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
關燈
小
中
大
凡五章。
滕文公為世子,将之楚,過宋而見孟子。
世子,太子也。
孟子道性善,言必稱堯舜。
道,言也。
性者,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,渾然至善,未嘗有惡。
人與堯舜初無少異,但衆人汨于私欲而失之,堯舜則無私欲之蔽,而能充其性爾。
故孟子與世子言,每道性善,而必稱堯舜以實之。
欲其知仁義不假外求,聖人可學而至,而不懈于用力也。
門人不能悉記其辭,而撮其大旨如此。
程子曰:“性即理也。
天下之理,原其所自,未有不善。
喜、怒、哀、樂未發,何嘗不善。
發而中節,即無往而不善;發不中節,然後為不善。
故凡言善惡,皆先善而後惡;言吉兇,皆先吉而後兇;言是非,皆先是而後非。
”世子自楚反,複見孟子。
孟子曰:“世子疑吾言乎?夫道一而已矣。
複,扶又反。
夫,音扶。
時人不知性之本善,而以聖賢為不可企及;故世子于孟子之言不能無疑,而複來求見,蓋恐别有卑近易行之說也。
孟子知之,故但告之如此,以明古今聖愚本同一性,前言已盡,無複有他說也。
成?謂齊景公曰:‘彼丈夫也,我丈夫也,吾何畏彼哉?’顔淵曰:‘舜何人也?予何人也?有為者亦若是。
’公明儀曰:‘文王我師也,周公豈欺我哉?’?,古苋反。
成?,人姓名。
彼,謂聖賢也。
有為者亦若是,言人能有為,則皆如舜也。
公明,姓;儀,名;魯賢人也。
文王我師也,蓋周公之言。
公明儀亦以文王為必可師,故誦周公之言,而歎其不我欺也。
孟子既告世子以道無二緻,而複引此三言以明之,欲世子笃信力行,以師聖賢,不當複求他說也。
今滕,絕長補短,将五十裡也,猶可以為善國。
書曰:‘若藥不瞑眩,厥疾不瘳。
’”瞑,莫甸反。
眩,音縣。
絕,猶截也。
書商書說命篇。
瞑眩,愦亂。
言滕國雖小,猶足為治,但恐安于卑近,不能自克,則不足以去惡而為善也。
愚按:孟子之言性善,始見于此,而詳具于告子之篇。
然默識而旁通之,則七篇之中,無非此理。
其所以擴前聖之未發,而有功于聖人之門,程子之言信矣。
滕定公薨。
世子謂然友曰:“昔者孟子嘗與我言于宋,于心終不忘。
今也不幸至于大故,吾欲使子問于孟子,然後行事。
”定公,文公父也。
然友,世子之傅也。
大故,大喪也。
事,謂喪禮。
然友之鄒問于孟子。
孟子曰:“不亦善乎!親喪固所自盡也。
曾子曰:‘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,可謂孝矣。
’諸侯之禮,吾未之學也;雖然,吾嘗聞之矣。
三年之喪,齊疏之服,?粥之食,自天子達于庶人,三代共之。
”齊,音資。
疏,所居反。
?,諸延〔一〕反。
當時諸侯莫能行古喪禮,而文公獨能以此為問,故孟子善之。
又言父母之喪,固人子之心所自盡者。
蓋悲哀之情,痛疾之意,非自外至,宜乎文公于此有所不能自已也。
但所引曾子之言,本孔子告樊遲者,豈曾子嘗誦之以告其門人欤?三年之喪者,子生三年,然後免于父母之懷。
故父母之喪,必以三年也。
齊,衣下縫也。
不緝曰斬衰,緝之曰齊衰。
疏,麤也,麤布也。
?,糜也。
喪禮:三日始食粥。
既葬,乃疏食。
此古今貴賤通行之禮也。
然友反命,定為三年之喪。
父兄百官皆不欲,曰:“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,吾先君亦莫之行也,至于子之身而反之,不可。
且志曰:‘喪祭從先祖。
’”曰:“吾有所受之也。
”父兄,同姓老臣也。
滕與魯俱文王之後,而魯祖周公為長。
兄弟宗之,故滕謂魯為宗國也。
然謂二國不行三年之喪者,乃其後世之失,非周公之法本然也。
志,記也,引志之言而釋其意。
以為所以如此者,蓋為上世以來,有所傳受;雖或不同,不可改也。
然志所言,本謂先王之世舊俗所傳,禮文小異而可以通行者耳,不謂後世失禮之甚者也。
謂然友曰:“吾他日未嘗學問,好馳馬試劍。
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,恐其不能盡于大事,子為我問孟子。
”然友複之鄒問孟子。
孟子曰:“然。
不可以他求者也。
孔子曰:‘君薨,聽于冢宰。
歠粥,面深墨。
即位而哭,百官有司,莫敢不哀,先之也。
’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
‘君子之德,風也;小人之德,草也。
草尚之風必偃。
’是在世子。
”好、為,皆去聲。
複,扶又反。
歠,川悅反。
不我足,謂不以我滿足其意也。
然者,然其不我足之言。
不可他求者,言當責之于己。
冢宰,六卿之長也。
歠,飲也。
深墨,甚黑色也。
即,就也。
尚,加也。
論語作上,古字通也。
偃,伏也。
孟子言但在世子自盡其哀而已。
然友反命。
世子曰:“然。
是誠在我。
”五月居廬,未有命戒。
百官族人可謂曰知。
及至葬,四方來觀之,顔色之戚,哭泣之哀,吊者大悅。
諸侯五月而葬,未葬,居倚廬于中門之外。
居喪不言,故未有命令教戒也。
可謂曰知,疑有阙誤。
或曰“皆謂世子之知禮也。
”林氏曰:“孟子之時,喪禮既壞,然三年之喪,恻隐之心,痛疾之意,出于人心之所固有者,初未嘗亡也。
惟其溺于流俗之弊,是以喪其良
滕文公為世子,将之楚,過宋而見孟子。
世子,太子也。
孟子道性善,言必稱堯舜。
道,言也。
性者,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,渾然至善,未嘗有惡。
人與堯舜初無少異,但衆人汨于私欲而失之,堯舜則無私欲之蔽,而能充其性爾。
故孟子與世子言,每道性善,而必稱堯舜以實之。
欲其知仁義不假外求,聖人可學而至,而不懈于用力也。
門人不能悉記其辭,而撮其大旨如此。
程子曰:“性即理也。
天下之理,原其所自,未有不善。
喜、怒、哀、樂未發,何嘗不善。
發而中節,即無往而不善;發不中節,然後為不善。
故凡言善惡,皆先善而後惡;言吉兇,皆先吉而後兇;言是非,皆先是而後非。
”世子自楚反,複見孟子。
孟子曰:“世子疑吾言乎?夫道一而已矣。
複,扶又反。
夫,音扶。
時人不知性之本善,而以聖賢為不可企及;故世子于孟子之言不能無疑,而複來求見,蓋恐别有卑近易行之說也。
孟子知之,故但告之如此,以明古今聖愚本同一性,前言已盡,無複有他說也。
成?謂齊景公曰:‘彼丈夫也,我丈夫也,吾何畏彼哉?’顔淵曰:‘舜何人也?予何人也?有為者亦若是。
’公明儀曰:‘文王我師也,周公豈欺我哉?’?,古苋反。
成?,人姓名。
彼,謂聖賢也。
有為者亦若是,言人能有為,則皆如舜也。
公明,姓;儀,名;魯賢人也。
文王我師也,蓋周公之言。
公明儀亦以文王為必可師,故誦周公之言,而歎其不我欺也。
孟子既告世子以道無二緻,而複引此三言以明之,欲世子笃信力行,以師聖賢,不當複求他說也。
今滕,絕長補短,将五十裡也,猶可以為善國。
書曰:‘若藥不瞑眩,厥疾不瘳。
’”瞑,莫甸反。
眩,音縣。
絕,猶截也。
書商書說命篇。
瞑眩,愦亂。
言滕國雖小,猶足為治,但恐安于卑近,不能自克,則不足以去惡而為善也。
愚按:孟子之言性善,始見于此,而詳具于告子之篇。
然默識而旁通之,則七篇之中,無非此理。
其所以擴前聖之未發,而有功于聖人之門,程子之言信矣。
滕定公薨。
世子謂然友曰:“昔者孟子嘗與我言于宋,于心終不忘。
今也不幸至于大故,吾欲使子問于孟子,然後行事。
”定公,文公父也。
然友,世子之傅也。
大故,大喪也。
事,謂喪禮。
然友之鄒問于孟子。
孟子曰:“不亦善乎!親喪固所自盡也。
曾子曰:‘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,可謂孝矣。
’諸侯之禮,吾未之學也;雖然,吾嘗聞之矣。
三年之喪,齊疏之服,?粥之食,自天子達于庶人,三代共之。
”齊,音資。
疏,所居反。
?,諸延〔一〕反。
當時諸侯莫能行古喪禮,而文公獨能以此為問,故孟子善之。
又言父母之喪,固人子之心所自盡者。
蓋悲哀之情,痛疾之意,非自外至,宜乎文公于此有所不能自已也。
但所引曾子之言,本孔子告樊遲者,豈曾子嘗誦之以告其門人欤?三年之喪者,子生三年,然後免于父母之懷。
故父母之喪,必以三年也。
齊,衣下縫也。
不緝曰斬衰,緝之曰齊衰。
疏,麤也,麤布也。
?,糜也。
喪禮:三日始食粥。
既葬,乃疏食。
此古今貴賤通行之禮也。
然友反命,定為三年之喪。
父兄百官皆不欲,曰:“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,吾先君亦莫之行也,至于子之身而反之,不可。
且志曰:‘喪祭從先祖。
’”曰:“吾有所受之也。
”父兄,同姓老臣也。
滕與魯俱文王之後,而魯祖周公為長。
兄弟宗之,故滕謂魯為宗國也。
然謂二國不行三年之喪者,乃其後世之失,非周公之法本然也。
志,記也,引志之言而釋其意。
以為所以如此者,蓋為上世以來,有所傳受;雖或不同,不可改也。
然志所言,本謂先王之世舊俗所傳,禮文小異而可以通行者耳,不謂後世失禮之甚者也。
謂然友曰:“吾他日未嘗學問,好馳馬試劍。
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,恐其不能盡于大事,子為我問孟子。
”然友複之鄒問孟子。
孟子曰:“然。
不可以他求者也。
孔子曰:‘君薨,聽于冢宰。
歠粥,面深墨。
即位而哭,百官有司,莫敢不哀,先之也。
’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
‘君子之德,風也;小人之德,草也。
草尚之風必偃。
’是在世子。
”好、為,皆去聲。
複,扶又反。
歠,川悅反。
不我足,謂不以我滿足其意也。
然者,然其不我足之言。
不可他求者,言當責之于己。
冢宰,六卿之長也。
歠,飲也。
深墨,甚黑色也。
即,就也。
尚,加也。
論語作上,古字通也。
偃,伏也。
孟子言但在世子自盡其哀而已。
然友反命。
世子曰:“然。
是誠在我。
”五月居廬,未有命戒。
百官族人可謂曰知。
及至葬,四方來觀之,顔色之戚,哭泣之哀,吊者大悅。
諸侯五月而葬,未葬,居倚廬于中門之外。
居喪不言,故未有命令教戒也。
可謂曰知,疑有阙誤。
或曰“皆謂世子之知禮也。
”林氏曰:“孟子之時,喪禮既壞,然三年之喪,恻隐之心,痛疾之意,出于人心之所固有者,初未嘗亡也。
惟其溺于流俗之弊,是以喪其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