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 公孫醜章句下

關燈
子哙。

    有仕于此,而子悅之,不告于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;夫士也,亦無王命而私受之于子,則可乎?何以異于是?”伐與之與,平聲;下伐與、殺與同。

    夫,音扶。

    沈同,齊臣。

    以私問,非王命也。

    子哙、子之,事見前篇。

    諸侯土地人民,受之天子,傳之先君。

    私以與人,則與者受者皆有罪也。

    仕,為官也。

    士,即從仕之人也。

    齊人伐燕。

    或問曰:“勸齊伐燕,有諸?”曰:“未也。

    沈同問‘燕可伐與’?吾應之曰‘可’,彼然而伐之也。

    彼如曰‘孰可以伐之’?則将應之曰:‘為天吏,則可以伐之。

    ’今有殺人者,或問之曰‘人可殺與’?則将應之曰‘可’。

    彼如曰‘孰可以殺之’?則将應之曰:‘為士師,則可以殺之。

    ’今以燕伐燕,何為勸之哉?”天吏,解見上篇。

    言齊無道,與燕無異,如以燕伐燕也。

    史記亦謂孟子勸齊伐燕,蓋傳聞此說之誤。

    楊氏曰:“燕固可伐矣,故孟子曰可。

    使齊王能誅其君,吊其民,何不可之有?乃殺其父兄,虜其子弟,而後燕人畔之。

    乃以是歸咎孟子之言,則誤矣。

    ” 燕人畔。

    王曰:“吾甚慚于孟子。

    ”齊破燕後二年,燕人共立太子平為王。

    陳賈曰:“王無患焉。

    王自以為與周公,孰仁且智?”王曰:“惡!是何言也?”曰:“周公使管叔監殷,管叔以殷畔。

    知而使之,是不仁也;不知而使之,是不智也。

    仁智,周公未之盡也,而況于王乎?賈請見而解之。

    ”惡、監,皆平聲。

    陳賈,齊大夫也。

    管叔,名鮮,武王弟,周公兄也。

    武王勝商殺纣,立纣子武庚,而使管叔與弟蔡叔、霍叔監其國。

    武王崩,成王幼,周公攝政。

    管叔與武庚畔,周公讨而誅之。

    見孟子問曰:“周公何人也?”曰:“古聖人也。

    ”曰:“使管叔監殷,管叔以殷畔也,有諸?”曰:“然。

    ”曰:“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與?”曰:“不知也。

    ”“然則聖人且有過與?”曰:“周公,弟也;管叔,兄也。

    周公之過,不亦宜乎?與,平聲。

    言周公乃管叔之弟,管叔乃周公之兄,然則周公不知管叔之将畔而使之,其過有所不免矣。

    或曰:“周公之處管叔,不如舜之處象何也?”遊氏曰:“象之惡已着,而其志不過富貴而已,故舜得以是而全之;若管叔之惡則未着,而其志其才皆非象比也,周公讵忍逆探其兄之惡而棄之耶?周公愛兄,宜無不盡者。

    管叔之事,聖人之不幸也。

    舜誠信而喜象,周公誠信而任管叔,此天理人倫之至,其用心一也。

    且古之君子,過則改之;今之君子,過則順之。

    古之君子,其過也,如日月之食,民皆見之;及其更也,民皆仰之。

    今之君子,豈徒順之,又從為之辭。

    ”更,平聲。

    順,猶遂也。

    更,改也。

    辭,辯也。

    更之則無損于明,故民仰之。

    順而為之辭,則其過愈深矣。

    責賈不能勉其君以遷善改過,而教之以遂非文過也。

    林氏曰:“齊王慚于孟子,蓋羞惡之心,有不能自已者。

    使其臣有能因是心而将順之,則義不可勝用矣。

    而陳賈鄙夫,方且為之曲為辯說,而沮其遷善改過之心,長其飾非拒谏之惡,故孟子深責之。

    然此書記事,散出而無先後之次,故其說必參考而後通。

    若以第二篇十章十一章,置于前章之後,此章之前。

    則孟子之意,不待論說而自明矣。

    ” 孟子緻為臣而歸。

    孟子久于齊而道不行,故去也。

    王就見孟子,曰:“前日願見而不可得,得侍,同朝甚喜。

    今又棄寡人而歸,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?”對曰:“不敢請耳,固所願也。

    ”朝,音潮。

    他日,王謂時子曰:“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,養弟子以萬鐘,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。

    子盍為我言之?”為,去聲。

    時子,齊臣也。

    中國,當國之中也。

    萬鐘,谷祿之數也。

    鐘,量名,受六斛四鬥。

    矜,敬也。

    式,法也。

    盍,何不也。

    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,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。

    陳子,即陳臻也。

    孟子曰:“然。

    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?如使予欲富,辭十萬而受萬,是為欲富乎?夫,音扶。

    惡,平聲。

    孟子既以道不行而去,則其義不可以複留;而時子不知,則又有難顯言者。

    故但言設使我欲富,則我前日為卿,嘗辭十萬之祿,今乃受此萬鐘之饋。

    是我雖欲富,亦不為此也。

    季孫曰:‘異哉子叔疑!使己為政,不用,則亦已矣,又使其子弟為卿。

    人亦孰不欲富貴?而獨于富貴之中,有私龍斷焉。

    ’龍,音壟。

    此孟子引季孫之語也。

    季孫、子叔疑,不知何時人。

    龍斷,岡壟之斷而高也,義見下文。

    蓋子叔疑者嘗不用,而使其子弟為卿。

    季孫譏其既不得于此,而又欲求得于彼,如下文賤丈夫登龍斷者之所為也。

    孟子引此以明道既不行,複受其祿,則無以異此矣。