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

關燈
欲慢而廢之也。

    有以正之,則分田制祿,可不勞而定矣。

    夫滕壤地褊小,将為君子焉,将為野人焉。

    無君子莫治野人,無野人莫養君子。

    夫,音扶。

    養,去聲。

    言滕地雖小,然其閑亦必有為君子而仕者,亦必有為野人而耕者,是以分田制祿之法,不可偏廢也。

    請野九一而助,國中什一使自賦。

    此分田制祿之常法,所以治野人使養君子也。

    野,郊外都鄙之地也。

    九一而助,為公田而行助法也。

    國中,郊門之内,鄉遂之地也。

    田不井授,但為溝洫,使什而自賦其一,蓋用貢法也。

    周所謂徹法者蓋如此,以此推之,當時非惟助法不行,其貢亦不止什一矣。

    卿以下必有圭田,圭田五十畝。

    此世祿常制之外,又有圭田,所以厚君子也。

    圭,潔也,所以奉祭祀也。

    不言世祿者,滕已行之,但此未備耳。

    餘夫二十五畝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一夫上父母,下妻子,以五口八口為率,受田百畝。

    如有弟,是餘夫也。

    年十六,别受田二十五畝,俟其壯而有室,然後更受百畝之田。

    ”愚按:此百畝常制之外,又有餘夫之田,以厚野人也。

    死徙無出鄉,鄉田同井。

    出入相友,守望相助,疾病相扶持,則百姓親睦。

    死,謂葬也。

    徙,謂徙其居也。

    同井者,八家也。

    友,猶伴也。

    守望,防寇盜也。

    方裡而井,井九百畝,其中為公田。

    八家皆私百畝,同養公田。

    公事畢,然後敢治私事,所以别野人也。

    養,去聲。

    别,彼列反。

    此詳言井田形體之制,乃周之助法也。

    公田以為君子之祿,而私田野人之所受。

    先公後私,所以别君子野人之分也。

    不言君子,據野人而言,省文耳。

    上言野及國中二法,此獨詳于治野者,國中貢法,當時已行,但取之過于什一爾。

    此其大略也。

    若夫潤澤之,則在君與子矣。

    ”夫,音扶。

    井地之法,諸侯皆去其籍,此特其大略而已。

    潤澤,謂因時制宜,使合于人情,宜于土俗,而不失乎先王之意也。

    呂氏曰:“子張子慨然有意三代之治。

    論治人先務,未始不以經界為急。

    講求法制,粲然備具。

    要之可以行于今,如有用我者,舉而措之耳。

    嘗曰:‘仁政必自經界始。

    貧富不均,教養無法;雖欲言治,皆苟而已。

    世之病難行者,未始不以亟奪富人之田為辭。

    然茲法之行,悅之者衆。

    苟處之有術,期以數年,不刑一人而可複。

    所病者,特上之未行耳。

    ’乃言曰:‘縱不能行之天下,猶可驗之一鄉。

    ’方與學者議古之法,買田一方,畫為數井。

    上不失公家之賦役。

    退以其私,正經界,分宅裡,立斂法,廣儲蓄,興學校,成禮俗,救菑恤患,厚本抑末。

    足以推先王之遺法,明當今之可行。

    有志未就而卒。

    ”愚按:喪禮經界兩章,見孟子之學,識其大者。

    是以雖當禮法廢壞之後,制度節文不可複考,而能因略以緻詳,推舊而為新;不屑屑于既往之迹,而能合乎先王之意,真可謂命世亞聖之才矣。

    〔一〕“壅”原作“擁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
    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,自楚之滕,踵門而告文公曰:“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,願受一廛而為氓。

    ”文公與之處,其徒數十人,皆衣褐,捆屦、織席以為食。

    衣,去聲。

    捆,音阃。

    神農,炎帝神農氏。

    始為耒耜,教民稼穑者也。

    為其言者,史遷所謂農家者流也。

    許,姓,行,名也。

    踵門,足至門也。

    仁政,上章所言井地之法也。

    廛,民所居也。

    氓,野人之稱。

    褐,毛布,賤者之服也。

    捆,扣?之欲其堅也。

    以為食,賣以供食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許行所謂神農之言,乃後世稱述上古之事,失其義理者耳,猶陰陽、醫、方稱黃帝之說也。

    ”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,負耒耜而自宋之滕,曰:“聞君行聖人之政,是亦聖人也,願為聖人氓。

    ”陳良,楚之儒者。

    耜,所以起土。

    耒,其柄也。

    陳相見許行而大悅,盡棄其學而學焉。

    陳相見孟子,道許行之言曰:“滕君,則誠賢君也;雖然,未聞道也。

    賢者與民并耕而食,饔飧而治。

    今也滕有倉廪府庫,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,惡得賢?”饔,音雍。

    飧,音孫。

    惡,平聲。

    饔飧,熟食也。

    朝曰饔,夕曰飧。

    言當自炊爨以為食,而兼治民事也。

    厲,病也。

    許行此言,蓋欲陰壞孟子分别君子野人之法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?”曰:“然。

    ”“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?”曰:“否。

    許子衣褐。

    ”“許子冠乎?”曰:“冠。

    ”曰:“奚冠?”曰:“冠素。

    ”曰:“自織之與?”曰:“否。

    以粟易之。

    ”曰:“許子奚為不自織?”曰:“害于耕。

    ”曰:“許子以釜甑爨,以鐵耕乎?”曰:“然。

    ”“自為之與?”曰:“否。

    以粟易之。

    ”衣,去聲。

    與,平聲。

    釜,所以煮。

    甑,所以炊。

    爨,然火也。

    鐵,耜屬也。

    此語八反,皆孟子問而陳相對也。

    “以粟易械器者,不為厲陶冶;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,豈為厲農夫哉?且許子何不為陶冶。

    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?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?何許子之不憚煩?”曰:“百工之事,固不可耕且為也。

    ”舍,去聲。

    此孟子言而陳相對也。

    械器,釜甑之屬也。

    陶,為甑者。

    冶,為釜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