑,如字。
怃然,茫然自失之貌。
為閑者,有頃之閑也。
命,猶教也。
言孟子已教我矣。
蓋因其本心之明,以攻其所學之蔽,是以吾之言易入,而彼之惑易解也。
秋日燥烈,言暴之幹也。
皜皜,潔白貌。
尚,加也。
言夫子道德明着,光輝潔白,非有若所能彷佛也。
或曰:“此三語者,孟子贊美曾子之辭也。
”今也南蠻鴃舌之人,非先王之道,子倍子之師而學之,亦異于曾子矣。
鴃,亦作鵙,古役反。
鴃,博勞也,惡聲之鳥。
南蠻之聲似之,指許行也。
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,末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。
小雅伐木之詩雲:“伐木丁丁,鳥鳴嘤嘤,出自幽谷,遷于喬木。
”魯頌曰:‘戎狄是膺,荊舒是懲。
’周公方且膺之,子是之學,亦為不善變矣。
”魯頌閟宮之篇也。
膺,擊也。
荊,楚本号也。
舒,國名,近楚者也。
懲,艾也。
按今此詩為僖公之頌,而孟子以周公言之,亦斷章取義也。
“從許子之道,則市賈不貳,國中無僞。
雖使五尺之童适市,莫之或欺。
布帛長短同,則賈相若;麻縷絲絮輕重同,則賈相若;五谷多寡同,則賈相若;屦大小同,則賈相若。
”賈音價,下同。
陳相又言許子之道如此。
蓋神農始為市井,故許行又托于神農,而有是說也。
五尺之童,言幼小無知也。
許行欲使市中所粥之物,皆不論精粗美惡,但以長短輕重多寡大小為價也。
曰:“夫物之不齊,物之情也;或相倍蓰,或相什伯,或相千萬。
子比而同之,是亂天下也。
巨屦小屦同賈,人豈為之哉?從許子之道,相率而為僞者也,惡能治國家?”夫,音扶。
蓰,音師,又山绮反。
比,必二反。
惡,平聲。
倍,一倍也。
蓰,五倍也。
什伯千萬,皆倍數也。
比,次也。
孟子言物之不齊,乃其自然之理,其有精粗,猶其有大小也。
若大屦小屦同價,則人豈肯為其大者哉?今不論精粗,使之同價,是使天下之人皆不肯為其精者,而競為濫惡之物以相欺耳。
墨者夷之,因徐辟而求見孟子。
孟子曰:“吾固願見,今吾尚病,病愈,我且往見,夷子不來!”辟,音壁,又音辟。
墨者,治墨翟之道者。
夷,姓;之,名。
徐辟,孟子弟子。
孟子稱疾,疑亦托辭以觀其意之誠否。
他日又求見孟子。
孟子曰:“吾今則可以見矣。
不直,則道不見;我且直之。
吾聞夷子墨者。
墨之治喪也,以薄為其道也。
夷子思以易天下,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?然而夷子葬其親厚,則是以所賤事親也。
”不見之見,音現。
又求見,則其意已誠矣,故因徐辟以質之如此。
直,盡言以相正也。
莊子曰:“墨子生不歌,死無服,桐棺三寸而無椁。
”是墨之治喪,以薄為道也。
易天下,謂移易天下之風俗也。
夷子學于墨氏而不從其教,其心必有所不安者,故孟子因以诘之。
徐子以告夷子。
夷子曰:“儒者之道,古之人‘若保赤子’,此言何謂也?之則以為愛無差等,施由親始。
”徐子以告孟子。
孟子曰:“夫夷子,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?彼有取爾也。
赤子匍匐将入井,非赤子之罪也。
且天之生物也,使之一本,而夷子二本故也。
夫,音扶,下同。
匍,音蒲。
匐,蒲北反。
“若保赤子”,周書康诰篇文,此儒者之言也。
夷子引之,蓋欲援儒而入于墨,以拒孟子之非己。
又曰:“愛無差等,施由親始”,則推墨而附于儒,以釋己所以厚葬其親之意,皆所謂遁辭也。
孟子言人之愛其兄子與鄰之子,本有差等。
書之取譬,本為小民無知而犯法,如赤子無知而入井耳。
且人物之生,必各本于父母而無二,乃自然之理,若天使之然也。
故其愛由此立,而推以及人,自有差等。
今如夷子之言,則是視其父母本無異于路人,但其施之之序,姑自此始耳。
非二本而何哉?然其于先後之間,猶知所擇,則又其本心之明有終不得而息者,此其所以卒能受命而自覺其非也。
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。
其親死,則舉而委之于壑。
他日過之,狐狸食之,蠅蚋姑嘬之。
其颡有泚,睨而不視。
夫泚也,非為人泚,中心達于面目。
蓋歸反虆梩而掩之。
掩之誠是也,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,亦必有道矣。
”蚋,音汭。
嘬,楚怪反,泚,七禮反。
睨,音詣。
為,去聲。
虆,力追反。
梩,力知反。
因夷子厚葬其親而言此,以深明一本之意。
上世,謂太古也。
委,棄也。
壑,山水所趨也。
蚋,蚊屬。
姑,語助聲,或曰蝼蛄也。
嘬,攢共食之也。
颡,額也。
泚,泚然汗出之貌。
睨,邪視也。
視,正視也。
不能不視,而又不忍正視,哀痛迫切,不能為心之甚也。
非為人泚,言非為他人見之而然也。
所謂一本者,于此見之,尤為親切。
蓋惟至親故如此,在他人,則雖有不忍之心,而其哀痛迫切,不至若此之甚矣。
反,覆也。
虆,土籠也。
梩,土轝也。
于是歸而掩覆其親之屍,此葬埋之禮所由起也。
此掩其親者,若所當然,則孝子仁人所以掩其親者,必有其道,而不以薄為貴矣。
徐子以告夷子。
夷子怃然為閑曰:“命之矣。
”怃,音武。
閑,如字。
怃然,茫然自失之貌。
為閑者,有頃之閑也。
命,猶教也。
言孟子已教我矣。
蓋因其本心之明,以攻其所學之蔽,是以吾之言易入,而彼之惑易解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