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

關燈
者。

    舍,止也,或讀屬上句。

    舍,謂作陶冶之處也。

    “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?有大人之事,有小人之事。

    且一人之身,而百工之所為備。

    如必自為而後用之,是率天下而路也。

    故曰:或勞心,或勞力;勞心者治人,勞力者治于人;治于人者食人,治人者食于人:天下之通義也。

    與,平聲。

    食,音嗣。

    此以下皆孟子言也。

    路,謂奔走道路,無時休息也。

    治于人者,見治于人也。

    食人者,出賦稅以給公上也。

    食于人者,見食于人也。

    此四句皆古語,而孟子引之也。

    君子無小人則饑,小人無君子則亂。

    以此相易,正猶農夫陶冶以粟與械器相易,乃所以相濟而非所以相病也。

    治天下者,豈必耕且為哉?當堯之時,天下猶未平,洪水橫流,泛濫于天下。

    草木暢茂,禽獸繁殖,五谷不登,禽獸偪人。

    獸蹄鳥迹之道,交于中國。

    堯獨憂之,舉舜而敷治焉。

    舜使益掌火,益烈山澤而焚之,禽獸逃匿。

    禹疏九河,瀹濟漯,而注諸海;決汝漢,排淮泗,而注之江,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。

    當是時也,禹八年于外,三過其門而不入,雖欲耕,得乎?瀹,音藥。

    濟,子禮反。

    漯,他合反。

    天下猶未平者,洪荒之世,生民之害多矣;聖人疊興,漸次除治,至此尚未盡平也。

    洪,大也。

    橫流,不由其道而散溢妄行也。

    泛濫,橫流之貌。

    暢茂,長盛也。

    繁殖,衆多也。

    五谷,稻、黍、稷、麥、菽也。

    登,成熟也。

    道,路也。

    獸蹄鳥迹交于中國,言禽獸多也。

    敷,布也。

    益,舜臣名。

    烈,熾也。

    禽獸逃匿,然後禹得施治水之功。

    疏,通也,分也。

    九河:曰徒駭,曰太史,曰馬頰,曰覆釜,曰胡蘇,曰簡,曰潔,曰鈎盤,曰鬲津。

    瀹,亦疏通之意。

    濟漯,二水名。

    決、排,皆去其壅塞也。

    汝、漢、淮、泗,亦皆水名也。

    據禹貢及今水路,惟漢水入江耳。

    汝泗則入淮,而淮自入海。

    此謂四水皆入于江,記者之誤也。

    後稷教民稼穑。

    樹藝五谷,五谷熟而民人育。

    人之有道也,飽食、暖衣、逸居而無教,則近于禽獸。

    聖人有憂之,使契為司徒,教以人倫: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别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

    放勳曰:‘勞之來之,匡之直之,輔之翼之,使自得之,又從而振德之。

    ’聖人之憂民如此,而暇耕乎?契,音薛。

    别,彼列反。

    長、放,皆上聲。

    勞、來,皆去聲。

    言水土平,然後得以教稼穑;衣食足,然後得以施教化。

    後稷,官名,棄為之。

    然言教民,則亦非并耕矣。

    樹,亦種也。

    藝,殖也。

    契,亦舜臣名也。

    司徒,官名也。

    人之有道,言其皆有秉彜之性也。

    然無教則亦放逸怠惰而失之,故聖人設官而教以人倫,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。

    書曰:“天叙有典,敕我五典五惇哉。

    ”此之謂也。

    放勳,本史臣贊堯之辭,孟子因以為堯号也。

    德,猶惠也。

    堯言,勞者勞之,來者來之,邪者正之,枉者直之,輔以立之,翼以行之,使自得其性矣,又從而提撕警覺以加惠焉,不使其放逸怠惰而或失之。

    蓋命契之辭也。

    堯以不得舜為己憂,舜以不得禹、臯陶為己憂。

    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,農夫也。

    夫,音扶。

    易,去聲。

    易,治也。

    堯舜之憂民,非事事而憂之也,急先務而已。

    所以憂民者其大如此,則不惟不暇耕,而亦不必耕矣。

    分人以财謂之惠,教人以善謂之忠,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。

    是故以天下與人易,為天下得人難。

    為、易,并去聲。

    分人以财,小惠而已。

    教人以善,雖有愛民之實,然其所及亦有限而難久。

    惟若堯之得舜,舜之得禹臯陶,及所謂為天下得人者,而其恩惠廣大,教化無窮矣,此其所以為仁也。

    孔子曰:‘大哉堯之為君!惟天為大,惟堯則之,蕩蕩乎民無能名焉!君哉舜也!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!’堯舜之治天下,豈無所用其心哉?亦不用于耕耳。

    與,去聲。

    則,法也。

    蕩蕩,廣大之貌。

    君哉,言盡君道也。

    巍巍,高大之貌。

    不與,猶言不相關,言其不以位為樂也。

    吾聞用夏變夷者,未聞變于夷者也。

    陳良,楚産也。

    悅周公、仲尼之道,北學于中國。

    北方之學者,未能或之先也。

    彼所謂豪傑之士也。

    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,師死而遂倍之。

    此以下責陳相倍師而學許行也。

    夏,諸夏禮義之教也。

    變夷,變化蠻夷之人也。

    變于夷,反見變化于蠻夷之人也。

    産,生也。

    陳良生于楚,在中國之南,故北遊而學于中國也。

    先,過也。

    豪傑,才德出衆之稱,言其能自拔于流俗也。

    倍,與背同。

    言陳良用夏變夷,陳相變于夷也。

    昔者孔子沒,三年之外,門人治任将歸,入揖于子貢,相向而哭,皆失聲,然後歸。

    子貢反,築室于場,獨居三年,然後歸。

    他日,子夏、子張、子遊以有若似聖人,欲以所事孔子事之,強曾子。

    曾子曰:‘不可。

    江漢以濯之,秋陽以暴之,皜皜乎不可尚已。

    ’任,平聲。

    強,上聲。

    暴,蒲木反。

    皜,音杲。

    三年,古者為師心喪三年,若喪父而無服也。

    任,擔也。

    場,冢上之壇場也。

    有若似聖人,蓋其言行氣象有似之者,如檀弓所記子遊謂有若之言似夫子之類是也。

    所事孔子,所以事夫子之禮也。

    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