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

關燈
心而不自知耳。

    文公見孟子而聞性善堯舜之說,則固有以啟發其良心矣,是以至此而哀痛之誠心發焉。

    及其父兄百官皆不欲行,則亦反躬自責,悼其前行之不足以取信,而不敢有非其父兄百官之心。

    雖其資質有過人者,而學問之力,亦不可誣也。

    及其斷然行之,而遠近見聞無不悅服,則以人心之所同然者,自我發之,而彼之心悅誠服,亦有所不期然而然者。

    人性之善,豈不信哉?”〔一〕“延”原作“筵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
     滕文公問為國。

    文公以禮聘孟子,故孟子至滕,而文公問之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民事不可緩也。

    詩雲:‘晝爾于茅,宵爾索绹;亟其乘屋,其始播百谷。

    ’绹,音陶。

    亟,紀力反。

    民事,謂農事。

    詩豳風七月之篇。

    于,往取也。

    绹,絞也。

    亟,絞也。

    亟,急也。

    乘,升也。

    播,布也。

    言農事至重,人君不可以為緩而忽之。

    故引詩言治屋之急如此者,蓋以來春将複始播百谷,而不暇為此也。

    民之為道也,有恒産者有恒心,無恒産者無恒心。

    苟無恒心,放辟邪侈,無不為已。

    及陷乎罪,然後從而刑之,是罔民也。

    焉有仁人在位,罔民而可為也?音義并見前篇。

    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,取于民有制。

    恭則能以禮接下,儉則能取民以制。

    陽虎曰:‘為富不仁矣,為仁不富矣。

    ’陽虎,陽貨,魯季氏家臣也。

    天理人欲,不容并立。

    虎之言此,恐為仁之害于富也;孟子引之,恐為富之害于仁也。

    君子小人,每相反而已矣。

    夏後氏五十而貢,殷人七十而助,周人百畝而徹,其實皆什一也。

    徹者,徹也;助者,借也。

    徹,敕列反。

    借,子夜反。

    此以下,乃言制民常産,與其取之之制也。

    夏時一夫授田五十畝,而每夫計其五畝之入以為貢。

    商人始為井田之制,以六百三十畝之地,畫為九區,區七十畝。

    中為公田,其外八家各授一區,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,而不複稅其私田。

    周時一夫授田百畝。

    鄉遂用貢法,十夫有溝;都鄙用助法,八家同井。

    耕則通力而作,收則計畝而分,故謂之徹。

    其實皆什一者,貢法固以十分之一為常數,惟助法乃是九一,而商制不可考。

    周制則公田百畝,中以二十畝為廬舍,一夫所耕公田實計十畝。

    通私田百畝,為十一分而取其一,蓋又輕于什一矣。

    竊料商制亦當似此,而以十四畝為廬舍,一夫實耕公田七畝,是亦不過什一也。

    徹,通也,均也。

    借,借也。

    龍子曰:‘治地莫善于助,莫不善于貢。

    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。

    樂歲,粒米狼戾,多取之而不為虐,則寡取之;兇年,糞其田而不足,則必取盈焉。

    為民父母,使民盻盻然,将終歲勤動,不得以養其父母,又稱貸而益之。

    使老稚轉乎溝壑,惡在其為民父母也?’樂,音洛。

    盻,五禮反,從目從兮。

    或音普苋反者非。

    養,去聲。

    惡,平聲。

    龍子,古賢人。

    狼戾,猶狼借,言多也。

    糞,壅〔一〕也。

    盈,滿也。

    盻,恨視也。

    勤動,勞苦也。

    稱,舉也。

    貸,借也。

    取物于人,而出息以償之也。

    益之,以足取盈之數也。

    稚,幼子也。

    夫世祿,滕固行之矣。

    夫,音扶。

    孟子嘗言文王治岐,耕者九一,仕者世祿,二者王政之本也。

    今世祿滕已行之,惟助法未行,故取于民者無制耳。

    蓋世祿者,授之土田,使之食其公田之入,實與助法相為表?,所以使君子野人各有定業,而上下相安者也,故下文遂言助法。

    詩雲:‘雨我公田,遂及我私。

    ’惟助為有公田。

    由此觀之,雖周亦助也。

    雨,于付反。

    詩小雅大田之篇。

    雨,降雨也。

    言願天雨于公田,而遂及私田,先公而後私也。

    當時助法盡廢,典籍不存,惟有此詩,可見周亦用助,故引之也。

    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:庠者,養也;校者,教也;序者,射也。

    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學則三代共之,皆所以明人倫也。

    人倫明于上,小民親于下。

    庠以養老為義,校以教民為義,序以習射為義,皆鄉學也。

    學,國學也。

    共之,無異名也。

    倫,序也。

    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别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,此人之大倫也。

    庠序學校,皆以明此而已。

    有王者起,必來取法,是為王者師也。

    滕國褊小,雖行仁政,未必能興王業;然為王者師,則雖不有天下,而其澤亦足以及天下矣。

    聖賢至公無我之心,于此可見。

    詩雲‘周雖舊邦,其命惟新’,文王之謂也。

    子力行之,亦以新子之國。

    ”詩大雅文王之篇。

    言周雖後稷以來,舊為諸侯,其受天命而有天下,則自文王始也。

    子,指文公,諸侯未踰年之稱也。

    使畢戰問井地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子之君将行仁政,選擇而使子,子必勉之!夫仁政,必自經界始。

    經界不正,井地不鈞,谷祿不平。

    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。

    經界既正,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。

    夫,音扶。

    畢戰,滕臣。

    文公因孟子之言,而使畢戰主為井地之事,故又使之來問其詳也。

    井地,即井田也。

    經界,謂治地分田,經畫其溝塗封植之界也。

    此法不修,則田無定分,而豪強得以兼幷,故井地有不釣;賦無定法,而貪暴得以多取,故谷祿有不平。

    此欲行仁政者之所以必從此始,而暴君污吏則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